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余晖(二五)童贯推荐蔡京拜相,为何蔡京却阻止童贯成为使相?

惊心鸟 2024-06-11 13:45:52

童贯和蔡京是北宋末年最为著名的两大奸臣,在史书上被成为“六贼”之一,受到千夫所指,遭到老百姓的痛恨。这两位奸臣在历史上是密不可分的,长时间以政治盟友的形式存在,同时受到宋徽宗赵佶的重用。蔡京之所以能够进京拜相,童贯是出了大力的。正是靠着童贯的推荐,蔡京才攀上了赵佶的高枝,最终成为权倾朝野的宰相。因此在拜相之初,蔡京对童贯非常照顾,提名其为军事要职,甚至不惜与弟弟蔡卞闹翻。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当童贯出兵青唐、西夏等地取得赫赫战功后,两人却闹起了矛盾,官场上互相拆台。

按照史书记载,蔡京的崛起与童贯是密不可分的。童贯最早是北宋著名宦官李宪门下的小厮,在宋徽宗赵佶即位被任命为供奉官,前往江南杭州之地收集书画作品。此时正好蔡京因为新旧党争而失势,被罢官外放到杭州闲置。蔡京于是主动巴结了童贯,通过贿赂等方式将自己的书画作品通过童贯进献给宋徽宗赵佶。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家,其自创的瘦金体是楷书的巅峰之一。他酷爱书画作品,所以对蔡京的书画非常看重。蔡京本身就是带当时有名的书画家,据说宋四家中的“苏黄米蔡”,最早指的就是蔡京。

因为在书画艺术方面达成了共鸣,所以赵佶和蔡京心心相惜。再加上童贯等身边的宦官太监不断的给蔡京说好话,于是蔡京被重新启用,不久之后便调回了东京汴梁城,成为朝廷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在先后斗败了旧党领袖韩忠彦、新党宰相曾布后,在童贯等人的推荐下,蔡京顺利拜相,并且成为北宋继赵普、章惇后的又一位独相。蔡京掌握朝廷大权后便支持童贯提出的对青唐、西夏的战争,并且推荐童贯为监军,与勾当熙河路公事王厚出兵十万,讨伐青唐方面屡次侵扰宋朝的吐蕃各部族军队。

当时此事遭到了很多朝廷大臣的反对,尤其是知枢密院事蔡卞反对非常激烈。他认为童贯是宦官,不适合直接出任朝廷要职,尤其是与军权有关的职务。因为蔡卞是蔡京的弟弟,所以此事在朝廷中阻力很大。蔡京为了扶持童贯,不惜将弟弟蔡卞贬谪外放,以达成了两人政治同盟的关系。后来童贯和王厚出兵青唐,连战连捷收复四州,取得了很大的功劳,被升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至此童贯从宦官序列,直接进入了朝廷官员序列,开启了宦官担任两使的先例。然后童贯更加受赵佶的重视,官场之路开始平步青云。

不久之后童贯再次升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然后又升官至武康军节度使,官路上非常顺利。在讨伐溪哥臧征后,童贯再次因功被加官晋爵,被任命为检校司空,成为宋朝军方数一数二的人物。此时同童贯开始居功自傲,多次绕开朝廷制度流程,直接向宋徽宗赵佶推荐自己的属下。赵佶对童贯很信任,想给童贯加上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甚至想让他执掌枢密院。这种情况的出现让蔡京感到非常不满,对赵佶给童贯不断加官晋爵表示反对,甚至用宰相的权力封还了任命童贯为使相的诏书。

蔡京阻止赵佶任命童贯为使相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童贯的出身是太监。使相在唐朝时期出现,本来是朝廷笼络节度使的虚衔,并不参与朝政决策,只是挂个宰相的名头。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宋朝的使相是挂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成为文官虚衔中的最高级,地位可比宰相。

当时童贯已经掌握了西北兵权,如果再加上使相的头衔,地位比知枢密院事还高。知枢密院事是宋朝军队的最高长官,所有军事命令都要经过他。童贯绕过蔡京和知枢密院事向赵佶上书,本身就让政事堂和枢密院非常不满。如果加上使相的头衔,童贯这种操作就被合法化了,不受政事堂和枢密院管制。

由此可见宋徽宗赵佶给童贯加使相的头衔,本质上是纵容童贯违反朝廷之都,将非法的操作合法化。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但破坏了朝廷制度,而且摧毁了宋朝建立以来的以文御武的国家根基。宋朝是建立在五代十国基础上的,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战,才建立了宋朝。赵匡胤在后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文御武的国家制度,以此作为宋朝的军事根基。只要有这个制度在,宋朝的武将就必须受到文臣辖治,避免他们拥兵自重,进而出现割据自立的状况。这个制度经过宋太宗赵光义等多位皇帝调整,到北宋末年已经非常成熟了。

枢密院的存在本身就是将军队的权力一分为二,是以文御武制度的核心。宋徽宗赵佶给童贯加使相头衔,纵容他绕过枢密院和政事堂独立行事,这让以文御武的国家制度变成了摆设。如果所有将领都这么搞,宋朝必然回到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状态。如此一来宋朝的立国根基便被摧毁了,甚至会带来亡国的祸患。这种情况不仅蔡京不能接受,就连士大夫官僚集团也不能接受。前文讲过,蔡京上位后打着改革的幌子一通操作,已经把士大夫治天下的根基摧毁了。如果以文御武的根基再被摧毁,宋朝的文官政治时代将彻底被终结。

蔡京帮助宋徽宗赵佶摧毁士大夫治国的根基,变成以他为核心的小集团治国,加强中央集权,这本身对蔡京的权力是有利的。蔡京及其党羽通过这些操作能够得到更大的权力,享有更多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但是如果将文官治国的政治彻底摧毁,那国家大权就不掌握在他们手里了。如果让童贯和武将们勾结起来,背后又有了赵佶的支持,这就是典型的唐末宦官专权的格局。蔡京学富五车,精通各种政治斗争套路,所以对这种情况是有所警觉的。他就算再贪婪成性,也不可能自己挖自己墙角,将朝廷的大权拱手让给童贯。

与蔡京对宦官专权的警惕不同,宋徽宗赵佶更加警惕蔡京本人。虽然蔡京为了配合赵佶收拢兵权,将自己的弟弟蔡卞都出卖了,但这并不能让赵佶放心。一方面是蔡京作为宰相,是朝廷的百官之首,地位和权势已经最高。另一方面蔡京的手伸得太长,在军事领域安插了不少棋子。比如蔡卞被贬官外放后,接替蔡卞的知枢密院事蒋之奇就是蔡京的人。而且蔡京建澶、郑、曹、拱州为四辅,每辅屯兵二万,用他的姻亲及亲信宋乔年、胡师文为郡守。他还给巡夜打更的禁军每月发五百钱,用来收买军队的人心。

这样一来虽然军权与蔡京没有直接的关系,却见解影响了军队的事务。军队的调动和训练都需要后勤支持的,这些都掌握在蔡京手里。军队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将领们也愿意配合蔡京。如此一来,赵佶通过童贯收拢兵权的操作事倍功半,这就让他很不满意了。所以赵佶大肆提拔以童贯为首的太监进入军队,目的就是以此来掣肘蔡京在军队系统的影响力。太监都是出身于宫廷,向来遭到文官系统的排斥,所以他们很难与文官同流合污。蔡京无法直接拉拢太监,这就让他在军队的所有动向,都受到了童贯等人的监视。

从整体的政治策略来讲,宋徽宗赵佶扶持童贯,又将宋朝的军事制度带回了唐德宗李适时代。唐德宗李适重用宦官专权,将作为国家军队的神策军军权交给宦官,这才为后来唐朝灭亡埋下大患。他的这种操作完全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开历史倒车,对国家根基是巨大的破坏,也是养虎为患的行为。唐朝的宦官崛起后最开始便是勾结各地藩镇,打压朝廷文化世家,最终形成了宦官和藩镇勾结瓜分国家的政治格局。蔡京作为文臣之首,不论是为了个人利益,还是阶层利益,他都不可能支持赵佶的这种荒唐行为。

综上所述,蔡京和童贯政治同盟的瓦解,实际上是对宋徽宗赵佶的政治路线改变的不同反应。赵佶开历史倒车,重用宦官掌握军权,为宦官专权打开口子,是作为文官之首的蔡京所不能接受的。赵佶的任何私利蔡京都能满足,但这一条是彻底断送文官政治的死路,所以蔡京万万不能答应。他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强行用宰相权力压制童贯,这是其本人的阶层属性决定的。如果他不这么做,让童贯顺利上位,不但自己宰相之为难保,就连自己的党羽也会分崩离析。当然,他这么做了得罪了皇帝,继续当宰相的日子也就不多了。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