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此生为何从未见毛主席,红军胜利后却问茅盾:润之与你比如何

历史滴温度 2025-01-16 18:24:25

1931年,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消息传到鲁迅耳中时,他突然向茅盾提出一个问题:

“毛润之与你相比如何?”

在那个时期,鲁迅是中国革命的先锋,毛润之的名字也广为人知,而作为文学巨匠的茅盾,他是如何回答鲁迅的话呢?

但是鲁迅和毛主席,为何一生从来没有相见过?如今鲁迅的提问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含义,那他究竟在关注什么?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鲁迅的作品文笔犀利,对许多中国资深革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毛主席未曾与鲁迅谋面,却对鲁迅却怀有深厚的敬意,经常提及鲁迅,而鲁迅也多次提到毛主席。

正如毛主席所言,他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在精神上有长久默契。

毛主席与鲁迅之间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在北京,毛主席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时期。

那时毛主席从湖南远赴北京,为赴法国留学的同学筹集资金,并在恩师杨昌济的引荐下,结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主任李大钊。

李大钊对毛主席颇为赞赏,不仅为他在图书馆安排了职位,还带着他拜访了新文化运动的诸多领军人物,例如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人。

这些文化领军人物,思想远超同龄人,让毛主席在求学过程中受益匪浅。

但对于鲁迅,却偏是时机不对,总是擦肩而过,毛主席唯独没有见到他,这是为什么呢?

但是毛主席其实很早就知道鲁迅,是来源于陈独秀主编撰写的《新青年》。

鲁迅的作品中,深刻描绘旧社会封建制度和残酷的礼教,这些内容引起他的深思和兴趣。

毛主席最初没有见到鲁迅,遗憾地离开北京,直到五四运动数月后,他再次访问北京,奈何鲁迅由于忙于创作,始终没有时间与毛主席见面。

那时鲁迅正专注于写作,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很少出现在北大,但他早已听说过毛主席。

因为蔡元培非常欣赏毛主席,经常跟鲁迅提起,说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毛润之,将来必是国之栋梁!

奈何因为种种时机不对,两人因此错过相识的机会。

尽管此后一生中,两人从未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也没有通过书信交流,但存在着深刻的共鸣和默契。

不久之后,毛主席投身工农武装革命,鲁迅得知消息后,对他的举动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的必要之路。

鲁迅除了写文之外,也经常关注共产党,关注红军的消息,当然也心系毛主席的安危。

1931年,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鲁迅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现出难以抑制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想要跟人分享。

恰在此时,茅盾和冯雪峰都在他的家中做客。

鲁迅仿佛回到青年时代,内心激情澎湃,眼中闪烁光芒,便看向茅盾道:“毛润之和朱德,你认识他们吗?”

茅盾回答:“我不认识朱德,但和润之比较熟,我曾在广州和他共事过,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风趣幽默。”

鲁迅继续问道:“你觉得毛润之,跟你相比如何?”

茅盾略微愣了一下,想起了和毛主席的交集。

茅盾其实也是党的先驱,早在1921年7月便加入我党,还曾经和毛主席一起合作共事。

1923年8月,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中,茅盾和毛主席首次相遇,便有许多共同话题,成交交谈许久。

毛主席非常喜欢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因此他们后来交谈时,不仅只谈家国大事,还经常深入讨论文学话题。

那时候茅盾曾觉得,毛主席当年深刻认识到,共产党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1926年1月,茅盾被赋予重任,担任中宣部秘书,而他的部长正是毛主席。

在担任秘书期间,茅盾深刻体会到,毛主席具有非凡政治远见和天赋,认识到群众力量有无限潜力。

那时候,毛主席很热衷深入调查研究,甚至暂时放下职务,亲自前往湖南和广东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茅盾想起往事,心中自愧不如,摇头表示:“我怎能与他相提并论,我只是舞文弄墨,而他却是救世之才!”

听了茅盾的这番话,鲁迅感慨万分,深吸一口烟后,长叹表示道,实在是太遗憾了。

茅盾皱眉问道,为什么会遗憾呢?

鲁迅说早在十几年前,他就从别人口中听说过毛润之,但当时忙于写作,未能与他相见,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一大遗憾。

从那以后,鲁迅愈发地敬佩毛主席,每当报纸上出现消息,他都会仔细地阅读,而且每当有客人来访,他总是会询问毛主席的最新动态。

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成功抵达陕北,即将完成世界闻名的长征壮举,这使得鲁迅对他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厚。

鲁迅得知这消息时,当时茅盾正在他家里,于是激动表示道,他们应该给中共中央发一份贺电,以示真诚的庆祝。

当时鲁迅已身患重病,但他还是坚持坐到书桌前,撰写了一封祝贺信,向毛主席和红军表示祝贺。

这封信后来由鲁迅的好友,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转交给毛主席。

信里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对红军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胜利的祝贺,并对红军未来的成功充满信心,坚信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红军定能再创辉煌。

他们还强调,共产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也是全世界的光明之源。

毛主席读到信后深受感动,表示先生在病重之际,仍如此关心革命事业,证明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不久之后,毛主席迅速派遣冯雪峰前往上海,拜访鲁迅先生。

冯雪峰与鲁迅是多年好友,他们相识于1926年,并共同编辑了多本文学著作,他在1933年前往瑞金,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并随后参加了长征。

冯雪峰千里到上海后,与鲁迅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到我党困境后,鲁迅慷慨解囊,资助我党在上海设立秘密电台,并在组织救国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可惜的是,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去世,这不仅是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也是革命事业的沉重打击。

鲁迅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冯雪峰作为鲁迅治丧委员会的负责人,知道毛主席与鲁迅惺惺相惜的心,因此特别在名单中加入了毛主席的名字。

毛主席得知鲁迅去世消息后,对此深感悲痛,并提议与各地政府联合发文悼念,后来详细询问了冯雪峰,关于鲁迅去世的情况。

不久之后,毛主席提议,以鲁迅的名字命名三个机构,分别是鲁迅图书馆、鲁迅师范学校和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毛主席亲自题写了校名,以及“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

毛主席敬仰鲁迅,还体现在对鲁迅学生的关照上,当他得知鲁迅的学生萧军抵达延安时,亲自前往招待所探望萧军,并邀请共进午餐。

在1942年的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强调八路军其实也是一支由鲁迅引领的文化大军,同样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毛主席一生酷爱阅读,多次深情地表示,最喜爱的现代文化书籍就是鲁迅的作品,即便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总是随身携带他的书籍。

1949年,在北平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两人的画像并列展示,成为并肩走过风雨的见证。

尽管鲁迅已经逝世多年,他的影响力依然深远。

1961年,为庆祝鲁迅八十岁诞辰,毛主席创作了两首诗词,充满了力量和热情,在诗中将鲁迅誉为伟大的战士,歌颂了鲁迅崇高的品格。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之际,在他的床边依旧摆放着一摞厚厚的《鲁迅全集》。

尽管毛主席与鲁迅先生从未谋面,但他们的精神早已紧密相连。

他们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英雄,精神永存且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