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聊到了前不久,在孛畈街上又遇到了李家富老师。
老先生精神不错,还说今年的芝麻收成不错,饶有兴趣地分享起如何防野猪的心得。
作为安陆第一个到北京参加过全国教育工作会的基层教师,虽然过去了40余年了,李家富仍然记忆犹新。
2019年1月15日,我在天子岗村,采访到了李家富老师,彼时,他已经退休20多年了,78岁了。
采访李家富,其实并不是一时兴起。
其实之前,对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基层老师并不熟悉。而在一次偶然翻看《安陆教育志》,在1978年,有一条写到“本年,孛畈周埂小学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周埂小学,一所村级小学竟然能够进北京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我马上翻看手边的《安陆当代教育》这本册子的时候,看到了曾经这片土地上那么多的教育故事,果然读到了当年李家富的自述上北京参加那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李家富追记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
凡事都会对“第一次”格外关注,细细读来,觉得一位乡村教师,一所村办学校,在一个小地方,然后能够闹出那么大的阵仗,自然会激起人不小的好奇心。
打电话了解一下,李家富退休多年,但身体还很不错,也很乐意讲故事。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有些口述的历史,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往往等到意识过来,却早已是追悔莫及了,之于安陆教育,李家富的经历,其实是一笔莫大的财富,应该被浓墨重彩地记录下来。
《安陆当代教育》是本地全面记录教育发展历程的一本史志性文献,由政协文史委主编。当年,我在在一所乡村学校,也为这本书贡献了一篇稿子。十多年后,回头再来看这本书,仍然存在着一些缺憾,比如对于一些细节,以及过去历史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结合意义的挖掘,这就是我想做的事。
从事教育新闻宣传这些年,有着一定的职业敏感。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事件典型,他(它)都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对读者(观众)有着一定的启发,对当前以及今后的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所以,教育新闻与其它行业的宣传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不同,那就是需要挖掘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
那就怎样与这位老先生聊一聊?
当我当时会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陈玉春汇报想法的时候,得到了他的支持,对于采访提出了一些建议。还主动跟孛畈镇中心学校校长彭明强进行了事先沟通。
有了他们的支持,采访方案也制订得很顺利。按我当初的设想,当时也快到春节了,倒不如把李家富定为慰问对象,然后请他回忆当年周埂小学的情况,以及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的情况,拍一些历史遗迹、证书,再就是到周边的小学、初中,形成对照对比,抚今追昔,激励如今的乡村教育工作者发奋图强等等。
这些想法也与工会的春节慰问工作不谋而合。1月15日,我们到孛畈,造访曾经的周埂小学。
出发前一天,我跟孛畈镇中心学校辅导员李方恩联系,希望能够与李家富老师在周埂小学相遇,还特意打听了身体还不错的情况,叮嘱把曾经的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物件清理准备一下。
山路弯弯,我们在孛畈镇中心学校一行的陪同下,来到了周埂村。并村之后,这里改名为“天子岗村”了。听说我们要来看望并采访李家富,镇宣委宋爱华也前来。听宋委介绍,李家富还是她的长辈,于公于私,一起来看望,也是恰如其分。
打听到李家富在天子岗的住处,我们停在了小集镇的一处民房前,李家富从门外一处赶来。听他说,今天早上刚从城里儿子那里回来,回老宅放了一些东西,没想到我们来得这么快。
送上春节慰问金,嘘寒问暖,关心的话语自然当前。老先生虽然退休多年,但精神头还很不错。招呼我们坐下后,跑前跑后,要给我们一行倒茶,从柜子里面掏出刚炒的葵花籽、花生,装了满满两盘,还往我们一个个的口袋里装,还边说:“都是自己种了,不值钱,不值钱。”
天子岗居民集中区的各家门前,腊肉飘香,霉豆腐也在上菌丝,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我说,李老师,我们一起去周埂小学转转吧?
从他家到曾经的周埂 小学,直线距离不超过200米,我们却并不着急。
一手握着满手掌的瓜子,一手送到牙齿,我们就这样边嗑瓜子,边聊了起来。
我刚刚开了个头,李家富老师就开始了滔滔不绝,回忆起当年那段峥嵘岁月。回忆起,在那个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年代,如何带领老师们一起和泥打砖坯,烧砖烧瓦,垒墙做教室的,如何盖起了23间教室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家富争取到老百姓的支持,争取到村里为每个教师补助50斤米,让他们专心教书,这在当时,是非常有担当,也是很难做到的。“白卷英雄”的时代,李家富却坚持让老师们自己出卷子,出题考试,让学生真正学知识,学文化,每学期表彰成绩好的教师和学生,教学质量远近闻名。1974年,青龙区兴办高中,高一招生1个班60名学生,周埂学校就有34人被录取。
放在今天,李家富做到的,也许我们也能做到。但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他的勇气与担当、魄力,敢想敢干,一切为了老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顶着很多运动的风险,又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李家富的可贵,就在于别人随大流之时,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着自己的坚持。当别人醒悟过来,他已经走在了前面。读懂了这些,我们也就懂了,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周埂小学,李家富收获了那么多的荣誉。1974年,周埂学校被评为全县宣教战线先进单位;1975年、1976年又被评为县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77年被评为孝感地区红旗单位,李家富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1978年参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亲历了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历史时刻。
站在曾经的周埂小学,现如今的天子岗村村委会办公的地方,李家富的言语少了很多,步伐也轻了不少。那残垣断壁,还那如今耸立的松柏,都是他的青春记忆,都是他的教育人生。
看到我背着相机,李家富说,给我来一张,就跟这棵当年自己栽的这棵树一起。
采访李家富后,我的文章并没有第一时间推出。
写回忆,写过去,抚今追昔,探讨宏大主题,其实并不是我文字的专长,我似乎在等待着某一种时机。
时间到了2019年12月,彼时孛畈镇爱仕达希望小学正在开展一场捐资助学活动。周埂小学在上世纪90年代撤销后,附近的学生都到了爱仕达希望小学就近入学。漂亮的校舍,还有青年教师的到来,让这所村级小学展现出新面貌,教育的有序传承,也在回答着时代之问。
全省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教育的时代先声》宣教活动如火如荼展开,我知道,是时候该推出这篇文章了。
2019年12月10日开始,《孝感日报》首推《跟随李家富的脚步,看安陆40年山村教育巨变!》,诗画安陆公众号、孝感网、长江云、学习强国平台纷纷进行了转载。
去看看李家富老师,去看看周埂小学,听孛畈中心学校校长彭明强讲讲山村教育的40年巨变,采访后一年的推出,让乡村教育的传奇热度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散。时值全市乡村教育振兴成为热门话题,李家富眼中的安陆40年山村教育变化,其实是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乡村教育的翻天覆地的蜕变。
契合时代主题,弘扬坚守精神。采访、成稿、推送,其实在启示着另一个主题,如何挖掘身边那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典型、事迹,也许比我们学习文件中的典型,更具有时代意义。
这值得思考。
今天再来激情飞扬地回忆,当年的采访,自然是壮志满怀。
可当我们今天再来看乡村教育,又有着很多的不可言说。李家富最后在爱仕达希望小学退休,今年秋季全校师生只有70余人。
在横山小学、三里小学,乃至镇中心小学,起始年级的入学人数小两位数,盘点着近年来的新生入学人数变化统计图,似乎在提醒着我们,用不了多久,乡村教育将会成为历史,村一级学校将会自然消亡。
这不是特例,而是当年大部分乡村的常态与趋势。每天浏览新闻,都会看到太多乡村教师的伤感,感怀,这让我意识到,百年之大变局,也许正确地看待乡村变化,看待乡村教育发展的未来之路,需要的不仅仅是内心的和解,需要一种正确的面对,还需要的如何让最后一名留守乡村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需要我们的切实行动。
乡村学校必定会淹没在历史之中,但任何一种变化,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唱衰。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盲目地简单撤并,不是一刀切地进城,而是在深入走访调研之后,科学预判,超前规划布局,有序引导,既要确保满足正学教育教学所需,又要避免乡村学校的盲目投资;既要考虑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又要考虑就近受教育权利的基本公平。
从这个层面来说,今天我们再来回忆采访李家富,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当年,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李家富能够用他的坚守,胆量、智慧破解教育发展困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成绩,是何其难得。而在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学习李家富,又需要怎样的勇气?
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祝80后的李家富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