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巍峨的汽车王国正在崩塌。
曾经年产30万辆燃油车、养活8000多名员工的沈阳北盛工厂,如今产能利用率不足40%。
上汽通用2024年全年销量43.5万辆,比巅峰期缩水近80%。
这不仅仅是一家工厂的挣扎,更是一代燃油车帝国的黄昏。
老哥我想问问各位车友: 你们准备好告别燃油时代了吗?
从“躺赢”到“躺平”,合资车企的凄凉剧本还记得当年“买车就选合资”的时代吗?东北那低廉的用工成本,再加上合资品牌的光环,让北盛工厂一度成为“躺着赚钱”的标杆。95%的机器轰鸣声几乎没停过,别克GL8、昂科威等“神车”从这里驶向全国。
转折来得猝不及防。2022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0%,燃油车市场份额被疯狂蚕食。
北盛工厂的产能利用率骤降至不足40%,生产线上的工人比机器更“清闲”。
高昂的生产成本、纯燃油车属性,最终让它成为上汽通用“砍产能”的第一刀。
这剧本,怎么那么像诺基亚在功能机与智能机之间的纠结?合资车企们,你们是要当“燃油诺基亚”吗?

通用汽车向SEC提交的文件暴露了更残酷的现实:因北盛工厂关闭和业务重组,通用计提了26亿-29亿美元资产减值,额外确认27亿美元股权损失。
上汽集团同期公告显示,子公司合计计提232亿元资产减值。
这不仅是沈阳工厂的结局,烟台东岳工厂的“优化”也已箭在弦上。
合资车企们的撤退早有预兆:本田在2024年关停两条燃油车产线,在华产能砍掉29万辆;日产更狠,直接削掉50万辆产能,常州工厂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诡异的是,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的新能源工厂,却在同年10月、12月接连投产。燃油车生产线关停的轰鸣声,与新能源工厂奠基的礼炮声,正在中国汽车业同步上演。
老铁们,这不就是“断臂求生”的典型案例吗?合资车企们,你们是要当“凤凰涅槃”还是“秃鹫断翅”?

上汽通用销量七连跌的曲线,撕开了合资车企的生存悖论:2017年卖200万辆能赚得盆满钵满,2024年卖43.5万辆反而在第四季度盈利转正。秘密藏在通用汽车的组合拳里——砍掉高成本工厂、缩减经销商库存、聚焦高利润车型。这种“以退为进”的打法,与特斯拉上海工厂人均年产76辆车的极致效率形成鲜明反差。
更深层的较量在技术路线上展开。
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三大品牌押注12款新能源车的豪赌,暴露了合资车企的焦虑:既要守住燃油车基本盘,又要在纯电、插混、增程式三条赛道同时发力。
这种“既要又要”的纠结,不就是当年诺基亚在功能机与智能机之间的摇摆吗?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这些合资车企能“破圈”成功吗?还是注定要沦为新能源时代的“大冤种”?

北盛工厂的关停没有悲情戏码。按照规划,其新能源项目将转至武汉基地——那里刚退出燃油车生产,正需要新故事。这种产能置换背后,藏着中国汽车业最现实的生存法则:用旧产能的尸骨,滋养新技术的幼苗。
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不会知道,它们组装的最后一台燃油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它们也许会感受到,新能源车间里那股蓬勃的朝气。
各位车友,面对这场汽车业的大洗牌,你怎么看?你觉得合资车企还能在新能源时代翻盘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聊聊!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