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聚光灯熄灭,一代舞蹈家赵青的人生舞台也于2022年缓缓落下帷幕。
她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宝莲灯》里三圣母的翩跹舞姿,或是《东方红》中“情深谊长”的动人演绎,更有一段与她显赫艺术成就同样引人注目,却充满波折与泪水的情感历程。
巧合的是,这份坎坷,竟与她那位同样声名显赫的父亲——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有着惊人的相似。
是命运的轮回,还是性格的遗传?
赵青的情感世界,似乎从一开始就笼罩在父亲赵丹复杂情史的阴影之下。
赵丹与赵青的母亲叶露茜,曾是影坛璧人,却因战乱分隔。
待赵丹历经磨难从新疆归来,叶露茜已与他人结合并怀有身孕。
赵丹跪地请求破镜重圆,却遭断然拒绝,这段分离成为父女俩心中长久的痛。
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赵丹。
后来他与黄宗英再婚,生活看似安定,却也在六十年代初掀起过情感波澜,因爱上某位女演员险些动摇家庭,最终在子女反对下才作罢。
父亲情感世界的不确定性,或许让赵丹对女儿的未来尤为忧虑。
为了让女儿专注舞蹈,避免情感干扰,赵丹在她十岁那年便郑重其事地让她立下字据,承诺“将来不嫁人,终身与舞蹈相伴”。
这份字据甚至交由叔叔赵冲保管。
不仅如此,赵青小学毕业后,父亲还将她送入全女性环境的上海培明女中寄宿,试图隔绝一切可能的干扰。
父辈的情感波折不仅体现在对她婚恋观的塑造上,更早早地投射在她动荡的童年里。
赵青出生仅十一个月,父母便投身抗日演剧队远赴后方,将她托付给上海的外婆韦慧钿抚养。
外婆出身名门,却因时局动荡,独自拉扯着赵青和几个舅舅姨妈,生活异常艰难。
为了贴补家用,年仅五岁的赵青便在外婆和父母朋友的帮助下,踏入了片场,与舅舅叶小珠等一起拍戏,成了小有名气的童星。
虽然片酬微薄,却也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家庭负担。
这段早早接触成人世界的经历,或许也让她过早地体会了人生的不易。
更让她难以释怀的,是与母亲叶露茜之间那道深深的隔阂。
据赵青后来在自传中回忆,她始终无法原谅母亲在父亲生死未卜时选择再婚,更对母亲后来将弟弟赵矛送入孤儿院寄养耿耿于怀。
父亲找到弟弟时,那个浑身脏污、长满疥疮的孩子,几乎让赵丹认不出来。
这份怨恨,伴随了赵青大半生。
带着父辈情感的烙印和童年的颠沛,赵青走进了舞蹈的世界。
1951年,她考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开始了专业生涯。
因表现优异,早餐能多得一个煮鸡蛋,被同学们戏称为“鸡蛋干部”。
这里汇聚了来自华北大学舞蹈团和北京人艺的演员,赵青是少数新招入的学生。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赵青作为尖子生被保送读五年级插班生。
两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中国歌剧院舞剧团,艺术之门就此敞开。
她很快凭借出众的才华崭露头角,在《宝莲灯》《八女颂》等大型舞剧中担纲主演,成为舞台上耀眼的明星。
尤其是在1965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电影《东方红》中,她在“情深谊长”版块担任领舞,优美的舞姿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她成为一代人心中的偶像。
她的艺术成就,正如日中天。
就在赵青的舞蹈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命运安排她遇到了那个日后纠缠半生的男人——刘德康。
刘德康是华北大学舞蹈团的老演员,赵青入学时他恰好被派往苏联学习芭蕾,两人并未立即相识。
直到1957年,团里排演舞剧《宝莲灯》,赵青饰演女主角三圣母,而刚从国外访问归来的刘德康则饰演男主角。
初次见面,刘德康给赵青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身材挺拔,大背头,穿着时髦,戴着玫瑰色眼镜,显得潇洒帅气。
二十一岁的赵青情窦初开,迅速被对方吸引,甚至自带滤镜,将他的单眼皮看作双眼皮,普通鼻梁看成高鼻梁,觉得他完美无缺。
这份倾心却建立在介入他人感情的基础上。
当时,与赵青同宿舍、情同姐妹的刘姓女同事早已心仪刘德康,并多次向赵青倾诉爱慕之情,视他为未来伴侣。
女同事口中那个“比王子还有魅力”的刘德康,反而勾起了赵青的好奇心。
随着在《宝莲灯》排练中朝夕相处,赵青与刘德康迅速熟络。
她了解到刘德康祖籍山东,生于河北,父亲曾留学日本后任教,但在运动中被定为历史反革命死于狱中,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尽管家境不如自己,赵青并未嫌弃。
年轻气盛的赵青不顾一切地投入了这段感情。
当她和刘德康在团里公开恋爱关系时,那位刘姓女同事心碎欲绝,第二天便搬离宿舍,从此与赵青断绝往来,不久后调离单位,一生未再联系。
赵青后来反思,才意识到自己当年的行为给对方造成了巨大伤害,导致对方草率嫁人,婚姻不幸。
1959年,赵青与刘德康在北京结婚。
婚前,她重申了自己受父亲影响立下的誓言,要像苏联舞蹈大师乌兰诺娃那样终身不育,刘德康答应了。
婚礼办得简单,单位安排了住处,刘母给了些钱置办家当。
赵青只给上海的父母发了电报,娘家无人前来,父亲寄来30元,母亲寄来50元。
新婚三天后,父亲赵丹赶到北京。
在新桥饭店,他拿着女儿当年写的字据,眼里含泪质问:“你写的清清楚楚,长大不嫁人,这怎么解释?”
赵青低声回答:“那时年纪小不懂事,我现在已经结婚了,还能收回吗?”
看着女儿,赵丹心中涌起愧疚,觉得是自己没能给她一个完整的家,才让她在北京孤单地早早嫁人。
婚后的生活很快显露出并非全是浪漫。
刘德康婚前声称烟酒不沾,实则烟瘾、酒瘾都很大。
更严重的是,他在华北大学舞蹈团时期练功过猛,腰部落下老伤,需要依赖止疼片才能完成高强度训练和演出。
赵青婚后才逐渐了解到这些情况。
1960年春天,刘德康在排演新舞剧《雷峰塔》时饰演许仙,与两位体重较沉、基本功稍弱的女演员轮流搭档跳双人舞,托举十分吃力。
巨大的训练量导致他腰伤复发,只能靠加大止疼片剂量硬撑。
不久后,在深圳演出时,刘德康突然病倒。
检查结果令人震惊,他因长期服用止疼片导致药物中毒,血色素仅4克,血小板极低,医院甚至下达了病危通知。
紧急送回北京友谊医院抢救后,刘德康才侥幸脱离危险。
这次重病,不仅暴露了他身体的隐患,也为夫妻俩日后的关系埋下了更深的裂痕。
丈夫住院期间,赵青因每天要练功,且不擅家务,能给予的照顾有限,只是每天去医院探望片刻。
同病房的跳高冠军郑凤荣倒是对刘德康颇为照顾。
甚至有病人家属悄悄告诉赵青,她丈夫在和郑凤荣谈恋爱。
但赵青知道郑凤荣已有男友,并未放在心上。
刘德康出院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夫妻俩搬到了天桥附近一个只有九平米的小院,房间阴暗潮湿,没有前窗,只有一个小天窗。
长时间居住在这种环境里,赵青的双膝关节也开始出现问题。
更关键的是,刘德康的血液病并未痊愈,医生告诫他不能再进行高强度训练,否则有生命危险。
这次生死考验彻底改变了他。
他不再追求舞台上的辉煌,变得安于现状,甚至有些颓废,像个提前退休的老人,闲暇时爱上了钓鱼,只求保命。
这与事业心极强的赵青形成了鲜明对比。
赵青希望丈夫能有所成就,无法容忍他的消沉。
夫妻间的磕绊越来越多,赵青责怪丈夫没有事业心,刘德康则指责赵青缺乏女人味。
两人开始频繁争吵、冷战,甚至闹起了离婚,之后又会短暂和好,陷入恶性循环。
1961年,赵青随团赴苏联演出,她是《宝莲灯》和《小刀会》的主演。
原本刘德康也是《小刀会》的主演之一,但因身体原因,位置被同事取代。
团长张世葳体恤他们,特意安排刘德康随行,让他能在生活上得到更好的照顾,这让赵青心存感激。
事业上的差距仍在拉大。
1964年赵青主演的《八女颂》引起轰动,1965年她在电影《东方红》中的领舞更让她声名远播,同年主演的《刚果河在怒吼》也广受赞誉。
相比之下,刘德康早已远离了舞台中心。
夫妻间的隔阂与不理解日益加深。
由于居住环境差和练功强度大,赵青的膝关节问题愈发严重,被单位送往上海治疗。
刘德康也沾光,被安排到上海中山医院治病。
夫妻俩分住两家医院,无法互相探视。
此时,母亲叶露茜为了弥补对女儿的亏欠,每天熬好鸡汤,奔波于两家医院之间送给赵青和刘德康,毫无怨言。
住院期间还发生了一场虚惊,刘德康一度被误诊为癌症,精神几乎崩溃,赵青也为此痛哭。
虽然最终证实是误诊,但他长期服用止疼片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却是不争的事实。
叶露茜带着女婿四处求医,中西结合治疗下,刘德康的造血功能才有所恢复。
1965年,赵丹受到冲击,赵青也受父亲牵连,被迫离开舞台,赋闲在家。
生活的重心转向家庭,她打破了不生育的誓言,于1966年和1969年先后生下儿子立立和彤彤。
成为母亲后,她每天围着孩子和家务转,体重从92斤飙升到128斤。
好在婆婆在家帮忙照顾,减轻了她的负担。
1970年,赵青夫妇被下放到河北张家口蔚县的部队农场劳动。
赵青因刚打完胎身体虚弱,晚去了几天。
在农场,夫妻俩被分开居住,平时难得见面。
这段经历,让本已疏离的夫妻关系更添隔阂。
维系他们婚姻的,似乎只剩下两个年幼的儿子。
特殊年代结束后,已届四十的赵青顽强地恢复练功,重返舞台,排演了《草原女民兵》《小刀会》等舞剧,风采不减当年。
而刘德康,则彻底告别了舞蹈,继续过着养病、钓鱼的平淡生活。
两人在人生轨迹和精神追求上的分歧,已如鸿沟般难以逾越。
回望这段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伤害和勉强的婚姻,赵青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反思。
她意识到,当年从女同事手中“抢”来刘德康,最终造成了三个人的不幸。
她觉得那位刘姓女同事与刘德康性格或许更合适,如果他们在一起,可能会幸福。
这份愧疚,成了她心中难以弥补的遗憾。
1980年,父亲赵丹病逝,给赵青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这份丧父之痛,丈夫刘德康无法为她分担和化解。
父女俩不仅在艺术上都达到了顶峰,连情感之路也惊人地相似,充满了坎坷与泪水。
时间来到1988年,大儿子已经22岁,小儿子也19岁,均已成年。
赵青不想再在名存实亡的婚姻中委屈自己。
她坦诚地与两个儿子沟通,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心路历程,说到动情处泣不成声。
两个儿子都理解并支持母亲的选择。
1990年,赵青与刘德康正式离婚,结束了这段纠缠三十余年的婚姻。
之后,她与才子陈明远走到了一起。
陈明远比赵青大五岁,原本有家庭,为了赵青选择了离婚。
两人相伴生活,十分和谐,被视为灵魂伴侣。
离婚后的刘德康一直没有再婚,独自在北京生活,晚年饱受病痛折磨。
1998年,他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4岁。
赵青前去送他最后一程,毕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也曾是自己青春岁月里奋不顾身爱过的人,她流下了复杂的泪水。
赵青的晚年,在艺术上继续发光发热,获得了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等殊荣。
她的两个儿子都在美国发展,每年都会回国看望她和陈明远。
直到2022年12月24日,这位舞坛常青树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纵观赵青的一生,舞台上她光芒万丈,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舞台下,她的情感生活却如同父亲赵丹一样,充满了选择的挣扎、命运的捉弄和难以言说的伤痛。
这段从“抢夺”开始,历经风雨最终走向分离的婚姻,以及父女两代人相似的情感轨迹,究竟是性格深处的必然,还是时代洪流下的无奈?
这其中的是非对错,又该如何评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