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在我看来,不是那些诡谲的权谋,也不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谍战较量。
真正有看点,有戏剧张力,也更突显人性的,是那些明明分属不同阵营,是不死不休的敌手。
却还是难掩欣赏,又难掩爱慕的“特殊”情谊。
哪怕被“背叛”,哪怕被“屠戮”,也始终坚信,错的不是他们的相交,更不是他们的信任。
错的是时代,是战争,也是立场。
如果撇开身份,撇开各自的使命,他们留下来的,何尝不是一段高山流水、情瑟和鸣的佳话?
这种明知结局是be的关系,最考验人性,也最能体现角色的“饱和度”。
01郭刚:没有因为陈恭蜀谍身份怨恨,却因他是“自己人”而痛心疾首
郭淮有一句话没说错,郭刚是从未怀疑过陈恭的身份吗?
他糜冲能死咬着陈恭不放,身为郭淮侄子,又还是郡守的郭刚,真能庸碌到对陈恭,没有一丝怀疑?
恰恰相反,郭刚对情报的敏锐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糜冲。
在原著里,正是郭刚,率先察觉到了陈恭的疑点,并一步一步将其“边缘化”,不着痕迹地让陈恭远离情报核心。
既然郭刚不庸碌,糜冲能发现的疑点,他又怎会“无动于衷”?
说到底,还是心里不愿面对。
不愿自己由衷欣赏,又对自己有着救命之恩的“小主簿”陈恭,会是蜀谍。
郭刚内心,真正不愿面对的,不是陈恭蜀谍的身份,也不是他“背叛式”的欺瞒,而是陈恭蜀谍身份带来的对立。
如果陈恭是白帝,那他郭刚和陈恭,再无知己之交,仅剩下的,就是不死不休的厮杀。
这是郭刚心里的痛点。
在得知陈恭的“死讯”时,郭刚毫无喜悦,有的只是对命运的怅惘,还有对自己与陈恭过去“友情”的无限缅怀。
哪怕到了这种时候,郭刚还是打心底里,把陈恭视为自己的知己。
不然,又怎会在听到郭淮说陈恭,真正身份是魏谍时,脸上非但没有露出喜悦的神情。
反倒显露出来的,是些许失望,些许痛心。
因为在郭刚看来,陈恭白帝的身份,只证实他信错下属。
但对陈恭这个朋友,郭刚从始至终都认为没有交错。
交朋友,认知己,看的是人品,欣赏的是才情,无关立场,更无关身份。
但陈恭若是为了自己一己私欲,就叛国通敌,哪怕他通的是魏国,郭刚也会引以为耻。
这就是郭刚身上的亮点。
以“义”为底色,以“真”为操守。
看眼下的剧情,陈恭的背叛,不过是他和冯膺的一招“瞒天过海”。
到时候又经历朋友“背叛”的郭刚,怕是懊恼有之,失意有之,唯独没有怨恨吧?
不仅没有怨恨,大概率还会因为陈恭的“绝地反杀”,油然而生的,是对陈恭才能的欣赏与钦佩。
郭刚这样的人,在战场上面对陈恭,毫不犹豫地说,他肯定会下死手。
下死手,既是为国,也是尊重对手。
但这种狠,和他对陈恭的欣赏,并不冲突,这才是郭刚真正的角色魅力。
02柳莹:窃取情报,游走于蜀汉权贵间,还能坚守对荀诩的爱意与欣赏
实际,对魏谍柳莹我一直有个疑问。
当初荀诩在城外对她“英雄救美”,到底是魏谍的精心设计,还是真的碰巧遇上了?
一开始,我真以为是设计好的。
但回过头再重新刷剧时,才发现,柳莹的遇袭,还有荀诩的英雄救美,不过就是巧合。
从一开始,柳莹的目标就不是荀诩。她一到紫烟阁,就刻意接近军中,又借着高堂秉接近冯膺。
直到现在,一步步走到了李严身边。
柳莹的目标人物,从始至终,都是蜀汉军中的高层。
既然如此,又怎会刻意设一个局,去“讨好”只是靖安司小小司尉的荀诩?
不要说什么柳莹,要借着荀诩,成功打入紫烟阁。
有高堂秉这个烛龙在,又何须轮到荀诩英雄救美?
更何况,荀诩出外勤前往天水。司闻曹十个有九个,都以为他回不来。
都以为荀诩回不来,又怎会提前知晓他什么时候回城?
还能恰好卡在柳莹遇袭的时间点上,来一出英雄救美?
正因为是碰巧遇上的,也正因为柳莹是实实在在被荀诩英雄救美。
再加上旁人见柳莹,多因她貌美而心生垂涎,更因她貌美而多见轻浮。
冯膺如此,李严也如此。
而荀诩,眼里的心动有之,可心动过后,却一直是端方如玉,
游走于权贵间的柳莹,又何曾见过荀诩这般的实诚君子,她会心动,就一点都不突兀了。
柳莹这人,惯用美色去取悦男人。
游走于各色男人间,看着柔情似水。但情色场上的女人,还是一个暗藏杀机的魏谍,又能多情到哪里去?
对谁都笑,但这笑的背后,却是冰冷冷的算计。
柳莹和旁人在一起时,她的脸,就像是一张没有灵魂还透着几分杀机的“画皮”。
只有跟荀诩在一起时,柳莹那张脸,才有了烟火气。
一般游枭,对于情报,都是见缝插针一般地“窃取”。
荀诩虽说只是靖安司的一个小小司尉,但由他经手的情报,一点都不会少。
柳莹明知荀诩对自己有情,她要是愿意利用,何尝套不出情报?
但对谁都算计的柳莹,面对荀诩时,却简单到除了是“柳莹”,是荀诩认识的那个柳莹外,就再无其他。
不仅没有算计,还甘愿冒着危险,帮荀诩窃取冯膺印信。
如果冯膺真要追究荀诩是如何盗取印信的,柳莹,又岂能置身事外?
若是被发现魏谍身份,等待给柳莹的结局,看翟悦就知道了。
荀诩求柳莹帮忙,她冒着暴露的危险也要帮,还不问任何缘由。
翟悦被害,荀诩被殴打成重伤,柳莹明明担心,却只能偷偷躲在角落里“探视”。
这种明明双向奔赴,却因为各自立场,各自使命,又不得不收起心思,必要时还要刀剑相交的情愫。
任谁看了,不叹一声悲凉?
柳莹这个角色,是个必死的结局。
而荀诩,一身伤病,又几经折磨,哪里能落得一个好结局?
03高堂秉:他当初对荀诩的手下留情,成了今天的“催命符”
如果说整部剧里,最让人恨不起来的反派,那肯定非烛龙高堂秉莫属。
乍一看这个角色,“血债累累”。
截取街亭情报,让蜀军大败,致白帝被陷害,让谷正以死证清白,也让翟悦,惨死于黄预之手。
一桩桩,一件件,单独拎哪一个出来,不是带着血的?
但是把这些事情,放在他夜枭的身份上,又何错之有。
陈恭在曹魏潜伏,翟悦打入五仙道,他们手上,又何尝没有沾染曹魏的血?
就像高堂秉说的,当了游枭,命就不是自己的了。他们这样的人,除了任务,又哪里还能有其他?
高堂秉自己,又何尝不是郭淮手中的棋子?他的死,就像是一颗小小的沙砾入水。
看着有点水花,但那点水花,还不足以让郭淮等人有什么特别的在意。
为什么我对高堂秉恨不起来,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外,实际还有一点。
那就是他在司闻曹对谁都假,但唯独对荀诩,付出的却是真心。
二刷时,发现第三集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荀诩去天水的情报,是高堂秉亲自透露出去的。但这份情报,只提到荀诩的名字,便再无其他。
以往高堂秉的情报,都“事无巨细”。但荀诩的情报,他却选择一笔带过。
荀诩的相貌特征,荀诩的画像,高堂秉都没有提到。以致情报到了糜冲手里,犹如大海捞针。
但凡高堂秉透露出荀诩更多的细节,荀诩能顺利躲过糜冲追捕?
荀诩看似侥幸的背后,不过是高堂秉的“手下留情”。
荀诩从天水死里逃生回来,高堂秉的喜悦和意外,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还有一个细节,在高堂秉和柳莹接头的时候,柳莹无意中把话题扯到了荀诩身上。
一见柳莹提起荀诩,高堂秉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刻意营造出来的漫不经心。
“孝和已经是一枚弃子了”。
为什么要说弃子?
弃子就是无用,无用则意味着没什么可挖掘的,也成不了什么隐患。
高堂秉的话里话外,实际就是想把荀诩摘出去。不愿意这些事情,牵扯到他身上,给他带去祸患。
荀诩真是弃子吗?
并不是,他还一直揪着五仙道,揪着烛龙不放手,是高堂秉潜在的最大危险。
但高堂秉没说,更没有对荀诩痛下杀手。
说明在高堂秉心里,是真把荀诩当成朋友的。
在高堂秉被捕后,为什么他要强调让荀诩审自己?
这恐怕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司闻曹里,他只相信荀诩。
而另一个,极有可能是高堂秉想借着审问,向荀诩坦白和致歉。
可是真当荀诩过来审问了,高堂秉一见荀诩的狼狈模样,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处境,脱口而出的反而是对荀诩的急切关心。
身份已经暴露的他,又何须演戏?
这时候的高堂秉,才是最真情的流露。
面对荀诩的控诉,高堂秉没有太多的解释,只强调从始至终,他都从未想过把荀诩牵扯进来。
高堂秉对俩人的立场,是无可奈何的。
面对荀诩对自己的仇恨,更是无可奈何的。在知道他们的关系,再也回不到当初时,高堂秉落泪了。
整整七年,高堂秉待在司闻曹七年,对谁都算计,对谁都假模假样,唯独对荀诩,交付了所有真心。
如果当初他对荀诩没有手下留情,荀诩还能活着回司闻曹?
如果司闻曹没了荀诩,陈恭这招漂亮的釜底抽薪,还能实施得这么完美?
当初的一时心软,竟然成了自己的催命符。恐怕再来一次选择,高堂秉还是会“放水”吧。
一想到这,就不甚唏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