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总统,最怕的不是敌人太强,而是自己手里的问题太多。特朗普刚重返白宫,就迎来了一连串“坏消息”——从胡塞武装的强硬表态到国内抗议的持续发酵,再到俄乌冲突的复杂局势,每一条都足够让他头疼。有人说,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可能会比第一次更惨,因为这次,无论是内部对手还是外部敌人,都比以往更难缠。为什么会这样呢?
特朗普正式宣誓就职,开启了他的第二次总统生涯。和四年前的离开相比,这次的回归显得更加波折。虽然他成功击败了民主党的候选人哈里斯,但从竞选到就职的过程,特朗普几乎一直在风口浪尖上,这种紧张的氛围并没有随着他入主白宫而缓解。
刚上任第一天,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地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计划吞并格陵兰岛、提出结束俄乌战争的目标,甚至放出豪言要让美国人登上火星。然而,仅仅一天的时间里,他就接连遭遇了五个棘手问题。每个问题都像是埋在地里的引爆雷,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胡塞武装的警告
特朗普或许没想到,他的就职日会成为胡塞武装发出威胁的“好时机”。这个长期与美国和以色列对抗的武装组织,在特朗普就职当天公开表示,只要以色列和美英继续“干预”也门局势,他们就会对红海和阿拉伯海的相关船只发动攻击。这样的声明毫不意外地牵动了美国和盟友的神经。
更让局势复杂的是,以色列与哈马斯刚刚达成的停火协议并不牢靠。以色列在协议生效第二天就以“名单问题”为由再次对加沙发起空袭,导致了重大伤亡。胡塞武装选择这个时机放狠话,显然是看准了美国的尴尬处境——如果特朗普选择对也门动武,不仅会让他“美国不再参与战争”的就职承诺变成笑话,还可能激化中东局势,进一步拖垮美国的国际声誉。
华盛顿的混乱
如果说中东问题还在大洋彼岸,那么国内的抗议则是特朗普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麻烦。就在他宣布南部边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的同一天,大批抗议者涌上华盛顿街头,反对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虽然这次抗议的规模比他第一次连任失败时的小很多,但其背后的潜在风险却不容忽视。
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历来备受争议,而这一次,他更是直接动用军队参与非法移民的驱逐。一旦军方在执法过程中与抗议者发生冲突,甚至出现人员伤亡,特朗普不仅会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还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对于深陷党派对立的美国来说,这样的后果无疑是雪上加霜。
俄乌冲突的“烫手山芋”
俄乌冲突无疑是特朗普面临的最复杂难题之一。普京在特朗普就职当天不仅主动释放善意,还公开表示愿意与美国就乌克兰问题展开对话。这对于一贯宣称要结束俄乌战争的特朗普来说,似乎是个好消息。但现实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
就在普京表态的同一天,俄军对乌克兰的重要军工厂——马达西奇发动了精准空袭。这一行动不仅让乌克兰在军事上遭受重创,还让俄乌之间的敌意进一步升级。对于特朗普来说,这种局势显然不利于推动双方重返谈判桌。
更棘手的是,美国国内的军火商和利益集团并不希望俄乌战争结束。毕竟,这场冲突不仅为美国的军火工业带来了巨额利润,还增强了北约内部的军事合作。如果特朗普试图通过“抛弃基辅”来换取与莫斯科的合作,势必会遭到国内外的强烈反对。
巴拿马和格陵兰的“铁板钉钉”
除了中东和乌克兰的问题,特朗普在美洲和北极地区的扩张计划也接连碰壁。就在他宣称要“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之后,巴拿马政府立刻发表声明予以谴责,明确表示不可能接受美国的“霸权主义”。
与此同时,特朗普多次声称要将格陵兰岛“买下来”的计划,也遭到了丹麦政府的强硬拒绝。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政策,反而暴露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孤立处境。
泽连斯基的“温和反击”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虽然没有受邀参加特朗普的就职典礼,但他还是在第一时间向特朗普表达了祝贺,并表示愿意与美国合作实现和平。这样的表态表面上看是对特朗普的示好,实际上却暗藏玄机。
泽连斯基一方面批评拜登政府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讨好”特朗普,争取更多的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对于特朗普来说,这种“温和的反击”既给了他台阶下,又逼迫他在乌克兰问题上明确立场。如果处理不好,特朗普不仅可能失去乌克兰的信任,还会被国内反对派抓住把柄。
写在最后
有人说,特朗普的第二任期更像是场“灾难片”,因为他面对的每一个问题都比上一次更复杂、更难解。中东的胡塞武装、国内的抗议者、北极的盟友、乌克兰的战火,每一个都是埋在白宫里的“定时炸弹”。
有人说,特朗普需要拿出更高明的政治手腕,才能化解这些危机;也有人说,或许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就不在于特朗普,而在于美国这个超负荷运转的体系本身。无论如何,第二任期的特朗普,注定不会比第一次过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