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卢梭的警句像柄利剑,劈开了2025年4月1日的赣江晨雾。江西省纪委监委的一纸通报,让72岁的夏太华重新成为焦点。这个从炮兵阵地走出来的司法老兵,最终在自己守护的法律面前低下了头。

1969年寒冬,鄱阳湖畔的芦苇荡结着冰碴子。16岁的夏太华裹着肥大军装,在炮兵三师新兵连冻得直跺脚。炊事班长老张记得,这个南昌伢子总把馒头掰两半,"半块揣兜里当夜宵,半块泡热水吃"。三年后,他已是全团有名的"活地图",闭着眼都能在沙盘上标出射击诸元。
1979年南疆战事吃紧时,26岁的夏营长带着全营战士在猫耳洞里写血书。战士小刘至今珍藏着营长送的搪瓷缸,缸底还烙着"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的红字。1983年深秋,当夏太华挎着行军包走进宣化炮兵学院时,背包里装着三等功勋章和半本写满坐标的笔记本。

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44岁的夏参谋长正在南昌军分区带人疏通被暴雨淹没的地下弹药库。转业到地方的消息来得比洪水还急,老战友劝他"去公安系统更对口",他却指着司法厅大门说:"炮弹要按弹道飞,人生得跟着法律走。"
2006年司法厅新来的夏副厅长让司机犯了难——领导非要坐副驾驶,说"后座是给老同志留的"。当时分管计财装备处的他,盯着每张发票像当年校对射击参数。直到2012年春天,调研彭泽县司法所时,他还蹲在工地和泥瓦匠比划:"这堵墙得多加两道钢筋,咱们司法阵地要经得起震。"
三、慈善外衣藏乾坤退休后的夏太华突然活跃起来。在"美好家园"慈善晚宴上,他举着酒杯说:"做公益就像打榴弹炮,要算准抛物线。"台下没人注意,这场募捐活动的承办方,正是某监狱建筑公司的子公司。老部下发现,他书房里多了幅《钟馗捉鬼图》,题款却是"难得糊涂"。
转折发生在2024年重阳节。南昌某茶楼包厢里,71岁的夏太华颤抖着撕碎某工程公司送来的分红协议,碎纸片像极了当年猫耳洞外飘落的传单。三个月后,他蹒跚着走进纪委监委大门的身影,被监控拍得清清楚楚。
四、迟到的弹道修正调查人员在他保险柜里找到两样东西:1979年的三等功证书,和N张不同名字的银行卡。更讽刺的是,其在慈善中心担任名誉理事长,竟成了他退休后继续破纪违法的光鲜外套。
"老夏常说要像校准火炮一样校准人生,可惜他忘了法律才是基准射向。"曾经的搭档老李叹息。从瞄准镜前的神炮手,到司法阵地的失足者,56年人生轨迹划出的,终究是一道偏离正义弹道的抛物线。
韩非子有言:"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当赣江春潮拍打滕王阁基座时,人们看见的不仅是个老兵的双面人生,更是一面照见初心的明镜。
那些年在猫耳洞里焐热的搪瓷缸,终究盛不下膨胀的欲望。而共和国法治的准星,永远对着人心的刻度。
你怎么看待老夏的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一事呢?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备注:故事的素材来自中纪委官网及百科网页,小部分有演绎成分,主要目标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轻松的了解到这位72岁老兵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