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打仗有个恶习,让秦始皇觉得十分心疼,但每次也只能咬牙容忍

浮生若梦浅笑 2024-12-21 16:36:20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能够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会每天为您更新更多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精彩瞬间。

“六十万?还要赏赐?王翦,你到底想干什么?”嬴政在宫殿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他眼前的奏折上,是王翦的最新请求:出兵楚国需要六十万大军,还得赏赐一大笔财富。

嬴政看着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的要求,心里五味杂陈。是信任,还是疑虑?是重用,还是戒备?一时间,他竟难以抉择。

王翦,这位秦国的名将,打仗是一把好手,稳扎稳打,战无不胜。然而,他有个“恶习”却让秦始皇时常心疼:每逢出征,他都要向朝廷索要大量的赏赐。

这让嬴政感到难堪,甚至有种被“勒索”的感觉。可偏偏,每次他咬牙答应后,王翦都会用战绩证明自己确实值这个价。究竟是“贪婪”还是智慧?让我们走进这位战国最后的大将军的传奇人生,看看他究竟是如何在乱世中平步青云,又全身而退的。

要说王翦为何能成为秦国的顶梁柱,得从他的出身和经历说起。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人,出身将门世家。据史书记载,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灵王的太子晋。

这位太子虽未能继承王位,却因后代人才辈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王翦从小耳濡目染,自幼熟读兵法,对用兵之道有着深刻的理解。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军功爵制让无数寒门子弟有了出头之日。然而,王翦不同于那些靠拼杀起家的武夫,他的沉稳和谋略在早期便显露无遗。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奉命攻打赵国阙与(今山西和顺县西北),一举连破九座城池。这一战,他不仅立下赫赫战功,还赢得了嬴政的赏识。

但真正让王翦崭露头角的,是公元前238年的平叛之战。当时,秦国的内部局势并不稳定,秦王嬴政刚刚亲政,其弟成蟜却在邯郸起兵叛乱。这场叛乱无疑是对嬴政权威的挑衅。

危急时刻,王翦临危受命。他没有选择正面强攻,而是用计将叛军引入包围圈,亲自指挥一场漂亮的反击战,迅速平息了叛乱。这次行动,不仅巩固了嬴政的统治,也让王翦的名字响彻秦国。

公元前225年,秦国的统一大业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剩下的楚国成了横亘在嬴政面前的最大障碍。楚国地广人多,兵力雄厚,且有名将项燕坐镇,显然不是轻易能够攻下的。

嬴政原本寄希望于年轻将领李信,派他率领二十万秦军攻楚。然而,李信轻敌冒进,被项燕利用楚军的地形优势和诱敌深入的策略打得大败而归。这场失利让嬴政意识到,攻楚并非易事,必须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将。

于是,他再次想到了王翦。

当嬴政召见王翦商议攻楚之策时,王翦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要求:“我要六十万大军。”秦国的总兵力不过百余万,六十万几乎是倾国之兵。这个数字,不仅让朝臣哗然,也让嬴政暗生疑虑。一个将领掌握如此庞大的军队,不会生出异心吗?

然而,王翦并未止步于此,他还向嬴政索要大量赏赐,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我年纪大了,想为子孙留下些积蓄。”这一番话,听得嬴政心里直犯嘀咕:他这是贪财还是另有图谋?可转念一想,这位老将历来忠诚,战功累累,不如再信他一次。

王翦领兵六十万出征后,便开始了一场堪称经典的持久战。他年过六十,心思却格外缜密。到达楚国边境后,他并未急于进攻,而是扎营按兵不动,同时不断请求更多粮草物资。楚军多次试探,王翦却始终不为所动,仿佛一只沉睡的猛虎,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失误。

楚国的将领项燕一开始还保持警惕,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和士兵们逐渐松懈下来。毕竟,谁也不可能一直紧绷着神经,而王翦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当楚军开始疲惫东撤时,他果断发起夜袭,迅速突破楚军防线,直捣黄龙。最终,兵败自刎,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克多座城池,彻底吞并了楚国的领土。

有人说,王翦的“恶习”不过是贪婪的表现。但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他保护自己的高明之举。王翦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在战国末期,秦国虽强,但君臣之间的猜忌从未停止。白起、商鞅等功臣的悲剧,早已成为鲜明的前车之鉴。

索要赏赐,表面上看是贪财,实际上却是在向嬴政传递一个信号:我王翦只爱财富,不爱权力。通过这种“自污”的方式,他成功地消除了嬴政对他的猜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难得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王翦的谨慎与务实,还体现在他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上。他深知攻楚之战事关秦国的命运,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取胜。

因此,他索要赏赐,不仅是为自己的家族谋划,也是为了确保军队的稳定。他用这种方式提醒嬴政:这是一场“豪赌”,但只要赌赢了,秦国便能一统天下。

灭楚之后,王翦并未像其他功臣一样趁势而上,继续追求更高的权力和地位。他主动向朝廷请辞,回到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从此,嬴政再未召见过他。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功成身退”理念的完美诠释,也让他成为少数几个能在乱世中全身而退的将领之一。

有人说,王翦的退隐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觉悟。他深知,秦国的统一大业并非一人之功,而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他的退出,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回顾王翦的一生,他的“恶习”并非真正的缺点,而是他在乱世中保护自己的一种智慧。正如司马迁所言:“知进退,明大义。”王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也在于他对人性和政治的深刻洞察。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这位秦国名将时,不禁感慨: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王翦用他的沉稳和智慧,为秦国的统一铺平了道路。他的故事,既是对历史的礼赞,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