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勇担任总制片人,雷献禾执导,卢奇、于慧等主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邓小平小道》正在热映中。日前,该片编剧王兴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透露,为了将邓小平同志的这段生活经历搬上大银幕,他从1997年就开始酝酿,2004年开始创作剧本,花了25年的时间,“终于让广大观众看到了这部电影。”
1997年就想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影片讲述了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和卓琳夫妇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城郊的原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接受劳动改造。在政治、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一方面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大儿子邓朴方;另一方面与车间群众同甘共苦、感受基层群众生活的艰辛,并思索未来中国往何处去的故事。
“早在1997年,我就想把邓小平同志的这段经历搬上大银幕,那时候我心目中的唯一邓小平扮演者就是卢奇老师,为此,我跟卢奇老师交往了23年。他能答应演出,这部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现年71岁的王兴东是一位勤奋高产的编剧,他之前编剧的作品包括《离开雷锋的日子》《孔繁森》《建国大业》《辛亥革命》等,都是有口皆碑的优秀作品。他擅长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性格。
王兴东告诉记者,塑造人物性格是一个剧作家的最高使命和宗旨,“邓小平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他被称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他的政治生涯中有过‘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对于一个编剧来说,把人物放到最典型的环境中去,才能写出人物的性格来。”
王兴东
王兴东除了仔细看了邓小平小女儿邓榕创作的《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书外,2003年,他还到江西省原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进行全面调研和采访,当他走在邓小平当年走过的这条小道上,感受着邓小平上下班时的所思所想时,他发现,这个时期的邓小平: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韬光养晦、绵里藏针,但在创作剧本时,他将邓小平的这些性格特点归结为两个字:忍耐。
片中设计了三组人物关系
王兴东认为,一切戏剧的本质就是人物关系,“把人物关系写好了,才能表现出戏剧的本质力量。”他在片中设置了三组人物关系。第一个关系是邓小平和儿子邓朴方的关系。邓朴方刚到江西的时候,内心很绝望,但在父亲邓小平的悉心照顾和鼓励下,最终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父子之间的互动细节非常感人。第二个关系是邓小平跟车间工人的关系。当年曾经在拖拉机修配厂车间跟邓小平、卓琳一起工作过的程红杏告诉王兴东,邓小平一家当年的生活状况并不是很好,因为有一次,他们家还把一口“露眼”的搪瓷盆拿到厂里来焊,这个细节被王兴东及时抓住,用在了电影中。王兴东还用“一碗红糖水”“床上的吊环”等细节,来反映邓小平和车间工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当然,最重要的细节就是“邓小平小道”,这条长约1.5公里的小道,是工人们担心邓小平上下班期间绕路太远,怕出现危险,专门为他修的。这些细节在电影中都有细致的表现。
第三个关系就是邓小平和“黄干事”的关系,片中黄干事是上面派下来的监督邓小平一家的,“黄干事一会让邓小平写心得,一会儿扣发他的工资,他代表当时政治上对邓小平的监督和压力。”
小台阶也能诱发艺术想象力
王兴东善于从不起眼的细节处入手,再发挥合理的艺术加工和想象力,从而编出让人感动的故事情节来。比如当他站在邓小平当年住的“将军楼”前时,发现屋前居然有两级小台阶,普通人可能会熟视无睹,但王兴东却明察秋毫,他联想到,当年邓小平夫妇看到几年前还健康茁壮的大儿子,这次居然是坐着轮椅到家的,内心该有多么的悲痛!于是他就设计了一个情节:先是邓小平推着邓朴方的轮椅上台阶,但轮椅太重,没有成功。后来卓琳和继母夏伯根也加入进来,三个老人一起使劲,才将轮椅顺利推上台阶。这场戏看得人潸然泪下。
很多人都知道邓小平喜欢洗冷水澡,影片中也设计了两处他洗冷水澡的情节:一次是红卫兵来车间闹事后,另一次是听到林彪出逃坠机身亡的消息后,“虽然都是洗澡,但两次洗澡的含义大不相同。”
2004年,《邓小平小道》剧本经过上级部门审查后通过,但好事多磨,剧本并没有顺利开拍。兜兜转转,2017年,由江西省电影制片厂牵头申报立项,中宣部资助500万元,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影片拍摄。2020年1月6日,《邓小平小道》在北京开拍;4月15日正式转场南昌开拍江西戏份。
王兴东对于卢奇老师此次的表演赞不绝口,“炉火纯青,惟妙惟肖,他是中国唯一、世界没有的能够演邓小平的演员。”
一位年轻观众看完电影后打电话给王兴东,说自己以前虽然知道邓朴方四次连任残联主席,但以为他是“因为小儿麻痹症”才坐着轮椅的,看完《邓小平小道》后才知道他是因为“文革”期间被迫害,被迫从楼上窗户跳下去,造成严重脊椎损伤,高位截瘫。“是的,这就是一部电影的历史作用!这部《邓小平小道》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塑造了邓小平这个人物。”王兴东感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