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菠萝积温不足问题,黑膜增温四阶段,全生育温度曲线,微气候改造
在高海拔地区想种菠萝,那可是遇到了不少头疼的事儿。我就听说过这么个事儿,在西南地区的一些高山上,有个叫李叔的果农,看着菠萝在低海拔地区长得那叫一个水灵,心里痒痒的,就想着在自家高海拔的地里也种上。他满心欢喜地把菠萝苗种下去后,刚开始还挺精神,可没过多久,就发现苗长得慢悠悠的,叶子也有点发黄,一点也没有在别处看到的那种生机。这时候他才意识到,高海拔地区的积温不足,成了菠萝生长的大难题。
在农业种植里,积温可是个关键因素。像菠萝这种热带水果,它对温度要求挺高的。从播种到成熟,它有一个全生育温度曲线。一般来说,菠萝在生长初期需要25 - 3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这样才能让苗快速扎根生长。这就好比人小的时候,需要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可是高海拔地区,温度就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我老家有个农场,之前也想过在山上试种菠萝。那时候正是春天,温度慢慢回暖,大家觉得差不多可以种了。第一天种完苗,还都挺精神的。但是过了7天再看,和低海拔地区种的菠萝苗相比,差远了。低海拔地区的苗都已经开始长新叶了,山上的苗还在慢慢缓苗,就像一个病恹恹的孩子。又过了15天,低海拔地区的菠萝苗已经长高了不少,而山上的苗才稍微长了一点,叶子也有点发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业专家们研究出了黑膜增温的办法,这可是分四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在种植前。就像我们种地之前要先把地整好一样,这时候得把黑膜提前铺好。在华南地区的一些农田,有一户果农张大哥,他提前一个星期就把黑膜铺好了。他说这样能让土地提前暖和起来。到了种植的时候,黑膜下面的温度能比地面上高个好几度呢。比如说,周围地表温度可能才15摄氏度,黑膜下就有18 - 20摄氏度了。这对于刚种下的菠萝苗来说,就像钻进了温暖的被窝。
第二个阶段是种植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华北的一个农场,也尝试种菠萝,虽然面积不大。他们发现种植后3天左右,在黑膜的覆盖下,菠萝苗周围的湿度能保持得比较好。没有黑膜的地方,土壤水分蒸发得快,苗就有点蔫吧。而黑膜下的苗,水分充足,叶子翠绿。这个时候黑膜就像是给菠萝苗撑了一把遮阳挡雨的小伞,既让温度慢慢升起来,又防止了水分过快流失。
再过7天左右是第三个阶段。在海南的部分高海拔边缘地区(因为海南整体温度高,但一些海拔较高处也存在积温不足情况),果农们发现菠萝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之前因为温度低,有些苗长得慢,叶子还打着卷儿。现在有了黑膜增温,再加上适当的施肥浇水,苗长直了,叶子也展开了,还能看到一些小小的嫩叶冒出来。这就像人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干劲儿更足了一样。
到了一个月左右差不多是第四个阶段。在云南的一些山区,有果农发现菠萝苗到了这个阶段,基本上能有个比较好的长势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黑膜增温,可能很多苗还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有了黑膜,温度适宜,菠萝苗能够健康生长,为后续的结果打下基础。
说到不同的菠萝品种,在一些比较冷门的种植情况里也能看出差别。像卡因种菠萝,它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生长速度快,果实大而且甜。但是如果在积温不足的高海拔地区,没有黑膜增温等改善措施,它就不如巴厘种菠萝表现得好。巴厘种的耐寒性相对好一点,在低积温环境下,虽然结果会比在合适温度下小一些,但至少能结果,而且果实的品质在初期也能维持。还有红心菠萝,它对温度的要求比较敏感,在高海拔积温不足时,颜色不容易变红,口感也会偏酸。
我有个网友跟我分享过他在浙江安吉的朋友的经历。安吉虽然不属于高海拔很严重的地区,但有个山区也有类似的情况。他的朋友想在山上种点菠萝搞点特色种植。刚开始大家都不看好,毕竟那里温度比南方低不少。但是他的朋友不死心,采用了黑膜增温的方法。第一个月的时候,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到了第三个月,真的看到了惊喜。那些菠萝苗比想象中长得要好得多,虽然还不能和广东、广西等地露天种植的相比,但至少能看到收获的希望了。
这时候我们就得考虑到微气候改造。黑膜增温其实就是微气候改造的一部分。在高海拔地区,整个微气候的改变,除了温度的升高,湿度、光照等方面也需要调整。比如说,在黑膜的覆盖下,土层里的空气湿度增加,这就有利于菠萝苗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光线的透过率也经过调整。像有些黑膜是有透气孔或者特殊工艺的,能让菠萝苗接收到合适的阳光,既不会因为光照太强而被灼伤,也不会因为光照不足而长得瘦弱。
在农业种植中,不同的地域差异真的很大。就拿菠萝来说,在海南这种热带低海拔地区,几乎是满地都是菠萝园,管理起来也没那么多顾虑。可在高海拔地区,就像在攀登一座温度的高山,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像山东烟台,那是苹果的天堂,可是让菠萝在那里生长,简直是不可能的事。而高海拔地区虽然不能像热带那样大面积种植菠萝,但只要掌握了像黑膜增温这样的微气候改造技术,也可以小面积尝试,说不定还能打造出特色的菠萝种植景观或者生产出高品质的菠萝。
从菠萝在高海拔地区种植遇到的积温不足问题,到黑膜增温四个阶段的应对措施,还有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情况对比,以及微气候改造的各个方面。这里面有太多的细节和学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高海拔或者特殊的地域尝试过种植一些对温度要求比较高的农作物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故事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