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每个人的入睡体验却截然不同。
有些人经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有些人却可以“倒头就睡”,闭眼入梦乡。
这种差异究竟是偶然的个体差异,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机制?
人类的睡眠受到多种生物化学因素的调控,其中褪黑素和腺苷是关键角色。
褪黑素,有“天然安眠药”之称,主要负责调节昼夜节律(也称生物钟)。
当夜晚降临,褪黑素会开始分泌,提示身体进入睡眠状态,到达清晨后,褪黑素又会逐渐下降,让身体慢慢苏醒。
而腺苷作为大脑中的一种化学信使,会在身体苏醒时慢慢积累,然后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元的活性来帮助大脑准备进入睡眠状态(胆碱能神经元越活跃,大脑就越容易从睡眠状态中觉醒)。同时,腺苷系统对于调节睡眠稳态和昼夜节律也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倒头就睡的人来说,这种能力或许就源于这些生理方面的优势。
例如拥有PER3基因变异的人,对昼夜节律和褪黑素波动更加敏感,一到晚上褪黑素水平升高时,他们可能立马会觉得疲惫困倦,没法熬夜。
尽管“秒睡”听起来像是一种天赋,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预示潜在的健康问题。尤其当出现这些症状时,一定要警惕。
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在白天可能表现出异常的嗜睡现象,即使在并不疲劳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入睡。
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紊乱疾病,其特征是无法控制的白天嗜睡和快速入睡。
抑郁症可能导致睡眠异常,包括过度嗜睡和入睡困难。某些患者可能会通过过度睡眠缓解情绪压力,从而表现为“倒头就睡”。
白天在户外多晒晒自然光,有利于帮助改善我们的情绪、睡眠和能量水平。光照时间越长,抑郁情绪越少,失眠症状也越少(但要注意防晒)。
这是一种基于呼吸控制的放松技术,起源于古代印度的瑜伽训练,有“神经系统的天然镇静剂”之称。
睡前可以照着这个步骤做三遍:吸气4秒,屏气7秒,缓慢呼气8秒。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帮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
入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手机或电脑,或者佩戴滤蓝光眼镜,以防褪黑素分泌受抑制。
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帮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
确保房间温度舒适、光线昏暗、噪音低,并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营造有利于睡眠的环境。
倒头就睡和难以入睡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区别,更是身体生物节律、基因变异和内在化学物质调控的综合结果。
对于能够倒头就睡的人而言,这可能是一种遗传优势,但同样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隐患。
而对于入睡困难的人,通过科学的干预手段,是可以显著改善睡眠质量的。睡个好觉,不仅关乎我们的健康,也关乎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Saper, C., Scammell, T. & Lu, J. Hypothalamic regulation of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s. Nature 437, 1257–1263 (2005).
[2]Burns, Angus C et al. “Time spent in outdoor light is associated with mood,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related outcomes: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 in over 400,000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vol. 295 (2021): 347-352. doi:10.1016/j.jad.2021.08.056
[3]Wang Y, Song Z, Han Q, Luo F, Jiang C, Zhang Z, Wang N, Zou N, Liu G, Long M, Liu H, Xiao Q, Yue F, Xia J, He C, Hu Z, Ren S. Melatonin targets the paraventricular thalamus to promote 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in C3H/HeJ mice. Curr Biol. 2024 Jul 30:S0960-9822(24)00936-9. doi: 10.1016/j.cub.2024.07.03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096908.
[4]Huang, Lishan et al.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adenosine and its receptors in sleep regulation.” Sleep medicine vol. 115 (2024): 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