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两年被家暴16次案宣判,家暴者有何特征?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4-12-31 15:20:49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 乔芮)12月27日,四川“女子两年被家暴16次”一案一审宣判,被告人贺某阳犯故意伤害罪和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不少网友比较关注,家暴者有何心理画像?如何能及早发现并远离家暴者?

12月27日,法庭宣判前,谢女士(中)在朋友陪同下走进法院。澎湃新闻记者胥辉图

“这一案件确实受到很多关注,我们也发现近些年很多被家暴者纷纷站出来,勇于向家暴说不,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12月29日,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容易形成家暴主要有2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施暴者自身的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和猜疑分裂型人格更容易发展成一个施暴者;另外一个因素为后天社会因素导致部分人变得暴力。”

12月30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肖雪也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从心理学角度讲,家暴行为往往是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既有先天即生物学,也有后天即社会与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并不总是单一起作用,而是会经常相互交织产生进而家暴的结果。”

肖雪介绍,家暴这类人群往往有控制欲强、情绪管理有问题、对伴侣过度依赖和不安全感,以及成长史充满暴力等几大特点。“一方面,家暴者往往认为自己在关系中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对伴侣的思维、情感和社会活动有强烈的干涉和控制;另一方面,家暴者可能在情绪调节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对愤怒情绪会缺乏控制,导致其遇到压力和困扰时更有可能用暴力解决问题;此外,此类人群对伴侣有过度依赖和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嫉妒和不信任,进而可能通过控制或暴力行为来‘避免’想象中的离开和背叛。”

肖雪指出,在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判断和规避家暴人群。一是要了解其成长经历中是否有暴力的家庭教育背景;二是在遇到突发的压力事件时,对方是否有过度的情绪反应以及暴力倾向;三是观察对方对待异性是否经常存在贬低和控制欲过强的情况。“如果有以上情况,可以合理怀疑对方以后可能会存在家暴情况,然后进行合理规避。”

赵国秋介绍,“家暴的行为可以通过一些外界干预来改善,比如让他们去做志愿者,多听一些感谢的话,慢慢地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一些善意,虽然这个过程有些慢,但是可能会有些效果。另外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建议,在婚前检查中加入人格测试,如果在检测中出现了一些易暴力人格,建议可以慎重考虑。”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