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侄女周秉德带着弟弟妹妹来到西花厅看望七妈邓颖超,邓颖超早早便在门口等候。兄妹几个远远地看到七妈便高兴地跑去,随后,邓颖超便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走进了客厅。
邓颖超和大家一起聊起了家常来,话题时不时提到周总理。这时,邓颖超开始对他们“诉起苦来”。
原来,新中国成立之初,邓颖超原本是被安排进入政务院工作的,但因周总理反对,她只好来到妇联工作。此后,一直到周总理逝世,邓颖超的工作几乎都没有变过。
而在此期间,党内外曾有不少同志都曾提议“为发挥邓颖超的才能,建议她在政府里任职。”
但不管别的同志怎么劝,周总理就是不松口,甚至明确表态“只要我当一天总理,小超就不能在政府中任职。”
邓颖超是党内少数几个资历深厚的女同志之一,15岁起便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跟周总理结为革命伴侣后,她更是积极参加革命工作,亲历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跟随周总理在危机重重的白区坚持开展工作,出色完成了党交代的重大任务。她的能力是公认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复杂的局势,邓颖超做起了“家庭妇女”,并严格实行“三不”,不出门看人、不会客也不写信。她担心因为自己的一个举动横生枝节,给周总理带来麻烦。
邓颖超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这十年里,她却选择远离了政治舞台,远离自己热爱的工作,其被压抑的心境可想而知。但相比自己的心境,她更心疼周总理。因此,她无怨无悔当起了“贤内助”的角色,以各种方式保护、支持周总理。
在周总理最艰难的时光里,始终有邓颖超陪伴的身影。
1974年,在筹备四大领导班子时,毛主席点名提拔由邓颖超出任人大副委员长。周总理得知后,表达了强烈反对。
1975年,毛主席不顾周总理反对,专门写了一个手令:
“政治局:我同意在四届人大上安排邓颖超同志一个副委员长的职务。”
谁知,毛主席的手令被周总理私自扣了下来,放进了自己的抽屉里再没拿出来过。就这样,关于四大的人事安排,除了邓颖超之外,其他均按照毛主席的意见传达并照办了。
周总理逝世后,工作人员在整理他的办公桌时,才发现了抽屉中毛主席的手令。
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党中央再次提出由邓颖超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起初,邓颖超一再推辞,并推荐了其他同志。后来,党中央领导向她说明了毛主席生前已经批准同意了之后,邓颖超这才不再推辞。但同时,她强调自己的待遇不变。
1976年12月,邓颖超在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被增补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一决定受到了现场所有同志们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邓颖超也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直言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此后,邓颖超又先后承担起多项重任,担任了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
在担任副委员长期间,为适应新形势下中国建设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邓颖超又先后开展了全方位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她先后率团访问缅甸、伊朗、日本、法国等,为新时期发展我国的外交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到1981年这五年间,邓颖超马不停蹄地开展各项工作,除了生病外,她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中。
1982年,党中央确定了干部离退休制度,邓颖超听说后,第一个带头支持,向党中央申请退休。但没有得到批准,并继续身兼数职。对此,邓颖超表示“党交给我的任务我就要好好完成。”
直到1988年,邓颖超才正式离休,但她一直关注着国家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