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说水浒传里那个"入云龙"公孙胜神龙见首不见尾,总是时来时走,让人捉摸不透。可谁又知道,这位会呼风唤雨的道士,其实是梁山好汉中最清醒的一个。
当年他坐在聚义厅第三把交椅上,眼看着宋江步步为营,渐渐架空了晁盖。那时候,众兄弟还在为宋江的加入欢欣鼓舞,可公孙胜却看出了不同寻常。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公孙胜提出要回乡探望老母。这一走,竟成了他最后一次踏上梁山。后来的故事,鲜为人知,究竟是什么让这位通晓天机的道士作出如此选择?
梁山第四把交椅的沉默世人都说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可谁注意过那个坐在第四把交椅上的道士?要说这第四把交椅,可是有来头的很。
当年劫生辰纲的七人小队上了梁山,公孙胜便坐了第三把交椅。那时候,晁盖是梁山泊的话事人,吴用做了军师坐第二把交椅,公孙胜这个会呼风唤雨的道士,自然是坐在第三把交椅上。
可宋江上山之后,这交椅的位置就有了变化。原本坐在第三把交椅上的公孙胜,被挪到了第四把交椅。这一挪,可不是简单的挪了位置那么简单。
当时的梁山泊,晁盖还是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可宋江已经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原本的第二把交椅吴用,跟着往后挪了一位,坐到了第三把交椅上。而公孙胜呢,就从第三把交椅挪到了第四把交椅。
这一来二去的挪动,看似是按规矩办事,可细究起来,却暗藏玄机。要知道,在梁山泊这样的地方,座次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排序,而是实打实的权力象征。
公孙胜从第三把交椅挪到第四把交椅,表面上看只是退了一位,可实际上却意味着他在梁山的话语权减弱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多了个宋江,更重要的是,原本跟他平起平坐的吴用,现在也坐在了他的前面。
再说这第四把交椅,在梁山泊的议事当中,往往就显得尴尬。前三把交椅商议大事的时候,第四把交椅往往就被晾在一边。这不,自打宋江上山之后,但凡有什么大事要商量,都是晁盖、宋江、吴用三人先行商议,等事情都定下来了,才会告知公孙胜。
更有意思的是,自打坐了第四把交椅之后,公孙胜在梁山的存在感就越来越低。以前在聚义厅上,但凡有什么大事要商议,公孙胜总会参与其中。可现在,他却常常一言不发,就像个局外人似的。
就连平日里的饮酒宴席,公孙胜也是能不出席就不出席。若是不得不去,也是草草应付几杯就走。这般举动,让不少梁山好汉都觉得奇怪。可偏偏这位会呼风唤雨的道士,总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仿佛对这些权力的变动毫不在意。
有意思的是,每当梁山有重大行动的时候,公孙胜却又总能在关键时刻显露身手。就像攻打高唐州的时候,若不是他的五雷天罡阵法,梁山军队怕是要吃大亏。可等打完了仗,这位道士又变得神龙见首不见尾,连庆功宴都不愿意多待。
识破阴谋的先知那一年的深秋,宋江在梁山泊上提出要接自己的老父亲上山。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在梁山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众好汉都在为宋江的孝心感动,可坐在第四把交椅上的公孙胜却只是淡淡地品着茶,一句话也不说。
要说这宋江请父上山的事儿,还真有几分蹊跷。当初宋江初上梁山的时候,可是把能带的人都带来了,唯独没提他那年迈的父亲。这会儿突然说要接父亲上山,恰恰是在晁盖提出要让位给他的时候。
这天聚义厅里,公孙胜正要离席,宋江却突然起身,高声说道:"老父在家日夜牵挂,不如接上山来,也好就近照料。"这话一出,晁盖连忙附和:"贤弟孝心可嘉,正该如此。"
可就在众人纷纷称赞之际,只见公孙胜突然开口道:"宋兄,老父上山之事,不知可曾考虑周全?山寨终究不比州府,怕是委屈了老人家。"这话说得不咸不淡,可细品之下,却又似有深意。
宋江闻言,连忙解释道:"山寨虽比不得州府,但胜在子女可以随侍左右。"说着,又转向晁盖道:"还请大哥准许。"晁盖哪里会不答应,当即就同意了。
这一来二去的对话,看似寻常,可细究起来却颇有玄机。要知道,在梁山泊这样的地方,但凡有人要接亲眷上山,那可都是要过问大伙的。可宋江这一开口,晁盖就答应了,连问都没多问一句。
更有意思的是,自打宋江的父亲上山之后,晁盖在山寨中说话的分量就渐渐轻了。每逢有什么大事要商议,宋江总会先说:"大哥年纪大了,这些琐事就不必烦劳了。"这话说得好听,可实际上却是在一步步削弱晁盖的权力。
就连吴用这个军师,也渐渐地站到了宋江这边。每次议事,但凡宋江说句什么,吴用必定附和。这般情形,公孙胜是看在眼里的。
有一次议事,宋江提出要派人去打探曾头市的情况。晁盖本想亲自带队,宋江却又把话挡了回来:"哥哥乃是一山之主,岂可轻动?小弟愿替哥哥冲锋陷阵!"这话说得义正辞严,可实际上却是在变相地把晁盖困在山上。
更妙的是,每次有了战利品,宋江总会说:"这些财物该由大哥发落。"可等到真正分配的时候,却又会说:"大哥操劳山寨大事,这些琐事就由小弟代劳了。"就这样,连山寨的钱粮分配大权,也渐渐落入了宋江之手。
再说那些新来投靠的好汉,宋江总会第一个热情接待,并且把他们安排在自己的亲信周围。这样一来,山寨里的新人都是以宋江马首是瞻,晁盖这个大当家反倒成了摆设。
道士的谋略与远见就在宋江的父亲上山后的第三天,公孙胜突然在聚义厅上提出要回乡探望老母。这个请求来得突然,就连一向能说会道的吴用也愣了一下。
"入云龙要回乡?"晁盖放下手中的酒碗,问道:"可是家中有什么要事?"
"老母年事已高,近日总想念孩儿,想回去看看。"公孙胜说这话时,目光扫过宋江的脸庞,"不过是三五个月的光景,待看过老母,我便回来。"
这番说辞,倒是跟宋江接父上山如出一辙。可细究起来,公孙胜这一走,却是暗藏玄机。原来这位道士早就在蓟州布下了一盘大棋。
回到蓟州后,公孙胜第一件事就是改了自己的名字。他让老母亲对外宣称,自己是从京城来探亲的远房侄子。这一招可谓高明,日后梁山派人来寻他,地方上下都说不认得什么入云龙公孙胜。
更妙的是,公孙胜还在蓟州城外的一处偏僻山村里置办了一座道观。这道观虽小,却地处险要,一条山路蜿蜒而上,两边都是悬崖峭壁。若是有人来寻他,远远就能看见动静。
公孙胜还特意在道观门前立了块石碑,上书"紫虚观分观"几个大字。这一手更是巧妙,把自己的道观说成是紫虚观的分支,若是梁山有人来访,他便可搬出师父罗真人来挡驾。
果不其然,这一招还真派上了用场。当戴宗和李逵来寻他时,公孙胜就躲在道观里,让道童对外说自己闭关修炼,没有师父罗真人的法旨不得出关。
这时候李逵性子急,抡起板斧就要砍门。公孙胜这才故意现身,佯装惊讶道:"原来是李大哥,不知来访有何贵干?"
李逵还没开口,戴宗就把梁山遇到的困境说了。原来梁山军队在攻打高唐州时,遇到了太守高廉的妖法,死伤惨重。没有公孙胜的道法相助,怕是难以取胜。
公孙胜闻言,却不急着答应,反而说道:"此事重大,需得请示师父。"说完就在道观里摆了一个小法坛,装模作样地掐指演算,还念念有词,搞得李逵直跺脚。
许久,公孙胜才说道:"师父有令,让我速去高唐,助梁山军队破了高廉的妖法。不过事成之后,我还得回来继续修行。"
这一招可谓是神来之笔。把去高唐的决定推到师父身上,既给了自己一个合理的借口,又为日后的脱身留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他在梁山好汉面前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
而这个借口,日后果然派上了大用场。每次梁山有什么大事需要他相助,他都会搬出师父罗真人来。若是事情不想掺和,就说师父不允;若是想要脱身,就说要回来修行。就这样,公孙胜在梁山和蓟州之间来回周旋,既不得罪人,又保全了自己。
高唐之战的转折要说这高唐之战,可是公孙胜一生中最精彩的一场道术较量。那日李逵和戴宗找到他时,梁山军队已经在高唐城下损兵折将整整一个月了。
"入云龙,你可要为兄弟们做主啊!"李逵一见到公孙胜,就急得直跺脚,"那高廉会些妖法,我们的兄弟都吃了大亏!"
原来这高廉不但是高唐州太守,还精通道术。每次梁山军队攻城,他就在城头上摆下阵法,只见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梁山的将士们连城墙都近不了身。
公孙胜虽然早有准备,却也不能轻易答应。他摆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说道:"此事还需请示师父。"说完就在道观里摆了个小法坛。
李逵性子急,哪里等得了这么久,抡起板斧就要砍人。戴宗连忙拦住,对公孙胜说道:"入云龙,事态紧急,还请速速定夺。"
就在这时,道观外突然响起一阵惊雷。公孙胜这才说道:"师父有令,让我速去高唐,助你们破了高廉的妖法。"
到了高唐城下,公孙胜先是观察了三天城头的风势。这一看不要紧,他发现高廉用的是"六丁六甲阵",专门克制梁山军队的进攻路线。
第四天一早,公孙胜就在城外摆下了"五雷天罡阵"。只见他手持拂尘,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高廉见状,也不甘示弱,在城头上打出一道金光。两位道士的法术在空中相互碰撞,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
就在这时,公孙胜突然大喝一声:"天罡正法,急急如律令!"只见五道闪电从天而降,直接击中了高廉的金光。高廉的法术被破,整个人从城头上摔了下来。
梁山将士见状士气大振,一拥而上,很快就攻破了高唐城。高廉虽然从城头上摔下来没死,却被守在城下的雷横一刀砍死。
打下高唐城后,宋江设宴庆功,对公孙胜赞不绝口。可公孙胜却说:"师命在身,还需速回道观。"宋江虽然挽留,却也留不住。
这一仗,公孙胜不但帮梁山军队打了胜仗,还在众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本事。更重要的是,他趁机向宋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效忠的是自己的师父,而不是梁山。
从此以后,但凡梁山有什么大事需要公孙胜出手,他都会先推说要请示师父。这样一来,既不得罪人,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而高唐之战,就成了他在梁山立足的最大资本。
最后的全身而退征讨方腊时,梁山好汉死伤惨重。公孙胜站在城头上,看着浪里白条张顺被乱箭射死,霹雳火秦明被乱石砸死,当年跟他一起劫生辰纲的阮氏三雄也只剩下一个人了。
这一仗,宋江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可公孙胜却记着他师父罗真人的四个字:"遇汴而还。"这四个字,可不是简单的指示,而是一个预言。
那日酒席上,宋江喝得正高兴,不停地夸赞公孙胜在战场上的神通。公孙胜却淡淡地说道:"家中老母年事已高,想必甚是想念,不知大哥可否准我回去探望?"
宋江此时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小心翼翼的宋押司了。他大手一挥,说道:"贤弟有这份孝心,快去快回便是。"
这一去,公孙胜就再也没有回到梁山。当年那个坐在第四把交椅上的道士,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江湖。他回到蓟州,一心照料老母,直到老人家寿终正寝。
后来的事,世人都知道。宋江带着梁山好汉四处征战,虽然立下了不少功劳,可最后却落得个不忠不义的下场。吴用和华容在宋江的坟头前自尽,李逵也被牵连而死。
有人说,公孙胜真是个有先见之明的人。他早就看出了宋江的野心,也预见到了梁山的结局。所以才会在关键时刻全身而退,重新回到紫虚观修行。
还有人说,公孙胜之所以能全身而退,不仅仅是因为他看得透,更是因为他始终没有完全融入梁山的权力斗争中。从第三把交椅挪到第四把交椅,从参与决策到渐渐淡出,再到借故回乡,每一步都走得恰到好处。
更有趣的是,在公孙胜离开之后,梁山上下没有一个人真正去找过他。就连宋江也只是偶尔在酒席上感慨一句:"不知道入云龙现在过得如何?"
其实说来也怪,当初在梁山的时候,公孙胜虽然坐在第四把交椅上,可除了会些道法之外,似乎从来没有参与过山寨的实际事务。他就像是一个局外人,明明坐在那里,却又好像不在那里。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当年公孙胜初次离开梁山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道袍和拂尘都留在了山寨。可等他第二次离开的时候,却把这些东西都带走了。仿佛是在告诉所有人,这一次,他是真的要走了。
在紫虚观的后半生,公孙胜过得逍遥自在。他不再问世事,也不再过问江湖恩怨。偶尔有人路过道观,问起当年的事,他只是笑笑,说一句:"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