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打个电话办理银行业务,对面不是人,而是一个智能的机器人?
更神奇的是,这个机器人比人类还要高效、准确。
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中国工商银行在某个不起眼的办公室里,正在发生的事情。
为了弄清楚这背后的故事,我特地采访了工行软件开发中心的一位项目经理,了解他们是如何利用AI大模型来彻底变革普惠金融的。
他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势道术”的方法,这个词听起来有些玄,但其实就是古代哲学的一种策略性思考方式。
政策大势与AI时代的双重推动你可能会问,一个现代银行和古代哲学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大有关系。
工行的软件开发中心正是通过将哲学与现代科技结合,来推动他们的项目。
项目经理向我解释道,“势道术”可以帮助他们从宏观上把握方向,而AI技术则在微观上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政策大势和AI时代的到来,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特别是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的出现,在AI领域里的各种创新如井喷一般涌现。
工行的软件开发中心也不例外,他们开发了自己的大模型智涌,通过将看、听、想、说、做等能力进行组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数字员工”。
这些“数字员工”并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程序,而是可以执行多种日常工作,甚至可以替代实际员工完成一些繁琐的任务。
比如,为客户办理贷款流程中的一些检查和审批工作。
数字员工助力普惠业务效率提升在工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业务的办理速度和效率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特别是普惠型贷款的增速很快,而负责这些业务的客户经理们每天要接待大量的客户,工作量暴增。
在这种情况下,工行的软件开发中心推出了一种“数字员工”,这种数字员工通过AI大模型可以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字员工不仅能够帮助客户经理们进行客户分析,识别客户风险,还能通过智能调度来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举个例子,以前客户经理要完成一个贷前识客的任务,需要查询十多个系统,分析二十多种信息,整个过程耗时至少半小时。
而现在通过“贷前识客助手”,这些信息可以被一键获取,整个过程缩短到了一分钟。
这无疑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让客户经理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工作。
智能化办公:从赋能到重塑仅仅提升效率还不够,工行的软件开发中心还在不断探索如何通过AI来彻底重塑员工的办公方式。
他们用AI中台和大模型底座能力,打造具备感知、规划、决策、执行能力的普惠智能体。
这个智能体不仅能处理日常的高频工作场景,还能辅助客户经理进行智慧问答和智慧尽调。
比如,以前新手客户经理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
这时,他们需要费力去查阅业务手册或找其他同事求助。
而现在,通过智能问答助手,这些问题都能在几秒钟内得到解答,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还有,在放款环节,为了防控风险,客户经理需要出具尽职调查报告,这个过程以前要耗时约6小时。
而通过智慧尽调助手,客户经理只需要输入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所有需要的报告内容,时间缩短到了1小时。
这样一来,整个放款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
工商银行AI应用的关键场景工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已经在多个关键场景中应用了他们的AI技术,不仅仅是在贷前的识客和尽调阶段,还包括贷后的管理。
传统的贷后检查需要客户经理填表记录各种经营、财务、资金用途的变化情况,单次检查耗时约20分钟。
在业务量剧增的情况下,总体耗时可高达数十小时。
通过智能体辅助,这些检查工作流程变得标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大大减少了检查时间。
AI系统会自动标识异常信息,让客户经理可以更快地完成检查任务,从20分钟减少到5分钟。
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升了整体的业务风控能力。
就像项目经理说的那样,“AI真正可以成为身边的同事”。
这种数字化劳动力正在各个行业普及,带来的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后续,工行软件开发中心将继续探索科技创新和赋能的道路,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这次采访,我深深感受到了AI在银行业中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工行的软件开发中心不仅仅是在使用技术,更是在通过技术重塑整个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
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效率和风控能力,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或许,未来的银行已经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模样,而是一个高度智能化、数字化的存在。
与其说这是AI的胜利,不如说是人类智慧和创新的胜利。
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智慧和努力的结晶。
我们应该对此心怀敬意,并且期待这种变化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通过这种全新的工作方式,银行业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也能为我们每个人带来更加智能和便捷的生活体验。
读者朋友们,你们觉得AI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具体的改变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