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和兄妹合影
说起张兆和,大约都会联系到沈从文。其实没有沈从文的出现,她也是极有成就的。张兆和,1911年出生于安徽富商大家族,父亲张吉友,有良田万顷,喜好结交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蔡元培先生是他的座上宾。张家有四个女儿,元、允、兆、充。分别嫁给当时各领域的佼佼者。“九如巷中张家的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是叶圣陶先生说的。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她皮肤有点黑,据说年轻时挺漂亮,所以有个外号叫“黑牡丹”。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
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沈从文第一次登上讲台,台下的学生中就有张兆和和姐姐张允和。沈非常紧张,说不出话来,转身在黑板上写到:请给我五分钟!五分钟后一开口,操一口浓重的湖南湘西口音,声音微颤,与民国时期潇洒倜傥的知识分子形象相去甚远。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于是,沈从文开始给张兆和写长而痴情的情书。这一写,就是漫漫数年之久。收到老师沈从文的信,她愣住了,看完后还是没有回。二姐张允和见了取笑说,这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13号”。从此沈从文的书信攻势越来越猛烈,尽管张兆和不回应他,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写着一封封柔情绵绵的书信。时间久了,虽然张兆和依旧没有回应,但是学校里却兴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追求张兆和不成,竟然自杀。气得她拿着所有书信去找校长胡适,胡适却说”他顽固地爱你”,张兆和回应“我顽固的不爱他”。胡适声称跟她父亲同乡,可以帮忙上门提前,她却言辞立正的拒绝了。自此,胡适也看透了,张兆和真的不适合沈从文,于是写信劝诫他放弃。沈从文,表面文弱书生一个,实则骨子里有一种蛮劲和毅力。
1932年张兆和毕业回老家,沈从文带着礼物追来了。只可惜张兆和不在家,二姐允和接待了他,他却因为羞涩离开了。张兆和回家以后二姐劝她去邀请他来家做客,就这样那个假期,沈从文是在张兆和家中度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兆和冰冷的心渐渐有了温度,开始对他有了感情。就这样,在家人的支持下,俩人订婚了。订婚后,张兆和跟随沈从文来到青岛工作。第二年,俩人在北平举行了婚礼。
才子佳人的爱情是令人羡慕的,那才子佳人额婚姻应该过得也是诗意的。可惜的是,婚后他们的在生活中出现很多矛盾,首先就是表现在经济上。沈从文的收入不高,两人的生活过得很是清贫。其实,本来他们结婚,张家是有一份很重的嫁妆的,这样他们婚后的生活会过得很轻松。可惜沈从文有着文人的虚伪的自尊心,拒绝了这份嫁妆。从名媛到家庭主妇,开始斤斤计较的算计着柴米油盐这些营生,张兆和的心里难免有落差。再加上沈从文身上大男子主义的酸臭味,喜欢慷慨解囊他人,自己过得捉襟见肘。典型的“大众脸充胖子”。时间长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低,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就这样,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在文学上张兆和也不能给予她理解和支持。他出轨了。
1935年,大儿子出生不久,他遇到了那个让他心神荡漾的女子-高青子。高青子在文学上本来就很崇拜沈从文,与他相遇后,故意打扮成他小说里的样子。就这样,在生活、文学上得不到张兆和的理解下,在高青子这里全都收获了,他沦陷了,一发不可收拾。他把两人的关系告诉了妻子,本以为她会理解,却不想妻子带着孩子去了娘家。无奈,只能与高青子中断关系。
1946年,他们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强烈的危机。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他们分居了。每天晚上他回家吃饭,临走带着第二天的吃食。政治的孤立,加上妻子儿子的不解,沈从文犹如在夹缝中生存一样。
1988年,沈从文在病逝前,抓住张兆和的手说了一声:“对不起。”沈从文离世后,张兆和开始替他整理文稿,她那时候才开始去思考:自己是不是当初忘了去理解他,在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是与他有那么多矛盾得不到解决。
其实,不是不爱,只是不懂。等到懂了,好像晚了。
沈从文和张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