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辛辛苦苦种的玉米,眼看着别人家的蹭蹭往上蹿,自家的却蔫了吧唧,产量也上不去?
别急着抱怨种子不好,肥料不行,先问问自己,基肥这步你做对了吗?
啥时施?
晚了就亏大了!
很多老农都知道,基肥要早施,但具体早到什么程度,可能就有点模糊了。
告诉你,玉米基肥的最佳时间,是在播种前一到两周!
为啥要提前?
你想啊,肥料施下去,它也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你想,咱吃饭还得嚼吧嚼吧,更何况是埋在地里的肥料呢?
肥料需要时间与土壤充分融合,释放养分。
早点施,就相当于给玉米的根系提前准备好了“营养套餐”,等种子一播下去,小苗就能立刻“大快朵颐”,茁壮成长。
要是你等到播种当天甚至播种后才想起施基肥,那可就晚了!
肥料还没来得及“热身”,玉米苗就得自己去找食儿,起跑线就比别人慢了一截。
别小看这一两周的差距,到了秋收的时候,可能就是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产量差距。
施多少?
小心肥料打水漂!
施肥,可不是越多越好!
就好比咱吃饭,吃撑了难受,肥料施多了,玉米也受不了。
基肥的施用量,要根据土壤肥力、玉米品种和目标产量来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每亩地施用1000~2000千克的优质农家肥是比较合适的。
农家肥是个好东西,它不仅能提供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让土壤更加疏松透气,保水保肥。
当然,如果你想追求更高的产量,也可以适当搭配一些无机肥。
不过,要注意控制用量。
对于强筋型玉米品种,一般每公顷可施入2~4吨含氮2%的复合肥;而强淀粉型玉米品种,则可施入2~5吨含氮1%磷2%钾1%的复合肥。
换算成咱们常用的亩用量,如果是大田整块种植方式,平均每亩施入3~6千克无机复合肥就差不多了。
如果是双行种植,可以在两行之间均匀撒播,每亩可分为4~8个点,每点施入2~4千克无机复合肥。
记住,宁可少施,也不要多施。
施多了不仅浪费钱,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得不偿失。
土不同,施肥方法大不同?
你家的地是啥土质?
沙土地?
黏土地?
不同的土质,施肥方法可不一样!
沙土地疏松透气,但保水保肥能力差。
在沙土地上施肥,最好采用撒施法,也就是将肥料均匀撒播在田地表面,然后随即翻耕土壤,使肥料深埋土中。
这样可以提高肥料与土壤混合的效果,让养分更均匀地分布在根系周围。
黏土地黏重板结,透气性差。
在黏土地上施肥,最好采用条施法,也就是在土地上事先开沟或挖窝,然后将化肥放在其间,再将沟或窝盖土。
这样可以避免因翻耕土壤而造成的土壤板结现象,让根系更容易呼吸。
还有一点要注意,在施肥前,最好先对土地进行翻耕。
翻耕可以打破土壤板结层,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肥料与土壤的混合,为玉米根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施肥原则,掌握就是王道!
施基肥,可不是随便撒一把就行!
这里面还有一些原则需要掌握,掌握了这些原则,才能让基肥发挥最大的效益。
首先是“先熟后生”原则。
啥意思呢?
就是说,对于早熟作物,要多施氮肥和钾肥,促进其前期生长发育;对于晚熟作物,要多施磷肥,促进其后期淀粉积累。
其次是“部位适宜”原则。
不同作物对氮、磷、钾的比例要求不同,所以要根据作物的需求,将肥料施在合适的位置。
一般来说,可以将大部分氮肥放在行间70-80厘米地带,尽量靠近作物根系生长中心处。
最后是“深浅适宜”原则。
肥料的深度也要根据栽培方式和土壤的不同来调整。
通常结合翻耕作业时,以20-30厘米深度为主。
记住这三个原则,它们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帮你打开玉米高产的大门。
玉米基肥,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
从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到施肥原则,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才能让基肥真正发挥作用,为玉米的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下次再种玉米的时候,别忘了好好琢磨琢磨基肥这步。
别光想着靠天吃饭,人努力了,老天爷才会帮你!
好好施肥,好好管理,相信你的玉米,也能像别人家的那样,蹭蹭往上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