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太原,一位卫校女学生和一位英俊的军校学员相遇,谁也没想到这场青春的心动,竟会成为47年的遗憾。那年夏天,《长征组歌》的排练现场,他为她擦干净长椅,递上水壶,用军装为她遮雨;她以动人歌喉,叩开了他的心扉。然而命运弄人,一纸分手信让两颗炽热的心失散他乡。47年后,她失去丈夫,独居太原;而他,又在何方?
一、难忘的初遇1968年的夏天,太原市迎来了一场难得的文艺盛会。025军校与太原卫校要联合演出大型声乐史诗《长征组歌》,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两所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时的太原卫校以严谨的教学和优秀的文艺传统闻名,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办文艺演出。这次《长征组歌》的演出规模空前,参演人数超过两百人,其中光是太原卫校的学生就有八十多位。
张变兰就是其中的一员。那时的她,刚满二十岁出头,生得高挑俊俏,一头齐耳的短发衬得她格外精神。更难得的是,她天生一副好嗓子,在学校歌唱队担任领唱已有两年多。
排练定在卫校的大礼堂里。1968年7月的一天,025军校的学员们穿着整齐的军装,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进了礼堂。张变兰站在女声部,正在和同学们对曲谱。
彼时的礼堂没有空调,只有几台老式电扇呼呼地转着。天气闷热,汗水沿着脸颊往下淌。排练间隙,一位身材挺拔的军校学员走到张变兰面前,递上了一杯凉开水。
"你唱得真好。"那个军校学员说道。他叫肖志林,是025军校的三年级学员。
这一幕被不少同学看在眼里。当时的氛围还很保守,男女之间很少有这样公开示好的举动。但肖志林似乎并不在意旁人的目光,他主动为张变兰找来一把干净的椅子,还特意用衣袖擦了擦。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太原突然下起了大雨。礼堂顶棚年久失修,有几处漏雨的地方。张变兰站的位置正好在漏雨处,肖志林二话不说,脱下自己的军用雨衣披在了她肩上。
这一幕在卫校传为佳话。那个年代的军用雨衣可是稀罕物件,每人只发一件,要保管好几年。肖志林这个举动,在当时可谓是颇为大胆了。
《长征组歌》一共有十个乐章,排练工作异常繁重。张变兰和肖志林都是各自声部的领唱,经常需要一起对歌词、找音准。渐渐地,两个年轻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愫。
每到休息时间,肖志林总会想方设法为张变兰送来一杯水。有时候他的战友们也想讨杯水喝,都被他找各种理由推脱了。久而久之,连指挥老师都察觉到了这份特别的关注。
那个夏天,《长征组歌》的旋律在礼堂里回荡。歌中唱到"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时,张变兰总能感受到身后传来的灼热目光。而每当唱到"大雪压身心不寒"的时候,肖志林那清亮的男高音总是格外动人。
二、情定长征组歌随着《长征组歌》排练的深入,太原卫校的礼堂见证了一段青春的萌动。那是1968年8月的一个傍晚,合唱团刚结束了第七乐章"过雪山草地"的排练。张变兰正收拾着琴谱,肖志林突然出现在她的身旁。
"今晚军校食堂值班的是我战友,他答应让我用食堂做顿饭。"肖志林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手写的通行证,"你愿意来尝尝我的手艺吗?"
那个年代的军校食堂,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张变兰跟着肖志林来到025军校,穿过一条笔直的林荫道,推开了食堂的后门。食堂里空无一人,只有一盏昏黄的灯泡亮着。
肖志林从食堂的储物间里找出一些简单的食材:两个西红柿,几个鸡蛋,还有一把青葱。他熟练地生火、洗菜、打鸡蛋。不一会儿,一盘热气腾腾的西红柿炒蛋就端上了桌。
"这可是我的拿手好菜。"肖志林说着,递给张变兰一双筷子。
就在这时,食堂外传来了脚步声。两人吓了一跳,以为是值班的指导员查岗。肖志林连忙拉着张变兰躲到了厨房的角落里。脚步声越来越近,最后在食堂门口停了下来。
"肖志林,别躲了,是我们!"门外传来了几声熟悉的笑声。原来是肖志林的几个战友,特意来"偶遇"这对年轻人。
这件事很快在军校里传开了。第二天排练的时候,战友们看到肖志林就起哄:"咱们军校的大厨来了!"有人甚至还编了顺口溜:"西红柿炒蛋,情定在身边。"
这份羞涩的情愫,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那天排练结束得格外晚,肖志林主动提出送张变兰回宿舍。他们走在卫校的小路上,路灯昏暗,四下无人。
就在拐角处,肖志林突然拉住了张变兰的手,轻轻地在她脸上留下了一个吻。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张变兰措手不及,她连忙推开了肖志林。
偏偏这时候,指挥老师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张变兰!肖志林!谱子落在礼堂了,快去拿回来!"
两人急匆匆地跑回礼堂,站在聚光灯下才发现——张变兰的口红印蹭到了肖志林的脸上。全体演员都看到了这一幕,顿时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这个意外的吻,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从那以后,但凡提起《长征组歌》的排练,战友们总会想起那个留着口红印的"红脸将军"。连指挥老师也打趣说:"这下可好,咱们的男女声部算是真正合二为一了。"
在《长征组歌》的旋律中,在太原卫校的礼堂里,在025军校的食堂中,一段特殊年代的青春恋曲悄然奏响。战友们私下里还给这段佳话起了个名字,叫"长征组歌恋曲"。
三、写给远方的情书《长征组歌》的演出结束后,肖志林接到了调往北京的通知。临行前,他专门找到卫校的党支部,申请了一份正式的恋爱关系介绍信。这在当时可是件稀罕事,支部书记看完申请后,破例在第二天就批准了。
1968年深秋,肖志林带着这封介绍信来到北京。从此,两个年轻人的感情就靠着一封封书信维系。那时候的邮政系统还不发达,一封信从太原到北京,少说也要一个星期。
张变兰每周都会给肖志林写信,信里除了日常生活,更多的是关于未来的规划。她在信中写道:"太原卫校的樱花开了,比去年开得还要早。你还记得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在礼堂里排练《长征组歌》。"
1969年春节前,张变兰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信中除了肖志林熟悉的字迹,还夹着一张介绍信。原来,肖志林在北京的部队也开了介绍信,这意味着他们的恋爱关系得到了组织上的双重认可。
有了组织的认可,张变兰便在五一劳动节期间,第一次去北京探望肖志林。那是她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整整走了一天一夜。肖志林早早就在北京站等候,一眼就在人群中认出了她。
那几天,肖志林带着张变兰游览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在王府井百货大楼,肖志林用攒了半年的津贴,给张变兰买了一双漂亮的皮鞋。这双鞋在当时可是稀罕物件,整个太原卫校都找不出第二双来。
然而,这次相聚却给两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按照规定,军人探亲必须住在部队招待所。但是当时招待所爆满,肖志林便带着张变兰在外面找了个小旅馆住下。这件事被人举报,肖志林因此受到了处分。
处分来得突然,肖志林甚至没能送张变兰上火车。他只好托自己的姐姐代为送行。在站台上,肖志林的姐姐拉着张变兰的手说:"志林这孩子,从小就倔,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你放心,这点处分难不倒他。"
从那以后,两人的书信往来变得更加频繁。肖志林在信中详细描述着自己在部队的进步: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班长,又被推荐去参加军事训练。
张变兰也在信中分享着自己在卫校的点点滴滴:参加医疗技能比赛获得第一名,被评为优秀学员,还被选为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在一封信中,她特意提到:"每次站在播音室里,我就想起在礼堂排练时,你总是站在我身后的情景。"
1970年初春,张变兰在一封信中小心翼翼地提到了结婚的事。她说自己的父母已经同意了这门亲事,就等着肖志林这边的组织批准。然而,这封信发出去后,等来的却是一个让她始料未及的回复。
四、意料之外的转折1970年春天,一纸分配通知书改变了张变兰的人生轨迹。她被分配到了太原郊区的一家基层医院。这个消息传来时,医院的老院长特意来到卫校,说是看中了张变兰的医术和责任心。
分配通知下来那天,张变兰正准备给肖志林写信。她刚刚收到父母的支持信,想要和肖志林商量结婚的事情。但这封信还没写完,就收到了肖志林的回信。
信中说,部队正在进行干部提拔考核,规定三年内不允许结婚。这是当时部队的普遍规定,为的是考验年轻军官的意志品质和工作专注度。但对于已经等待两年的张变兰来说,这个答复无异于晴天霹雳。
那天晚上,张变兰站在医院的值班室里,翻看着这两年来肖志林写给她的所有信件。信很多,足足有一百多封,整整装了一个鞋盒。从最早的《长征组歌》排练时的只言片语,到后来的长篇叙述,再到现在的这封回信。
第二天一早,张变兰请了半天假,去了太原火车站。她买了一张站台票,站在曾经送别肖志林的地方。恰巧这时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缓缓驶过,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一下一下敲打着站台。
回到医院后,张变兰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志林,这三年对我来说太长了。你有你的军旅生涯,我也要开始我的医生生涯。也许我们不该把青春都耗在等待上。我想要回我的照片,以后我们就不要再联系了。"
写完这封信,张变兰把它和那个装满书信的鞋盒一起寄了出去。这一寄,就是整整四十七年。
基层医院的工作很忙,每天都要接诊大量病人。张变兰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很快就在当地群众中树立起了好口碑。她总是第一个到医院,最后一个离开,遇到危重病人更是彻夜不眠地守护。
1971年冬天,一场严重的流感在太原郊区爆发。张变兰带领医护人员连续工作了一个月,终于控制住了疫情。这件事被当地报纸报道,文章的标题是《白衣天使的坚守》。
那天下班后,同事把报纸递给张变兰看。她接过报纸,目光却落在了旁边的一则消息上:《025军校举行军官晋升仪式》。新闻中提到,这批晋升的军官大都是"三年考核期"的优秀军人。
张变兰默默地把报纸折好,放进了办公桌的抽屉。第二天,她就接受了一个来自省城大医院的医生相亲。那位医生为人诚恳,对她很好,半年后他们就举办了婚礼。
新婚之夜,婆婆整理房间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长征组歌》节目单。她随口问了一句:"这是什么时候的东西?"张变兰笑着说:"一个老旧的纪念品而已。"说完,她把节目单轻轻地放进了抽屉的最底层。
五、缘定四十七年后2014年深秋,张变兰的丈夫因病去世。整理遗物时,女儿在父亲的书房发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盒子。盒子里装着一份泛黄的《长征组歌》节目单,还有几张老照片。照片上,一个身着军装的年轻人正笑望着镜头。
"这是谁啊?"女儿拿着照片问道。张变兰看了一眼,轻声说出了那个藏在心底四十七年的名字:"肖志林。"
2015年春节后,张变兰参加了太原卫校的同学聚会。几十年未见的老同学们纷纷谈起了往事,有人突然提到了那年的《长征组歌》演出。一位当年在军校有战友的同学说:"你们知道吗?那个三年不许结婚的规定是真的。我丈夫就等了三年,后来顺利提了干。"
这句话如同惊雷般击中了张变兰。原来,当年的误会竟是这样一个真相。聚会结束后,张变兰联系上了央视《等着我》节目组。
2015年5月24日,张变兰来到了节目现场。她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连衣裙,优雅大方。主持人倪萍看着她说:"您今天是来找什么人的?"张变兰直言不讳:"我是来找我的初恋情人肖志林的。"
节目组告诉张变兰,他们找到了肖志林。这些年来,肖志林一直保持着单身。当年张变兰寄回的那盒书信,他至今都完整地保存着。每一封信都按照日期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信封都已经泛黄,但依然能看清邮戳的日期。
在后台等候的时候,肖志林特意去买了一束玫瑰花。他说,这是要补上四十七年前那个未送出的花束。当张变兰站在舞台上,听到门后传来的脚步声时,她的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门开了,肖志林手捧玫瑰走了出来。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站姿依然挺拔如松。两个人相对而立,目光交汇的那一刻,仿佛回到了那个排练《长征组歌》的夏天。
主持人问肖志林:"当年为什么不挽留?"肖志林说,他其实写了很多封挽留的信,但都没有寄出去。他觉得既然张变兰已经做出了决定,自己就不该再打扰她的生活。
在场的观众中,张变兰的女儿默默地擦着眼泪。她说:"从小就经常看到妈妈翻看那份《长征组歌》的节目单,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了。"
节目结束后,肖志林和张变兰一起重返了太原卫校。虽然旧时的礼堂已经改建,但是那条林荫小道依然如故。两个人并肩走在这条路上,就像四十七年前那样。肖志林轻声哼起了《长征组歌》的旋律,张变兰也跟着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