“今天大陆市场是需要我的,他需要我提供工作机会给他”

吃着国家饭,却砸着中国的锅,还反过来扬言是给中国赏饭吃的郭台铭,所创办的富士康,曾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风光无限。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富士康,却面临着订单减少、工厂减产的困境。郭台铭做梦也没料到,单靠中国市场赏饭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从郭台铭的发家史中,能够看到答案。
他于1950年出生在家庭子女众多的贫困家家庭中,作为家中老大,从小就吃尽了各种苦头,为了摆脱这样的苦日子,他化身拼命十三郎,凭借努力于1966年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半工半读。

毕业服完兵役后,因对未来的迷茫,选择了当时虽然辛苦,但却有着不错收入的复兴航运业务员。
那里是交通的节点,使他能够在工作期间,见识各种各样的人,通过陌生人之间的对话,了解各行各业的商业知识,潜移默化下培养了独特的商业嗅觉。

在当时到处都是机遇的时代,他敢想敢干,于1973年,用母亲辛苦筹集来的10元的新台币,与朋友联手创办一家名为“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的小厂子。公司初创时规模小得可怜,员工不足二十人,生产的不过是电视机按钮这样不起眼的小零件。

和他一起建厂的合伙人眼见看不到转机,只在坚持不下去,选择退场,让他不得不背起全责,凭一己之力,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不甘平庸的斗志,生产黑白电视机旋钮,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带领公司走出低谷期,考虑如何将公司做大做强。
他深知在那个时代,想要将脚跟扎稳,就必须要掌握相关产业的所有生产技术的核心,才能摆脱“低价竞争”的窘境,靠任何人都不如靠自己。

于是他先是在1977年一锤定音,从日本进口先进设备,成立了自己的模具厂,见成效后,又趁热打铁,投资建设了电镀部门和冲压厂,最终将整条生产线的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1982年将公司改名为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六年后,刚好又碰上我国科技浪潮的席卷,他敏锐的察觉到里面巨大的商机,立马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凭借打造好的生产链条,快速的转向生产电脑连接器、机壳等产品。
来到祖国大陆投资,建立科技园区,富士康也油然而生,深圳厂区刚刚建设,就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他立马在全国各地广撒网,专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建厂,收揽各地的一线流水线工人,利用人海战术,制造出庞大的生产力,在低价出售产品,在国内越做越大。
在郭台铭看来,供应链就像一张精密编织的大网,只有把每一个节点都牢牢把握住,才能确保整个体系的高效运转,随着企业的不断运转,郭台铭低成本高回报的方式赚的盆满钵满。

之后将目光放到了国外市场,在美国开设了分公司,搭上苹果这条大船,为了吞下这艘大船,他将设立面积巨大的郑州厂区,作为苹果最大的大本营。
里面收纳的员工超过二十万人,厂区管吃管住,光宿舍楼都堪比好几个小区,密密麻麻的,凭借着这些员工的生产力,每天都有大量的iPhone从这里销往世界各地。

一跃将富士康打造成了全球闻名的电子制造业,而他本人更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不仅连续四年当上台湾科技首富,甚至还上了美国《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的榜单。
这一步步走来,每一步都抓住了时代的所有机遇,离不开当时国内,百废待兴,劳动力低廉等各种优惠政策的加持。

不然一个人光靠努力和才能,很难快速有所成就,有些事情就得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然而当郭台铭的富士康,在被智能手机的快速迭代和发展,推到巅峰的时候,成为全球3c代工厂老大的他,却有些飘飘然,觉得自家独大,不屑一顾的大方言辞:“我帮中国创造就业机会,是我赏饭给大陆吃!”

他的狂妄发言,立马就引发了我华夏儿女的不满,富士康虽然当时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只不过是踩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才会一马平川。
如果不是国家的政策和扶持,怎么会有如今的富士康,富士康之所以站起来,背后也有那些辛辛苦苦的打工人们的艰苦付出和努力。

一个富士康倒下去,会有千千万万个富士康萌生,可能正是因为,在国家的扶持下,他走的太顺了,导致走到巅峰,开始有些认不清自己。
然而即便全网骂声一片,他却依旧义无反顾的吃着中国饭,砸着中国的锅,转身和美国展开深度合作。

美国为了打压我国的制造业,找到印度这个代替工厂,毕竟印度也是人多地大,劳动力廉价,于是就将15%产能转移到印度新德里地区,富士康屁颠的跟着过去,和美国达成合作,来到了印度建厂,他信心满满,想把在中国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印度。

没想到却栽了个大坑,印度工人素质不高,十分懒散,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 拒绝加班,员工不配合就算了,关键是那里的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经常停电,造成生产滞后,因此生产预期远远跟我国比差远了。

这下也算是让他认清一下,不是大陆离不开他,而是大陆成就了他,这个时候他想要舔着脸回来赚中国的钱,那就得看我们答不答应了。
少了他一个富士康,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会站起来无数和他比拟的优秀企业,就比如说一直悄悄崛起的车企比亚迪。

当年郭台铭还嘲笑比亚提只会生产电池,可真正的智者不会小看任何一个人,凡事皆有可能,比亚迪一直潜心发展企业,最关键难得的是,比亚迪一直保持着初心,不管有怎样的成就,永远没有忘记过自己来时的路。
跟着国家的政策,一步一个脚印,不仅将车企在全球做大做强,甚至还拿下了苹果iPad的代工订单,23年的总市值直接超过了富士康。

反观富士康,在郭台铭的带领下开始走下坡路,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乘完凉的他不感谢大树,还让大树谢谢他一直以来的陪伴。
甚至心高气傲的砸大树的锅,跑去美国大树底下乘凉,没想到被坑的遍体鳞伤,这或许就是善恶终有报的直击体现。

如今富士康的时代早就没落了,没了富士康,中国科技照样迎来了大爆发,涌现出无数优秀的爱国企业,比如华为、小米、大疆、今年爆火的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以及惊呆全球的deepseek。
随便拿出一个,都能碾压富士康,正因为这些优秀企业的诞生,再次印证了富士康曾经引以为傲的人海战术,早已没了竞争力。

现在的中国智能产品高产,人工智能正在不断的代替劳动力,那些消耗精力和力气的重复工作,都可以用机器代替,效率比人工高得多。
但这样做的目的,也并不是让大家失业,而是要形成一个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节省人力的新时代。而富士康却仍然停留在代工阶段,利润微薄,受制于人。

这个时代的到来更加印证了,富士康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大陆提供的产业链、政策支持和劳动力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