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多元化的。
不同人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一位号称“智圣”的三国名人,近年来遭遇了口碑两极分化的窘状。
他便是刘备身边那位赫赫有名的大军师——诸葛亮。
自古以来民间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非常推崇的,但为何会有人认为诸葛亮不会打仗?
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究竟如何?
李世民曾用14字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他说了什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f8a8741dd68cb73cdca5ca210109f4a.jpg)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是《出师表》的开头,也是一段任谁听了都觉得它的作者过于自谦的话。
是啊,在那样一个乱世里,诸葛亮的才能令一些人钦佩,又令一些人忌惮。
他的本事可远远不止“苟全性命”这么简单。
他初出茅庐之时,就给刘备提出了几条应对时局的对策。
这些对策中最主要的是对战上的策略:先取荆襄,以为根本。
其他还包括政治改革上的方案和协调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策略。
此后,刘备集团的许多军事谋略和战事部署都是围绕着诸葛亮的计策决定的。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则是,他提出的“联吴抗曹”。
这是真正影响了未来三国局势的一个策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5cd17e38955a263d1616aa39d213f38.jpg)
在曹操十万大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诸葛亮前往江东亲自游说鲁肃、周瑜、孙权,最终曹操兵败赤壁,不得已退回北方,天下三分的局势自此正式形成。
后来的“三国鼎立”之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刘备得了诸葛亮这个军师。
自此,刘备集团拨开迷雾,打下了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
诸葛亮不仅能把台前的事办好,在幕后他也是数一数二的人才。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这说明,诸葛亮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后勤部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a45cf74b0879b5f0c9a623628786cc3.jpg)
要知道三国时期那样动荡,他却能让军队丰衣足食,足以证明他在筹划上有很高的才能。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一大成就,在于南征。
南征直接决定了南方在未来几十年都能平稳、安定,这也为后期的北伐除去了一大后患。
南征也是诸葛亮全程参与的,对未来刘备集团的内部政治稳定而言是地基一样的存在。
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诸葛亮在刘备麾下取得的卓越成就。
按理来说,这样一个奇才,甚至是全才,应当不会有负面评价才对。
为什么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又发生了转变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580d29152e7f44bfa315f49541026a3.jpg)
当前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质疑,一部分是由于陈寿在《三国志》中直言诸葛亮在用兵上有所不足。
一般来说,用兵能力是衡量一位将领的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
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的权威性毋庸置疑,而陈寿本人的前半生又是在蜀汉度过,可以说是和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极为靠近。
因此,陈寿对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的评价也令许多人相信。
另一部分原因则是诸葛亮的北伐策略耗费数年,劳民伤财,却没有取得成功,反而使蜀国的国力衰减。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诸葛亮的头号粉丝,对陈寿这句评语似乎并不是很赞同,以至于在房玄龄等人奉诏撰写《晋书·陈寿传》时, 认为陈寿有刻意贬低诸葛亮的嫌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8d765bdc80d3dfac0413e54ac08fa43.jpg)
包括魏征等几位贤臣都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因为诸葛亮杀马谡时,陈寿的父亲在马谡手下做参军而因此获刑,导致他对诸葛亮有所怨恨。
虽然陈寿对诸葛亮是否存在个人偏见已不可考,但李世民对诸葛亮的喜爱却是真真实实记录在史书中的。
从各种记载了李世民与臣子对话的著作中都能看到,他曾当着许多臣子的面多次夸赞诸葛亮,而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他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
这句评价倒是很一针见血,直接指出了诸葛亮对蜀国的贡献,也间接说明了,诸葛亮是会打仗的。
要知道,当时刘备集团的大小事几乎都与诸葛亮有联系,蜀国能占据天下一角,少不了诸葛亮的功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ec0fe4f4ac1a060f97d22eb2c55b7da.jpg)
李世民自己就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
诸葛亮能得到李世民的高度认可,足以说明诸葛亮在军事上丝毫不弱于同时期的各位英杰。
若要将北伐没能取得全面胜利的结果完全归罪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那李世民可要第一个替他喊冤了。
当时,北伐的最大对手是司马懿。
诸葛亮先后五次组织北伐,除第一次外,均重创曹魏军队。
尤其是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出奇制胜。
出散关,保陈仓,斩王双,诸葛亮用这样的成果极大激励了士气。
到了第五次北伐,诸葛亮自己已经是强弩之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0be3718530e7b8a05d360868e5f76d1.jpg)
北伐的军队也远不如司马懿率领的大军那样军备充足。
可诸葛亮仍然镇住了场面,使司马懿只选择坚守营门避而不战。
司马懿手下,有蜀汉军队梦寐以求的强壮骑兵军队,有充裕的粮草,取胜的可能性非常大。
对这一战,唐太宗也针对司马懿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
这句话是说,诸葛亮活着时,司马懿不敢对他动手,诸葛亮死时,司马懿又疑心有诈而逃跑。
最后,李世民总结道:“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这便可以看出,李世民显然是偏向诸葛亮多一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57fbd9aac9308b3d90c26de2a7339d7.jpg)
李世民和臣子之间的沟通非常频繁。
曾有一次,李世民和房玄龄等人议事时提出,为政要大公无私,奖惩分明。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那即便是惩罚了手下的人,他们也会非常忠心。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李世民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诸葛亮曾经严惩廖立和李严两人,但这两人却对诸葛亮没有丝毫怨恨。
这就是因为诸葛亮懂得就事论事,做错就要惩,做对就要奖,这也是治军严明的体现。
多年后诸葛亮去世时,廖立、李严两人非常悲痛,非常怀念诸葛亮。
房玄龄等人对此也十分赞同。
这其实就证明,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军事理念在很多时候是受到李世民认可的。
李世民自己作为开创盛世的一代明君,手下当然是贤臣能臣越多越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84b6a07c31c243f2a56a73f3ee7189f.jpg)
诸葛亮虽然大器晚成,但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强的实力,面对不同局势做出的对策都能为后人提供警示。
李世民饱读史书传记,对历史人物颇有研究。
在这么多历史英雄中,诸葛亮的事迹和他的为人也是堪称传奇的。
更要紧的是,诸葛亮身处的时代与李世民登基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登基之前与各方割据势力周旋、对战。
待到登基之后,也与当时刚经历过几场战役的蜀汉一样急需安定休养。
因此,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方面的许多想法和李世民不谋而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507af4800e65d0d9fa6f93c43e5112b.jpg)
蜀汉周边有不少少数民族,后来的大唐也是这样,李世民还凭借对待少数民族的和平政策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
换言之,李世民对诸葛亮有推崇,有钦佩,也有跨时代的惺惺相惜。
这是一代明君对一代良相的珍惜之情。
李世民自己也是一个极为惜才爱才的君主,房玄龄、褚遂良、魏征等人都是李世民非常看重的臣子。
李世民和他的臣子们都非常认可诸葛亮在政治与军事上的卓越成就。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世民会给诸葛亮很高的评价也是很可以理解的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a29d6075c7c0931aa63eb1d28090906.jpg)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他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和应用。
从《三国志》和诸葛亮自己的言论著述中可以看出,诸葛亮自青年时代就熟读《孙子兵法》。
同时,诸葛亮还熟读许多先秦时期的兵书,如《管子》《六韬》。
这些兵书他都能和《孙子兵法》融会贯通,最终化为己用。
《隆中对》里,诸葛亮在伐谋、伐交方面的思想都与《孙子兵法》的内涵非常接近。
而其中表露出来的道胜思想和军事经济思想也能表明诸葛亮在军事上有很高造诣。
事实上,《隆中对》是一篇庙算策论文章,这样的文章在历史上都是非常少有。
但是,诸葛亮在避世的情况下仍然能对天下局势有很深刻的见解,并创作出这样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足可以见得诸葛亮绝非没有军事才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f652391e36216af7ec0e4a01674fa9a.jpg)
南宋时,朱熹将《隆中对》与《平边策》、韩信的策论、邓禹初的策论相提并论,认为这些都是寥寥几句就算定天下的旷世文章。
可见,诸葛亮的军事理论极强,知识储备极其丰富,这或许就是他能频献良计的基础。
但若有人认为诸葛亮读了这么多书却在跟从刘备之前,没有上过战场,只不过是纸上谈兵,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诸葛亮是一位实践型军事家。
具体表现在,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拒绝了王朗等人的建议,没有选择举国称藩,而是坚持要为汉室的统一大业努力,做足了一切准备上疏北伐,这便是他的实践。
北伐与此前诸葛亮的多次军事部署,其实有很大差别。
显而易见,诸葛亮更加谨慎,更加遵循《孙子兵法》中的“慎战”理论。
这些都是诸葛亮的实践功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fe44ac7192aae69c1caa54b07f3c3de.jpg)
他的军事实践能力还体现在极擅用计。
反间计、空城计、骄兵计、伏兵计……
每一个计谋都有独到之处,无不体现出诸葛亮对人心的掌握和利用。
不仅仅是用计,诸葛亮的计策还常常与他的阵法产生令人意外的效果。
行军布阵有时甚至能直接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诸葛亮深谙此道。
于是,他在古阵法的基础上作出八阵图,用于练兵,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此后,蜀军的行军都能做到进退自如,即便是不能全胜,也必斩敌方大将,不让己方有过多损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62f0b5935efc1b01dae7b35db2b02d1.jpg)
当初诸葛亮创作八阵图时曾说:“自今行师,庶不覆败”,这句话也确实实现了。
诸葛亮的卓越实践能力还体现在他对兵器、军用器械的改装与创新上。
《诸葛亮集》中有描述他改进斧、匕首,创作木牛流马、连弩等军械的详细过程。
同时,诸葛亮还大力鼓励蜀国的冶炼事业,蜀国的炼钢技术在当时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总而言之,自从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蜀国的军事实力可谓是突飞猛进。
这些都能说明,诸葛亮其人在军事理论、军事实践、军事素养,乃至后勤保障上都有极高水平。
一个在军事事务上这样全能的人才,又怎么可能不会打仗?
看来,李世民对诸葛亮的评价还真是一针见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75f544e8d835acedbd8231bb962642b.jpg)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综合分析。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或是上帝视角来看待古人的行为,那难免有失偏颇。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顶级大军师,其军事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只可惜,诸葛亮最终还是没能看到汉室一统天下,没能实现光复汉室的夙愿。
诸葛亮死后,留下了许多锦囊妙计,仍然在为蜀汉的未来做打算。
他将全部的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了蜀汉,真正做到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如果有人认为诸葛亮坚持要进行的北伐以失败告终就能证明诸葛亮不会打仗,那实在是太片面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c08a89cd169c621b37067ae30590398.jpg)
[1]王艳霞.全视野下浅析三国中诸葛亮人物形象[J].文化产业,2022(19):67-69.
[2]李兴斌.诸葛亮与《孙子兵法》——兼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J].孙子研究,2017(01):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