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老公同学父亲去世,老公随了500元礼,忙了一天,傍晚才回到家,闲聊中老公说了句公婆离世时不记得同学们随多少礼了。
简单呀,一直有记账的习惯,一个笔记本一般会用个三、四年,这么多年记的账本都有十来本了,都在抽屉里呢。
这么多年的账本
翻开账本,公婆是2011-2012年相继去世的,那时同学们都随的200元的礼,十多年了,现在随500元是应当的。
翻开账本就舍不得放下了,好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每日的支出项目,就像一个个闪亮的符号,那不是数字,而是点滴的美好回忆。
在那些记录里寻找曾经的过去,温馨又有点伤感,岁月呀,就这么悄悄流走了几十年,无声无息。
尤其女儿上大学前在家的日子,那些记录就是她成长的痕迹。
不知不觉翻到2007年5月15日,我们兄弟姐妹给父母凑钱买房的日子,每家4万,一共16万,给父母买了一套57平方的小房子,一室一厅,一楼带个小院。
那时父母70岁,一晃17年过去了。
这17年来父母住的舒心,我们也踏实安心,不仅给父母一个家,也给我们自己一个温馨的家。
今年元宵节在父母家欢聚一堂
那个家虽小,承载的欢声笑语却一点也不少,我们每次回家的脚步总是快乐的。
现在回头看看,那是我和哥哥姐姐们此生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父母工农结合,我们户口都随母亲,父亲一人在工厂里,是不享受家庭住房待遇的。
只有两人间的集体宿舍,我们到了上学的年龄,被父亲陆续接到城里读厂办子弟小学 。
在父亲的床边再支个床,与人合住,慢慢我们长大不方便了,父亲就在宿舍区的人家平房边搭简易棚给我们住,厂里看我们一家困难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至今还记得有了简易棚后,当时多开心啊,因为母亲可以经常来看我们了,无数个笑声从那个简易棚里传出来。
但那时也非常羡慕同学家的房子,去同学家也很自卑,只是埋在心里不说,知道父母已经很难了。
就这样,我们慢慢长大,一个个成家离家。
现在的家
童年对房子的渴望从那时可能就刻在心里了,长大后一直对房子有种执念,这生没有大富大贵,靠自己买了两套房,也算圆了自己少时的住房梦。
县城小家
说远了,母亲50岁来城里后,厂里给父亲换成一个单间,还带个小厨房,只是没厕所,已算照顾了。
大哥大姐已成家,我和父母挤在这间房子里,二哥独自住在还没拆掉的简易棚里。
二哥没考上大学,是顶替父亲才有正式工作的,没过两年二哥要结婚了,只得让出这间房子做为婚房。
那时姐嫁在郊区,父母就和亲家商量后,找到姐婆家所在的队里,在姐家后面的空地上盖了三间小房,带着还没成家的我,搬了过去。
这一住就是8年,现在想想,当初走的这步路是错误的,终究不是最好的选择,还留下一些不好的回忆。
这8年里,我也结婚了,二哥也有自己的孩子了,我和二哥都买了属于自己的商品房,父母就搬回了厂里的那间房子。
一住就是好几年,慢慢父母腿脚不便,那间房子没有卫生间,每天要往返公共卫间多次,父母年迈,生活越来越不方便。
我们住着舒适的楼房,想到父母住在那样的屋子里就不安心,那几年让父母有个家是我最大的梦想。
我开始经常关注二手房的消息,一楼带小院,一室一厅,离我们距离都适中,没想到先给老公找到了,功不可没。
所有条件都符合,57平方,16万,在2007年这个房价不算便宜,翻看账本,2007年老公每月工资800元,我每月600元。
首先找大哥商量,大哥全力赞成,大姐和二哥有点为难。
最后大哥拍板,如果他们两人困难,就我和大哥拿钱,哪怕借钱也要给父母把这房子买下来养老。
大哥还说了,不仅是给父母买养老房,也是我们的投资,父母百年之后,这房子谁拿钱就属于谁。
一番思量后,每家都拿了4万出来,决定为父母买下了这套房,父母年纪大了,大家商量后决定房本写我的名字,让我去办理一切手续。
大哥是我们家主心骨,我是家里跑腿的,前后跑了很多次,终于买下这套房,给父母,也给我们自己一个家。
如今回想,我们当初的决定多么正确呀,父母一生辛苦奔波,这17年来住的安心舒适,安享晚年,再无住房困扰。
现在这套房早已不止16万了,房子还是单学区房,按现在的市价大约值80万了。
当初每家投入的4万,变成20万了,涨的不是钱,而是一份安心,这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我是雨欣~
记录日常点滴,分享生活感悟,感谢您的浏览与阅读。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