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自号“东坡居士”?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12-19 03:27:46

东坡居士苏轼

王世国/文

宋代元丰二年(1079年),一些小人从苏轼诗文中断章取义,诬告他“包藏祸心”,这就是“乌台诗案”。苏轼被诬陷入狱,险被杀头。幸而经过亲友多方营救,于年底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当时跟随苏轼到黄州的有:长子苏迈、夫人王闰之、侍女王朝云(当时尚未纳为妾)、乳母任氏等七人。为了解决家庭众多人口的生计困难,他在好友马正卿的帮助下,申请到黄州城东的荒坡地数十亩,掘井筑室,躬耕其中。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纸本行书,元丰四年(1081年)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打击,苏轼初到黄州时便已萌生归隐之意,这时他的遭遇和心境与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至江州、忠州的遭遇很相似。在忠州时,白居易在城东种上花草,并写下多首 “东坡” 诗,以自然为乐。苏轼此心生钦慕,也将自己躬耕之地命名为 “东坡”。苏轼在东坡上躬耕的闲适生活,让他找到了一种类似归隐的生活状态,于是他自号 “东坡居士” ,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满足和喜爱。

苏轼《啜茶帖》 行书 书于元丰三年(1080年)

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在他到黃州的第四个年头,又逢清明前一日的寒食节。那一天,阴雨连绵,茅屋在云水蒙蒙之间,仿佛如一叶孤舟。苏轼面对破灶、湿苇、寒菜,百感交集,心中充满哀怨、屈辱、绝望、激愤之情,一时无法排遣,于是展纸挥毫,书写下了两首《寒食》诗,这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卷》。

著名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卷》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此诗卷有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品,倾注着他在特定境遇下,百感交集的复杂感情,而诗卷又以错综变化的书法线条,将这种复杂感情和痛苦的内心世界勾画出来。他把幻想与绝望、旷达与悲哀寓于书,那浓重厚实的笔墨点画透露出在绝境中挣扎的顽强生命力。

西方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如果要想使得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一个艺术品)激发人们的美感,它就必须以情感的形式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它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苏轼此帖正是将书法与诗情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蕴含丰富的意境。

《黄州寒食诗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此作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王世国著《书法解密》,2024年10月,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1 阅读:56

八公山人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