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六姊妹》原著作者、编剧伊北:作家与题材的相遇,是一种双向奔赴
春节期间,年代剧《六姊妹》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黄金时段电视剧日榜连续5天位居第一,成为叫好又叫座的双丰收开年大剧。这部电视剧由伊北编剧,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讲述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淮南田家庵区老北头何家老一辈及六个女儿的人生故事。
近日,《六姊妹》原著作者、编剧伊北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坦陈《六姊妹》创作背后的故事。

为了写《六姊妹》,伊北做了四五年的准备
《六姊妹》这部剧,时间跨度大、出场人物多,最让人称道的是,剧中高度还原了诸多时代细节。相较于电视剧,原著《六姊妹》则通过文字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多维度的叙述技巧也为作品带来更多层次感。
小说一开始,伊北以1960年何文氏祖孙俩从扬州江都出发前往淮南投奔儿子为时间标识,展开何氏一家四代人的生活故事。通达的何文氏、坚韧的刘美心与性格迥异的何家六姊妹,在各自人生道路上经历了迥然有异的成长经历,折射出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变迁。
“这是一部以淮南为背景的故事,我写这个故事,不仅仅因为淮南是我的故乡,更因为淮南这座城市的特殊性。”伊北介绍说,淮南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城市创建史却几乎和共和国同步。因为丰富的煤炭资源,1952年,这座城市才在国家工业化浪潮中应运而生。“这里的兴衰起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这样一座工业城市中的平民生活的描述,正好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家庭变迁的面貌”,这是伊北选择淮南作为故事发生地的主要原因。
丰富的带有年代感的生活细节是这部书的一大特色,它们将这百万字的著作充实得从容又饱满。“将那些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时代象征物融合到一部作品当中,需要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除了生活中留意,我还翻看过《淮南市志》《田家庵区志》《淮南历史大事记》等历史材料,尽力建构‘真实感’。”伊北坦言,为了写作《六姊妹》,他做了四五年的准备,包括写作材料的累积和梳理,也包括写作技巧的锤炼。
小说创作的难度不仅仅在于故事题材本身的处理上,还包括作为长篇小说这种体裁本身的普遍的难度。何家六姊妹的人生故事,在同一时间轴下的各自生长与彼此纠缠,该如何有序地安排在一部长篇小说里?“结构特别重要,必须结实”,“情节、人物、主题、细节等方面,能够做到彼此互动,彼此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此外,人物塑造、细节叠加,“都要下很大工夫”。
在《六姊妹》原著中,时不时出现的江苏元素,乃至何家“扬州江都”的原籍设定,给江苏读者带来某种亲切感。这些细节既源于伊北对现当代史料的挖掘,也源于他对江苏的熟稔。
十八岁前,伊北一直在淮南生活,十八岁后,他渡江南下,来到江南大学读书。在江苏生活的四年,让他至今对江苏都“很有感情”。到现在,他还不时怀念无锡的风物:从酱排骨、肉面筋到寄畅园、梅园和蠡湖。
在为写作《六姊妹》搜集史料时,伊北发现,“在国家建设的初期,淮南作为移民城市,确实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其中也包括江都。”虽然作为虚构作品,小说和现实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但有此发现之后,伊北顺势为老何家安排了扬州江都的籍贯地。
《六姊妹》中这一细节也引起了扬州当地的注意。“扬州发布”发文称,据相关档案披露,1958至1962年间,扬州专区(含江都)向淮南输送的正式工人约2.1万人;1964年淮南矿务局接收的江都籍工人中,约67%为“家庭整体迁移”,与小说描写高度吻合。《六姊妹》中何氏一家的迁移轨迹具有一定代表性。

2025年春节,伊北在《六姊妹》取景地。
选择现实题材,源于对现代文学传统的承接
《六姊妹》最初于2018年发表于网络。在一众修仙文、重生文、悬疑探案文乃至霸道总裁甜宠文当道的网络文学中,《六姊妹》是一个异数。如同他此前被改编为影视剧并引发广泛关注的三部著作《小敏家》《熟年》和《小日子》一样,这也是一部家庭题材领域的现实主义小说。
“作家与题材是相遇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奔赴,可能我刚好从生活当中发现了这些故事,有些是片段,有些是一个核,有些是一个人物,或者某种触发点,那么我拿过来,完形、虚构,创造出一个富有自己生气的故事。”伊北说。
深究起来,选择现实题材,的确不是伊北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承接——一种深刻关注人生与现实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知识背景的自然延伸。
从江南大学毕业后,2007年伊北以专业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攻读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就是中国现代文学。毕业后,伊北留在北京,先后在部委隶属的一家出版社和一家老牌文学杂志任职。
“我的创作态度延续了新文学的传统,比较严肃;我在文学期刊担任编辑时,期刊用稿标准强调言之有物;同时,我也希望作品写出来之后,能够雅俗共赏。所有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我的写作,形成了眼下的创作局面,可以说,这是一种价值和审美选择的结果。”伊北说。
从2009年发表小说处女作至今,伊北陆续创作了多篇中短篇和长篇小说,现实题材的小说占据了较为显著的比例,涵盖了从大都市到小城镇的各种场域,题材包括家庭、职场以及青春校园。
伊北2016年前后开始发表网络作品,此前他写过报纸副刊散文,也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出过实体书。他认为他的“网络写作”是一种自然生长的结果,“随技术进步而导致的文学载体的变化而变化”。伊北会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来选择发表的渠道,“主要是看故事本身的调性和篇幅。四五十万字的长篇,从体量上来说,放在网络上发表更合适。文学期刊版面紧张,等待的周期也比较长,出书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所以当时的情况是‘量体裁衣’,先在网络上发表,然后再出纸质书。”《六姊妹》走的就是这样的路径,在网络上发表5年后,2023年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了实体书。
伊北表示,他马上可能要在期刊上发表一部中篇小说《青春外史》和一部短篇小说《心事》,“将来如果有更长的作品,可能还会回到网络”。
创作应该“随遇而安”
《六姊妹》是伊北第四部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文学作品。但与前三部不同的是,这次他亲自操刀担任编剧。这也是伊北第一次做编剧,这次经历带给他一个与小说创作完全不同的体验。
“如果不是我亲自担任编剧,我对制片公司的改编就不会擅加干涉,除非他们主动征求我的意见。我的底线是法律的底线,即保护作品完整权。至于这部《六姊妹》,由于是亲自编剧的,参与的程度就比较高。”也正是因为亲自操刀,独特的淮南地方色彩才能给以更多的保留。比如邬君梅台词中带有淮南地方特色的“安泰日子”。如果没有细读原著,或对淮南不大了解,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细节可能就没有了。
在伊北看来,做编剧和写小说有着很大不同。“戏剧和小说是两种艺术体裁,小说的腾挪空间更大一些。对白和动作不是小说唯一的叙事工具,它还可以评价,可以有心理描写。小说的世界更为庞杂。而电视剧不一样,首先它的篇幅就是有限的,它一要处理时间,二要处理空间,而且还要争取做到迅速作用于观众的观看感受。因此,它必须更凝练,更集中,更迅速。”在《六姊妹》的改编上,伊北花费了三年工夫,他尽力遵循原著,但内容上变得更为精炼。
这次编剧经历对伊北来说是新奇的,对他此后的小说创作也颇有助益。面对今后还有什么创作计划这一问题,伊北表示,他刚刚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相见欢》,接下来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创作,涉及职场、家庭以及当下北京的生活,“题材上不设限,还是那句话,作家与题材是相遇的关系,创作也应该‘随遇而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