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二十四年,三月的江南桃花盛开,摆脱了冬日的寒冷的安徽省桐城县里一片祥和之气,在桐城县城内,有一座深宅大院。宅院的主人此时已经耄耋之年。老人躺在床上旁边有下人伺候着。还有妻妾在旁陪伴着。老人有着花白的胡须和头发。此时用着虚弱的语气正对他们嘱咐着;“你们不要难过,人活七十古来稀,何况我已是耄耋之年。我知足了。孩子们都在京师做官回不来我不怪他们。我走之后,你们给他们捎话让他们务必谨慎为官。当今圣上心思很重,伴君如伴虎。务必小心。我不想我们家族在我们这消亡。”妻妾们止住悲声,大夫人说道;“老爷,你只是偶感风寒,别说这些。好好将养身体还有好日子呢”老人摇摇头苦笑着:“夫人啊,不用宽我的心,我自己的身子我自己知道,你们也要好好保重。下去吧,我自己休息休息”妻妾和下人鱼贯而出。老人重新躺回床上。

这老者是我,我姓张,名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我于乾隆十五年因为屡次申请归老不成,得罪了当今圣上,还好圣上念在我多年为官,有稍许微劳免除了我的罪名。同意我归老田园。其实我不怪圣上,因为当时圣上刚刚丧失幼子。这个幼子也是圣上的嫡子。圣上心中难过委屈。所以不免迁怒于人。我也是有孩子的人。我能理解一个做父亲被迫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感觉。更别说连续失去嫡子。换了是我,也恐怕承受不住的。其实我知道圣上还有一件事是一直心中有芥蒂的,所以也是借题发挥。因为我曾经向圣上几次要求让他遵从先帝世宗爷答允我的。要同意我死后配享太庙。

圣上觉得我是在向他要求,而圣上是最不喜欢被人要求的。这件事也是我一生谨慎,唯一的一个污点现在想来真的是错了。一个人如果做的好应当自然面对。不应该非等别人去夸赞去褒奖。圣人要求我们不要过于追名逐利。我还是经书没有参透啊。如今我已如此。也不再要求什么了。只希望我的家族能多存在一段时间罢。我于康熙朝入仕,历经康熙,雍正乃至本朝。也算是亲眼目睹了一个宏大盛世的诞生了。我一生辅佐三代君主。一生的的经历不可谓不奇特啊。

我出生在大清康熙十一年,我的家族是江西人,后来迁居到了安徽。家族之中从前明隆庆时期就开始产出进士了。到我们这里时,家族已经是我们当地一个不容小觑的家族。世代簪缨。书香门第。我是父亲的第二个儿子。大哥叫张廷瓒,还有几个弟弟张廷璐,张廷瓘,张廷瑑。我家先辈第一个进士出身的是高祖张淳,他曾经做到了陕西布政使的位置。因为为人谦和,又廉洁一度受到朝廷和百姓的赞赏。我的高祖特别讨厌党争和趋炎附势。

拒绝加入万历朝的张居正的党派。虽然张居正也不算奸臣但是我高祖就是不喜欢这种感觉。后来张居正倒台。高祖也没有牵连进去。还是很有远见的。曾祖张士维也是进士出身,做到了江西抚州知府的位置。等到了我的祖父这一代更是出了不少厉害的人物。我的祖父叫张秉彝,他还有个兄长我的大爷爷叫张秉文。大爷爷张秉文出身年头不好,正是明清交替的重要时节。大爷爷本是山东省的一个城的知县。但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前几次在山东地界上劫掠。导致我大爷爷所在的那个地方人丁稀少。结果被围城。周围的一些将领和官员为了保存实力没有救援。。

我大爷爷一介文职官员却独守孤城。最后城坡英勇就义了。也是我们家族的一个比较特别的另类。就连大爷爷的诸多妻妾也都殉节而死。实在是可歌可泣。他的子孙也是我的几个堂叔克焯,克佑和克仔都遵从我大爷爷的遗愿没有在大清为官。到了我爷爷这儿,爷爷本身受到大爷爷的荫庇,在京师国子监读书。但是后来战乱频仍。大清的军队和李自成的闯军几次袭扰京城。爷爷生存的很是不容易于是就回到老家做了个打铁匠。

本以为就此可以安定了。但是还是天不遂人愿。在老家打铁的爷爷依然无法逃避战乱。随着李闯的失败和大清的入主中原。爷爷也只好带着家人降清了。爷爷是想着既然大清能够入主中原,李闯失败败走陕西必然有他们的优缺点。而且大清入主中原后积极的修正前朝留下的弊政。而前明却失去人心。所以爷爷出于一种为新政权安抚天下百姓的心而降服了。那个时候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不能看成是失节行为。爷爷自己荒废了多年的读书时间,所以也就不打算再考功名了。他全身心的培养我的父亲,张英。

我父亲也不辜负祖父的培养。从小他就随着祖父一边打铁一边读书。所以他不像一般的读书人那样手无缚鸡之力,而且他知道下层百姓的辛苦,所以即便日后功成名就依然不骄傲张狂。甚至遇到问题主动谦让。我小的时候听说过一件事。父亲在朝中做官,已经很有名气了。家里边要修复宅院。在修院墙的时候和邻居家闹起了别扭。家里管家就写信给父亲让他出面压住。让我们家多占土地。但是父亲只修书一封。上面写了一首短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收到信后退让了三尺。邻居一看也退了三尺。一下子两家宅院就出现了一道六尺的巷道。

为后人所惊叹。从这里也能说明我父亲的好的品行。父亲是我们家从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个进士。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于康熙六年考中了,被选为翰林院的庶吉士。正要开始三年的翰林院学习生活的时候,出现了一件对我们家而言的大事。我的祖父去世了。没办法按照明清两朝的规矩,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无论身居何职都要回家守孝三年。父亲也只能遵从。回到家中为祖父守孝。恰恰是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却逃避了一场大的灾祸。因为父亲考中进士入主翰林院的时候,正是朝廷中鳌拜鳌少保权倾朝野的日子。连圣祖爷都不免受到鳌拜的威胁更不用一般的大臣。鳌拜还瞧不起汉官。所以父亲的丁忧反而保住了自己。要不然以父亲耿直的性格可能会受到很多牵连。康熙七年鳌拜被圣祖爷所擒拿。然后倒台。他的党羽也作鸟兽散了。父亲丁忧完毕后回转京师。

本来父亲他应该继续做翰林院的庶吉士,等到三年散馆后才视考核情况而选派差事。但是因为鳌拜党羽刚刚清除。圣祖爷身边没有可用的人才。于是父亲有幸担任了编修,负责整理前朝和本朝的一些历史典籍和文书资料。用以给皇上提供经验和素材。父亲担任这个差事后,就兢兢业业的办差。后被圣祖爷连续选为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和起居注官。父亲也越发的受到了圣祖爷的重视。尤其是在三藩叛乱时期。父亲一直坚持陪伴圣祖爷左右。我也是在那个时候生于京师。虽然父亲出身汉人担任的又是没有太大权力的词臣。一度受到像索额图和明珠这样的勋贵满臣的轻视。但是父亲没有和他们争宠只是安心的做好圣祖爷的辅助。

圣祖爷设立南书房后,父亲第一个被选入进去。而为了方便于父亲随时讨论。父亲被允许从北京外城迁入了皇城跟脚下,西安门附近。有同样荣耀的就是后来入主翰林院的词臣高士奇了。但是父亲对高士奇印象并不好,觉得他没有一点稳重之气,而且为人又比较奸猾喜欢拉帮结派,过于阿谀奉承。父亲虽然也是词臣,但该进忠言的时候也绝不吝啬。
但是就在父亲身份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父亲做了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