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传染性强、无疫苗!猩红热染病率上升

小康杂志社 2024-05-28 11:26:53

图源:澎湃新闻

发热、咽痛、皮疹……近日来,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往医院的儿科或感染科门诊,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被确诊为猩红热。

5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提醒:猩红热进入高发季,公众一旦确诊为猩红热,需要遵医嘱规范用药,一般预后良好,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缩短疾病持续时间。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已发布的2024年3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2024年3月猩红热上报数为3610例,是去年同期的4.21倍。据央视新闻26日报道,猩红热在我国属于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A Streptococcus,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文字记录的史料显示,猩红热在人类社会从被发现至今已有400多年。17世纪,英国医生托马斯·西德纳姆根据其常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首次命名。

猩红热可引起儿童扁桃体炎、咽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并发症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严重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合并病毒感染者、孕产妇以及免疫力低下者患病风险高。

猩红热潜伏期为1至7天,平均2至3天。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带菌者,发病前24小时至出疹期的患者传染性最强。若起病时及时给药,在开始治疗24小时后即不再具有传染性。带菌者在健康人中的比例为1%-10%左右,流行期间可达15%-50%。

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陈天明表示,猩红热开始表现为咽部疼痛,会有一些吞咽困难等咽部不适的表现,同时伴有发热。

据了解,发烧是猩红热的首发症状,多以中低热为主,也有的高达39℃-40℃,伴有寒颤。临床表现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临床以普通型多见,患儿一般都预后良好,少数患儿会有加重的可能。

图源: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众号

陈天明称,导致猩红热的链球菌感染也可以引起侵袭性感染,它可以侵袭到血液、组织,引起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包括骨髓炎这些极端情况下都会引起,所以说少部分患儿可能会加重。

专家介绍,猩红热还有一个显著症状全身起疹子,皮疹始于耳后、颈及上胸部,1天内蔓延全身,典型的皮疹如“鸡皮疙瘩”,多在1周内消退,躯干常呈糠样脱屑。部分患者可出现“草莓舌”“杨梅舌”。其症状和麻疹、手足口病等儿童出疹类疾病的表现有相似性。家长要仔细辨别,及时就医。

专家介绍,猩红热出疹的时间跟别的病是有区别的,一般在孩子发烧第一天左右就会出现皮疹,麻疹一般2-3天出现皮疹。家长根据孩子出疹的时间和形态来判断,及时带孩子就诊。专家提醒,猩红热、手足口和麻疹,这些疾病造成的出疹子情况,只要科学护理,基本不会留下疤痕。

猩红热与手足口病的区别?

猩红热与手足口病的相似之处:均会出现发热、皮疹。

不同之处: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如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等,经口、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传播。手足口病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没有“草莓舌”“口周苍白圈”等症状。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和产道传播。

空气飞沫传播: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将病菌播散空气中,易感者与之近距离交谈或处于同一密封环境时吸入病菌后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病菌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沾染到其他物品上,如果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与患者拥抱、共进晚餐等,就可能引起密切接触传播。生活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等环境因素均有助于传播。

产道传播:如果孕妇具有传染性,病菌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通过新生儿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侵入,引起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

猩红热如何诊断和治疗?

猩红热的病原检测主要通过采集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或采用核酸检测和快速抗原检测。治疗猩红热,可使用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将A族链球菌杀死。一旦确诊为猩红热,需要遵医嘱规范用药,一般预后良好。中疾控提示,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也可减少心肌炎、肺炎、脑膜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猩红热如何预防?

目前无疫苗可预防猩红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病原传播。建议咳嗽、打喷嚏后以及准备食物或进食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按规范流程洗手,也可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进入人多密集场所、封闭或空气流通差的空间时,科学佩戴口罩;家庭居室内注意空气流通;避免与患者共用杯子、餐具等个人物品;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托幼、学校等教育机构做好呼吸道传染病日常防护、健康监测和健康宣教。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追踪制度。家长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咳嗽或皮疹等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带病上学。

来源:微信公众号“财智头条”综合自:人民网、央视新闻、中国疾控中心等

责编:白静

校对:风华

审核:龚紫陌

1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