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克兰接受美国的30天停火协议可以说是个大新闻,这当然也给了另一边的俄罗斯一个喘息的空间,而俄罗斯这边也是有一个不算很劲爆,但多少和我们有些关系的新闻:那就是俄罗斯筹划了这么多年的莫斯科至圣彼得堡的高铁,终于是有点动静了。
不过颇有些出人意料的是,这条投资超万亿卢布的高铁,俄罗斯并不打算和有成熟高铁技术的中国合作,而是选择了本国的锡纳拉集团合作,这里面的道道是什么?

俄罗斯的考量
这次的消息是俄罗斯媒体爆出来的,而这条高铁其实也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规划了。
但由于自己缺乏技术,所以俄罗斯跟中国、法国包括德国,这几个掌握高铁技术的国家都有接触。
但俄罗斯对谁都是坚持:技术要全盘奉上。

这显然是几个国家都无法接受的,所以这个项目也就一直拖着了。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俄罗斯搞这条高铁,不只是要修路,更重要的是掌握技术。
而到去年年初,锡纳拉集团在叶卡捷琳堡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宣布:莫斯科—圣彼得堡高铁将完全依靠本国技术建设,预计2028年完工。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俄罗斯的高铁计划,从表面看是一场雄心勃勃的技术革新,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与经济现实。
这条高铁全长600公里,投资高达1.7万亿卢布,目标时速400公里,预计2028年完工。
这一计划乍一看当然是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的正常升级,而更本质的,是国家战略自主的强化。

特别是在这次俄乌战争后,俄罗斯对外界的不信任来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试想我们的高铁技术掌握在别国手里,这可能么?
不过俄罗斯的这一选择还是引发了广泛讨论。
从技术角度来看,俄罗斯在高铁领域几乎是从零开始,毕竟到目前为止,俄罗斯还完全没搞成过。
虽然其铁路系统在重载和耐寒方面有优势,但高速铁路的技术要求完全不同。
牵引电机、变流器、微处理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俄罗斯此前主要依赖进口。

如今,面对西方制裁,俄罗斯不得不加速本土化进程,但技术积累的不足使得这一任务异常艰巨。
从经济角度看,俄罗斯的高铁计划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1.7万亿卢布的预算看起来已经很多了,但实际建设成本可能远超预期。
此外,高铁的后续运营和维护也是异常花钱。
俄罗斯政府希望通过高铁项目带动冶金、电子、材料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但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能否支撑这一目标,仍是一个未知数。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的高铁计划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管两国在能源、基建等领域合作密切,但高铁项目的分道扬镳,反映出俄罗斯对技术自主化的执着。
这一决策不仅是为了避免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更是为了在国际高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俄继续向前
不过尽管高铁上两国没有继续携手,但在其他方面应当说还是在继续向前走的。
我们都只能源合作是两国关系的核心,尤其在22年初之后。
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和远东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使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

能源互补的硬绑定,既让俄罗斯能源有了巨大无阻的市场,也让我们的能源安全更上一层楼。
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两国的合作也是越来越密切。
横跨黑龙江的铁路桥,中国企业参与开发的海参崴港口等,都为两国经济深入合作锦上添花。
此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细分领域,那就是中俄在无人机运输领域的创新合作。
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与中国黑河市隔河相望,两国正在商讨建立全球首条跨境无人机运输线路。
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为两国在军事和民事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当然也招到了西方集团的“指责”甚至制裁。

事实上这一合作完全上非军事的,不仅优化了两国物流运输,也体现了中俄之间的高度战略互信。
某种程度上,这种利益绑定的不结盟关系,可能要比白纸黑字的盟约更稳定。
中俄关系的成熟,体现在双方能够在技术自主与战略互信之间找到平衡。
最后说回来,俄罗斯这次在高铁上拒绝中国,最根本的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这点上可以理解的。
而中俄在能源、基建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才是更关键的部分。
这种“选择性耦合”的模式,也为大国关系提供了新的范式。

未来,俄罗斯的高铁计划能否成功当然还是有悬念,不过将其解读为防着中国是没必要的。
中俄之间,绝不会因为一条短短的600公里长的高铁就变质了。
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俄罗斯首条高铁莫斯科至圣彼得堡项目开工》中国新闻网
《中俄达成数十项协议加强地方合作》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