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罗荣桓逝世,主席为他写下唯一悼我军将帅诗,15年后发表

御史夫子 2025-04-03 10:41:31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是毛主席听闻罗帅逝世消息,十分悲痛,连续几天无法正常睡眠,一天失眠深夜里,毛主席用那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七律诗。以此诗缅怀曾经一起革命几十年的亲密战友,也就是他嘴里常提说的老实人。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主席曾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最有代表作的一首《沁园春.雪》,也是我们读书时代,经常抽背的诗词,犹还记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何等的豪迈。然而,主席在悼念我军将帅方面,却只留下这一首。而独享这份殊荣的,就是我们逝世最早的开国元勋-罗荣桓元帅。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常常评论罗荣桓元帅,是“老实人”。这里又有怎样的故事呢?在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罗荣桓是最先去世的元帅,毛泽东却只为他,写下唯一悼念我军将帅的诗词,在这里面,又包含毛泽东与罗荣桓之间怎样的革命情谊?

罗帅逝世后毛主席为写下这首七律.吊挽诗,为何不立刻发表出来,而是要等到15年后才被《人民日报》刊登出来。这里又有什么隐情?让笔者道来,给你们揭开这段尘封往事。

一.老实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罗荣桓当时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正准备紧急奔赴山西抗日前线,为给友军树立良好的风气,党中央、毛主席指示,军队家属不能随队前往,彼时的罗荣桓,刚和林月琴成完亲,就要开赴前线,为此毛主席派警卫员把林月琴叫到他的住所,和蔼的跟她拉起了家常,同时也给林月琴讲起了罗荣桓的早期革命经历以及为人处事。

1902年,罗荣桓出生在湖南衡山县鱼形南湾一个破落地主家里,青年时期,先后在长沙、北京、青岛、广州、武汉等地求学。

1927年,在武汉读大学时加入我党,大革命失败后,又组织鄂南通城、崇阳的农民暴动。后又带着100来人参加了湘赣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时,有些人在艰苦革命斗争中灰心动摇了,有些人选择不辞而别。罗荣桓坚定地站在了革命的道路上,同时被任命为党代表,随毛泽东一起去了井冈山。说到这里,毛主席对林月琴说:“为什么要他当党代表?就是因为荣桓老实啊。”

林月琴听到毛主席说罗荣桓为人老实,就把罗荣桓早年参加革命时,“老实”的往事当笑话一样,说给主席听。原来啊,在1927年4月通城暴动时,农民起义军恰巧分到了一批银洋作为连队的菜金,而罗荣桓作为唯一的党代表,又是大学生。大家都力荐他当部队的管账先生。一箱银洋就成了罗荣桓随身携带之物,走到哪儿提到哪儿。然而起义军好景不长,8月,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 ,组织大量兵力对通城进行反扑,企图把起义军消灭在摇篮里。这时农民军只好向修水方向转移。

罗荣桓作为一介书生,体力方面肯定比不上长期做体力活的农民兄弟,除了扛起自己的包袱,还要手提一箱沉甸甸的银元,爬山涉水,整整一天都是在转移,很是艰难,全身上下都被汗水打透。

罗荣桓继续提着银元箱子,一路上不停地换着手提,爬过一座山,累得简直快虚脱了,这时,长相朴实的两个农民兄弟,一路小跑的来到部队掉尾的罗荣桓面前,指着银元箱子,诚恳的说:”先生,你辛苦了,我们帮你提吧!“罗荣桓摇摇头说:“不用,谢谢你们,我还能提得动。”说完准备要继续跟进前方的部队。这两个人当中一个人,就不由分说地抢过银元箱子,另一个人就忙说道:“先生,你是大学生,又是党代表,哪能让你受累。”罗荣桓见都是起义的农民兄弟,放松了警惕,只好让他们帮忙轮流提箱子,到了傍晚,部队到了修水县的一个村庄附近整顿休息,这时罗荣桓才想起银元箱子还在那两人手里,就赶紧去寻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两人早没了踪迹,虽然大伙都没怪罪罗荣桓,但他自己很懊恼,自那以后办事也格外的谨慎。

事隔多年,罗荣桓与林月琴谈及此事:“走在革命道路上的人,也不全是来真革命,混吃的、找官当的人,大有人在啊。”毛主席听罢哈哈大笑:”你看,从这件事上面,他这老实人也领悟出一条真理嘛,是与非,对与错的分析也相当透彻“。

这时,毛主席还告诉林月琴,第四次反“围剿”过后,哪怕罗荣桓被调离部队改为总政巡视员和动员部长,也是老老实实为党工作,毛主席就说:“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又是原则性很强的一个人,顾全大局,严于律己,而对待别人又是那么的宽厚。做政治工作就需要他这样的干部,老实人难免受欺负。功与过,历史会有公正的评判。办事做人,没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是不行的,我们共产党人就要做老实人。”

林月琴从主席的住所回来,把主席接见她的情景,告诉了罗荣桓。此时的他,不善表达自己的感情,却把主席对他的褒誉和关怀,都深深地埋进心底。在加紧奔赴前线的前夕,罗荣桓对林月琴说:”我要去前线了,你在延安好好地学习、工作,记住主席的话,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永远都要做老实人,忠于党的事业。“

“老实人”,是毛主席给罗荣桓人格魅力最好的一张标签,这张标签里,包含了主席与罗帅之间怎样的一种感情?

二,初识

曾经,红四军有一个9纵队军官,绰号叫“铁匠”,经常打士兵比较凶狠。

在1929年古田会议上,作为红四军纵队的党代表罗荣桓,把不能打骂士兵,废除肉刑等问题,向党中央作了汇报,同时毛主席对此事相当的重视,就在这时,罗荣桓正式进入了毛主席视野里。

在古田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和秘书冯文彬一起散步,恰巧罗荣桓路过,主席看着他的背影,感叹的对冯文彬说道:“这个同志是个人才,也是一位很好的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还是发现得太晚了啊。”就这样,他的才干被毛主席发掘出来,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为革命事业发光发热。

三,才能

在这里,毛主席感叹罗荣桓是个人才,大家会疑问,罗荣桓被主席称为人才之处是哪儿呢?这里,笔者写下一个井冈山担架小故事,就明白了。

红军在建设之初,常常被国民党反动派飞机大炮伺候。不得不往深山老林方向转移,伤亡也很惨痛,部队难免有人心生退意,个别人还当了逃兵。

一次,毛主席带着罗荣桓部队去湘南作战,夜里行军过程中,突遭敌人袭击。导致队伍被打散,突出重围后,清点人数时。发觉只丢了一个担架兵。

然而没想到的是,回到井冈山,这名丢失的担架兵早早就回来了。罗荣桓带领的部队长途跋涉,奇迹的是,一个逃兵都没有,成了真正打不烂的铁军。

这,就是罗帅真正展现才能的闪光点之一。

第二个小故事,笔者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林彪。也是毛主席最头疼的一个将领。

1930年,红一军团成立,毛主席是政治委员,24岁的林彪任红一军团红四军军长,那时的林彪个性十足,几个党代表都和他关系闹得僵。尤其要与林彪的搭档,原则性和灵活性必须要强,才能成为合格的红四军政委,这让毛主席犯难好一阵。最后,想到了罗荣桓。

果不其然,他没让主席失望,把军中的党政军务,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连林彪这个十分挑剔难相处的人,也是无话可说。一时间,两人相处很是融洽,毛主席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能放下来。并开心地对身边人说:”谁说林彪难缠?罗荣桓在四军,不是跟林彪团结得很好嘛。“

罗荣桓处理政治工作方面,如鱼得水。十大元帅里无人能出其右。故而被后人称为“政治元帅”,毛主席是最早发现他有这方面特殊能力人之一,也算是伯乐遇到千里马。

毛主席的思想向来都是天马行空,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局观出发,普通战士理解和接受有一定难度,罗荣桓是中间的传导媒介,在部队积极开展丰富的政治思想工作,毛主席提出的”诱敌深入“”各个击破“”避敌主力“等作战方针,能在红军作战中活学活用,罗荣桓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赠黄金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最紧张的一年,罗荣桓称之为“拂晓前的黑暗”,由于他常年工作,劳累过度,他的身体开始出现尿血、日见消瘦,周围的战友朋友都在劝他多注意休息,彼时的战争,恰是抗日战争持久战,解放区需要他统领全局,同时他放心不下部队和工作,就并未对病情重视。

直到1943年,尿血症开始加剧,身体越来越虚弱,甚至有一次在工作时昏厥过去,他才意识到自己身体不是小病,极有可能是绝症。而以当时的条件和医疗环境,也检查不出什么病因来。为此,他致电党中央,请求准许他休息半年。毛主席知道罗荣桓的性格,是轻伤不下火线的人,此时提出休息,肯定是身体出了大状况,难以坚持下去。

山东战事吃紧,罗荣桓作为统帅,威望极高,掌管整个山东抗战格局,毛主席十分担心他的身体健康,但临时换将,乃兵之大忌。毛主席心中筛选了一遍大将,却找不出一位能接替罗荣桓。无奈之下回电:“你的病情如果还不是很严重的话,暂时不能休息。”罗荣桓知道主席不准假,肯定是有苦衷的。反倒是宽慰起主席来,让他不要担心,继续咬牙坚持着。

这病情一拖再拖,直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东北局势稳定。罗荣桓才到驻平壤的苏军医院进行治疗,检查的结果是肾癌,医生建议切除部分肾,否则危及生命。毛主席听到这消息,十分震惊,要求医生立刻为罗荣桓手术,可这家野战医院不具备做大型手术的条件,院方建议去莫斯科治疗。

毛主席以党中央和他个人名义给斯大林发电报:“罗同志是我党重要财富和久经考验的忠诚干部,希给予最好的治疗。”动手术,迫在眉睫!正值解放战争,经济条件十分艰苦,毛主席依然以党中央的名义,赠予50两黄金,为罗林夫妇去苏联,解决后顾之忧。

真是幸运!罗荣桓的手术很成功,所有人都长长松了口气,上天垂怜,想这个功勋卓绝的元帅,让他活久一点,看到全国解放的美好未来。

毛主席赠予的50两黄金,他除了看病用了一点外,还拿出10两用来补贴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同时鼓励留学生们,好好学习,以后好报效祖国,剩余的银两都返回给了组织。不贪名利,只为国家,能省就省,从来都是罗帅最美的品质!

五,一张“合影”

罗荣桓与毛主席的关系,在十大元帅中,可以说是非常亲密的一位元帅,亦师亦友。然而,在罗荣桓离世后,却找不到一张他与主席的单独合影。唯一的一张,就是上面这张照片,也是摄影记者从合影中拼剪出来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回忆说:父亲去世后,我们打算为他做一本纪念画册,却连一张他与毛主席单独的合影都找不到。每每有什么好事,众人上前庆祝时,父亲却默默闪到一旁,最后,我仅找到一张当年在机场迎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时,毛主席、聂荣臻、贺龙和父亲的合影。我们只得将父亲与毛主席截取出来,就成了父亲与主席唯一的合影。

从合影照片事件就能看出,罗荣桓为人低调,从不会去搞个人崇拜,更不会想到巴结主席,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低调的他,在全国解放后,当听说自己将会被授予元帅军衔时,连忙写信给中央和毛主席,一再谦让给其他功勋卓著的将领,更是证明他低调的品质。

我们翻看历史,从以上种种事迹,可以看出了毛主席对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跟随他的罗荣桓,有着怎样的情谊了。在这不难解释,为何只对罗荣桓写下满含深情的七律诗。

六,15年后才发表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终究敌不过病痛折磨,离开了人世间,罗荣桓的离世,对毛主席的打击很大,向来精神矍铄的他,仿佛老了不少。

从告别仪式回来后,很少开口说话,一连几天都是心情沉闷,睡觉要靠吃安眠药才勉强入睡,写七律诗的当天晚上,更是彻夜难眠,毛主席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劝主席早点休息,主席却说自己写东西,“正在劲头上,放不下。”

之后,毛主席就独自念着自己的诗,其中有“草上飞”。吴旭君好奇的问:“谁在草上飞?”主席没有回答,而是让她取来自己的诗稿。吴旭君看到“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难”这句时就问:“主席,你这么谦虚。”主席回答:”为人还是谦虚点好。“吴旭君又问,是谁让主席这样钦佩?毛主席提笔诗稿写下了这首诗的名字--吊罗荣桓同志。吴旭君这才恍然大悟。

这首诗,从笔锋来看,甚至”结字散乱,布局错位。“少了主席往日诗词的豪迈,多了对逝去战友的思念。这首诗词直到1978年,才发表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日报》,传诵一时。人们疑问的是,为何当时没有发表。

而后毛主席的秘书解释:主席不同意,他说这只是我个人对于罗荣桓同志,寄托对战友的哀思,不要当作以往的作品看待。而且我一向不主张个人感情萦怀的,拿出去不好。

由此可见,毛主席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对战友的深情以及当时他的所思所想。

主席这样评价:

罗荣桓的品格,用十句话概括: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

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能得到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除了罗荣桓,没有第二个人。

毛主席对罗帅有这样一份战友情,而罗帅对他的部下们又何尝不是呢?无论是过草地时他对战友们的照顾,还是在危难时他能带冷静、沉着地带大家闯出敌人的包围圈,他一生都心系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们。

很多现代的年轻人不理解,那些只是在一起当了几年兵的战士,为何一生都忘不了彼此。为何很多抗日战场、朝鲜战场上下来的老兵们,会花几十年的时间寻找着昔日兄弟的遗骸?他们到底为什么这么执着?或许这些问题,我们从毛泽东的这首诗,从罗帅一生的传奇中能找到答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谨以此文纪念烽火岁月里的战友情。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