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香港电影衰落的讨论愈演愈烈,古天乐等一众港星频频发声,抱怨“自降片酬也无人投资”。但真正的问题,难道仅仅是资本冷漠吗?其实,港片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更多来自于自身停滞不前、固步自封,无法与观众需求和市场变化接轨。
1. 港片陷入困境,观众早已不再买账
曾几何时,香港电影以无可比拟的市场号召力,风靡整个亚洲乃至全球华语圈。无论是武侠、警匪、黑帮,还是喜剧、文艺、爱情,各类影片层出不穷,既有票房又有口碑。然而,自《寻秦记》之后,古天乐正式进军大银幕,平均每年稳定贡献两部以上的烂片,成为名副其实的“烂片之王”,整个港片也逐渐滑向质量滑坡的深渊。
香港电影创作陷入套路化,题材一成不变。警匪片始终围绕“抓内鬼”,英雄主义泛滥成灾,缺乏现实共鸣与深度思考。《反贪风暴》硬是拍到了第五部,完全是为了榨干IP的剩余价值。而《扫毒》系列也未能幸免,第三部直接“扑街”。
观众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粗暴的爆炸场面和老套叙事,反而对剧情扎实、人物饱满的作品更为青睐。市场在变化,观众在成长,而港片却始终停留在上世纪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吃老本”心态,怎能不被市场抛弃?
2. 文化偏见与市场割裂,加速港片衰败
在市场扩张的大背景下,港片依旧抱着优越感不放,缺乏对内地市场的尊重与理解。2003年CEPA政策落地,港片进入内地迎来第二春,凭借明星效应轻松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面对内地市场的文化差异,香港电影人并未真正用心去了解和适应,反而将内地视为“提款机”,赚一笔是一笔,缺乏长远布局与创作诚意。
3. 创新不足,抱团内耗,香港电影步履维艰
除了创作上的老套与文化的隔阂,香港电影内部的小圈子文化也在加剧其衰落。近年来,黄子华凭借《毒舌律师》等作品多次打破票房纪录,成为香港最具号召力的演员之一。然而,金像奖却对他视而不见,几乎将其排除在重要奖项之外,显然未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这种抱团取暖、排外封闭的圈子文化,阻碍了新鲜血液的进入和创新人才的崛起。与其说港片缺乏投资,不如说其内部早已形成利益固化,既得利益者垄断资源,让真正有才华、有创意的电影人难以施展拳脚。
4. 市场变化下,香港电影应如何自救?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观众审美的提升,香港电影若想走出困境,唯有顺应市场变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首先,港片要放下优越感,真正了解和融入内地文化,而非只把内地当作捞金工具。王晶曾在《圆桌派》中直言,香港导演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隔阂,缺乏对市场的尊重。既然内地是港片最后的“救命稻草”,香港电影人就应虚心学习,深度挖掘内地市场的文化需求,拍摄符合大众审美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其次,必须打破类型单一、套路化创作的桎梏,勇于创新。台湾电影近年来之所以能崛起,正是因为其勇于尝试多元题材,关注社会议题,注重人物刻画。香港电影人应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探索更多元化的创作方向,才能真正与观众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总结
香港电影的衰落,根源在于创作老化、文化偏见与内部封闭。面对市场变化与观众需求,抱怨无济于事,唯有放下身段、勇于创新、拥抱变化,才能重拾昔日辉煌。否则,继续抱团取暖、固步自封,港片只会被时代的浪潮无情淘汰,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页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