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引资方面出现了“一坏和一好”的信息!好消息是,在中国境内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6870家,同比上涨14.2%;坏消息是,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跌破5000亿元关口。
当前初步统计为4989.1亿元人民币,同比大跌29.1%。在引入外资金额整体跌幅近30%背景下,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却小幅增长率2.4%,专业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大涨43.4%。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今年上半年实际引入的外资金额更是暴涨了87.5%。从正面角度来看,我国正在积极实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战略效果较为明显,在国内新兴产业得到快速提升的同时。
也在引导外商资本进入到“深入重点领域”,就像人民日报所说的那样:精准招商引资水平得以提升,扩大外资对我国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投入,促进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越媒称:越南机会来了
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引入外资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力度时,引入的外商资本的整体跌幅却接近30%。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中低端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的外商资本在暴跌。
连我国自己都在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基地向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印度等国转移,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匈牙利、土耳其、墨西哥等国设立制造工厂,规避美国、欧盟等地的高额关税。
在这种背景下,外商资本的“撤离”本在意料之中,于是:越南经济日报刊文称,必须设法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力方面超越本地区其他国家,以便更好地迎接“原本要进入中国的外资”。
阮宝雄,亚洲开发银行驻越南首席经济学家,他提到:2024年前6个月,在越南注册的外国直接投资金额接近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3.1%,这表明越南已成为生产商撤离中国的首选目的地。
这主要得益于越南在“供应链去中国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经济、政治上的开放性。美国、欧盟对自由贸易的理念愈加“不屑一顾”,多位政客的脑袋里装的都是“意识形态斗争,期望维持霸权”。
美欧并非是“不希望购买低价商品”,而是不希望进口由中国企业生产的低价商品,于是他们将目光锁向了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依然较低的国家。其中的越南,是重要的合作对象。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正在逐渐升温,分析人士认为:越南将继续受益于美国主动发起的封锁、遏制、科技战带来的外商投资趋势转移和“中国+1”战略,即越南的机会来了。
越南吸引外资,也存在着短板
越媒在提到吸引外商将有可能实现“多年高增长”背景下,也指出了不足。首先是越南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很滞后,高效的交通网络、完备的能源供应和现代化的通讯设施,是工业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到目前为止,沟通越南北南之间的高铁建设方案还未得到正式批准,仍处于方案筹备状态中。即便按照之前的规划,高速铁路也要到2035年才能建成,这不利于越南各区域的产业整合。
其次是越南本土企业和外商资本的契合度较低。越南经济日报称:如果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进入越南纯粹是借我土地、借我的路、借我的电、借我的人力,这是不利于越南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
他们希望创造出一个更加优良的环境,让国内企业成长。本土企业长大后,再吸引外商资本入股,通过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推动越南自己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壮大外资企业本身。
第三个不足是,需要警惕投资流的逆向转移。与中国相比,越南产业链很不完善。由于国土面积所限,还存在着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土耳其等国的竞争,越南也不可能建成完整的产业链。
当越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消失后,不排除招商引资规模出现较为明显的衰退可能性。越南依然是一个偏小的经济体,若失去了低成本生产的优势,本身的消费市场又不够大,外资撤离是早晚的事。
中国不一样,经济规模和消费市场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名。未来的消费市场还有望超过美国,外商资本进入中国,投资或设厂的目的可不仅是降低生产成本,还希望他们的产品直面中国老百姓。
全球化、逆全球化总是同行的,有时是全球化思潮强烈一点,有时是逆全球化理念占据优势,各国的市场也不可能完全开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市场投资,这是全球各大企业的惯常做法。
美国、中国、欧盟,全球三大顶级消费市场。除非发生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斗而不破、藕断丝连将是这个大三角格局的常态,即使部分外资“撤离”中国,但中国依然是全球吸引外资的大国。
这一点是任何一个理性的经济分析人士都不能拒绝的!中国吸引外资的趋势很可能将结束之前多年的增长模式,转变为和美国、欧盟已保持多年的模式相似,即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外资利用国而言,向下波动有利于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吸引外资的提升。但若出现向上波动时,越南引入的外资提升力度可能就会降为个位数,甚至出现负增长。
越南若想这种情况不出现,唯一的机会只能是:跑的比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更快,即把机遇变成挑战,让利益相关者对机遇和挑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洞察力,把握体制上的“紧扣”,消灭阻碍增长的所有因素。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发、评论、留言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