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式枪族,枪械外形设计师之一的成长历程,读完感触颇深......

轻兵器 2025-04-19 01:01:27

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做好设计需要绷着一股劲,振作起来,松松垮垮做不出好设计,内心绷着一股劲,但状态要放松,就像踢球一样,看似放松,其实有明确的盯人、明确的跑位。”

记者:刘兰芳 丁涌强 摄影:高燕燕

设计师保持创造力的秘诀之一:写诗

李臣近照

轻兵器(以下简称轻):平时你是如何锤炼自己的设计师触角的?

李臣(以下简称李):

首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把自己定义住,我做设计并不局限于军工,也会做一些和军工无关的设计练习,比如家居类、办公类等相关产品,并且尽量想办法把设计方案变为实物,估计设计师都会享受这个过程。

其次是要多看、多经历、多感受。多看的内容很多,包括优秀的书籍、电影、展览等;多经历主要是指把自己丢到人群里,多与人交流,而不是只限于个人的思考;多感受这点我有两个习惯,一个习惯是每年都在手机备忘录上开设一个专门的板块,叫“不说废话”,记录的都是我平日里的点滴思考,以及一些事情对我造成的冲击和触动。这个习惯自2021年形成,每年都能有100条左右的内容。之所以把这部分内容称为“不说废话”,因为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有感而发,绝不为了写而写。另一个习惯是写诗,为的是保持感性的状态、思考的状态、善辩的状态。

再次,我在思考具体的设计项目时,有一个方法,就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用不同方法去思考,以及与不同的人去交流。这些外部环境和内在状态的变化,都会给最终的设计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我会主动去建构这种影响,而不是消解这种影响。

比如让我设计一支枪的外形,我坐在会议室想方案和画草图,与我坐在咖啡厅去想去画,可能出的方案就是不一样。这种背景音乐、环境,会影响到我对这个项目的一些感受。或者我到一座风景优美的山上,坐在山上去想一个项目方案和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去想一个方案,可能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结果。

工作状态下

轻:如何让设计能力不断生长?

李:首先是主动去制造成长的契机,成长不是被动的、要等一个项目、等被赋予一项权力,而是主动把事情做到完美,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得到充分锻炼。以我做工业设计为例,有时候没有项目可做,我也要给自己规划一些项目;不止具体去做项目,也包括在生活中保持捕捉项目的敏感。

其次要多听一些行业的演讲、专家发表的一些观点。这些内容是他们思想的精华,有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手机。有个概念叫“赢在算法”,比如现在手机上的各类APP,都有一些设计类账号,我就会刻意去加关注。每天醒来之后,铺天盖地的推送都是与设计相关的资讯,让自己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想不成长都很困难。长期在这个泡菜坛子里浸泡,不同面向的内容看得越多,自己的见识也就越来越宽广。

李臣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轻:哪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

李: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工业设计师佐藤大,他最初是学建筑出身,出了一系列图书,《超快速工作法》是其中之一,该书对于做工业设计的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思想与方法论,对我做设计工作有直接影响。即便不做工业设计的人员,读之也会深受启发。他的工作室被称为全世界最棒的设计工作室,影响力非常大,他代表了设计的一种方向。在他之前的工业师都是老派的设计思想,比如设计一款特别精简的产品,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但是到了佐藤大,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他认为设计要具有思辨性和趣味性,要更能打动人、具有更宽泛的视角和更多的可能性。

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在别人面前看起来毫不费力

轻:请简单介绍下你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李:我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高考志愿填报的是土木工程,后被调剂到工业设计专业。我对工业设计最初的认识是做工业厂房之类的设计,后面才了解工业设计是做创造类的产品设计工作。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同济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做汽车设计,后来又进入一家摩托车设计公司,2010年入职深圳嘉兰图设计公司,一路从普通设计师到高级设计师、设计主管再到设计总监(从深圳嘉兰图调到北京嘉兰图分公司后任设计总监),也是在嘉兰图设计公司的6年,初步奠定了自己的设计观。

轻:何种机缘让你参与了20式枪族的设计工作?

李:2010年4月~2016年8月,是我在嘉兰图设计公司工作的6年,这6年,我做了大量设计项目,这些项目第一是要求高,每个项目通常由3人来做,谁的设计被甲方采纳,谁就在这个项目中胜出,这是非常残酷的竞争。胜出的当然获得了成长,但失败者也会思考为什么自己会落败,胜出者之所以优秀,优秀在哪里?迫使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第二是这些项目一个接一个,有时还会好多个项目并线进行,大量的实践经验,使我的设计手法不断得到提升;另外我想专门提及一个概念:“设计研究”。之前在未去嘉兰图之前,我做设计工作,比如设计一款手电筒,着手时就是画图,画10~20张不同的方案,贴在墙上供大家去选,同时过程中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入职嘉兰图后,才逐渐掌握了“设计研究”这种方法,比如同样设计一款手电筒,首先我们会进行手电筒这款产品甚至这个行业的背景调查。如果有一款基础产品,我们会先拿来拆解,研究它的内部构成,它的工作原理,生产这款手电筒的企业产品线情况如何,这家企业是哪年成立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他们之前推出了哪些产品,这些产品的定位是什么,它们的定价是多少,市场表现如何。还要分析同类的手电筒,包括国内国外同样区间的产品是什么状态,是什么样的造型,谁在使用,在什么时间和场合使用,以及设计执行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多少资金支持……总之,在做设计之前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要思考产品背后的方方面面,做系统分析,成为一款产品的“行业专家”。假设一个项目做两个月,可能其中一个月的时间都在做设计研究。

早些年(在设计公司时)设计案例

2016年,二〇八所科研管理部的4位科研人员到我所在的嘉兰图设计公司北京分公司调研,当时已经调研了国内若干家设计公司,包括国内顶尖设计公司洛可可、浪尖等。当天嘉兰图设计公司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外出,由我和后来一起到所工作的贺肖忍一同接待。

讨论会上,我跟调研人员谈的不是如何画图,如何设计,而是如何做设计研究,我要求如果接手这个项目,那么我们需要拆解真枪、体验射击,还要研究世界名枪的现状,以及了解士兵的需求、目前国内的材料发展、军工行业的发展趋势等等。

也正是这次深入交流,我们的“工业设计能力+对军工行业浓厚的兴趣”使我和贺肖忍顺利接手这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并为2016年9月入职二〇八所奠定了基础。

用一句话来总结:设计的想法就是设计研究的想法。

轻:深圳嘉兰图和北京嘉兰图除了规模不一样外,还有哪些不同?

李:深圳嘉兰图有几百人的团队,汇聚了大量的设计大佬,北京嘉兰图只有二三十人,整体实力偏弱.更重要的是在深圳时会有人带着我做项目,但在北京没有“老师”带着做,甚至得不到任何指导,需要自己去思考怎么做,并扮演深圳公司指导者的角色.与整个工作小组共创,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段经历让我迅速成长。

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头脑风暴

轻:目前你带领的团队共有几人,你们是怎么分工的,可否分享一下你的管理理念?

李:我们团队目前共5人,其中包括一名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在读的实习生。分工根据每个人的擅长和特点,比如安娜主要负责平面设计,佟立彪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周老师主要负责装备轻量化再建模的接入等,实习生处于逐渐挖掘个人潜力阶段,做的工作相对杂一些。

管理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我的理念是要敢于去做一个“坏人”,不要担心被人讨厌,因为我希望自己带的团队有活力、有梦想、有干劲、有追求,严格的管理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

整体上我的工作思路是每周一盘点一周工作内容,列出团队的工作并分解到个人,大概整组每周十几条,每个人都会领到两、三条。但具体分配形式十分灵活,并不一定非要开会,而是两、三周才就重要事项的安排进行讨论、头脑风暴等,其余时间都是比较安静的状态,给大家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搞创意、做设计。

李臣接受本刊专访

轻: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对设计的影响?

李:我特别能接受新鲜事物,从刚开始出现ChatGPT,我就尝试去用。首先肯定是要积极拥抱这种新事物,因为它代表一种新方向,不仅要大量用起来,而且要去研究,目的是更好地使用。而且我们小组专门开展了一项《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军工工业设计》的课题研究,计划定期出品一些阶段性成果,大家互相进行交流。另外,我认为,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完全替代设计师的,它缺乏人的感受。比如写诗,让人工智能去写,它可能写得更快,语言更美,但它写不出你的感受,所以要有选择地去用人工智能。

轻:你如何理解设计行业的这句“设计师都是熬出来的”?

李:作为一名学生,或者作为一名刚毕业一两年的新人,在思考一个项目的时候,会发现他可能有很多有创造力的想法,但他的想法是杂乱的、不成体系的、是一个点一个点地出来的。而像深泽直人这些设计大师,他们的想法是准确的,所以这份准确、直指问题本质的能力,是他通过无数设计实践逐渐培养出来的——由杂乱的想法锻炼成准确的想法,这需要一个过程。最终要由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设计中。

而且不止设计,包括生产、工艺等所有行业,都需要与时间做朋友,最终将变得越来越好。任何行业,任何工作,投入时间和专注,就一定可以拿到结果——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在别人面前看起来毫不费力。十年的工作经历不等于十年的工作经验,过程中,一定要在这个行业、领域里不断思考、不断努力、不断作为、不断进步,熬绝对不是干熬。

李臣团队部分成员

不要为了金钱沦为企业的产品造型美化师,做真正的设计

轻:你说你想成为一名“少”设计的设计师,“少”设计怎么理解?

李:分两个层面来说。从大产品思维来说,设计,包括设计出来的产品,可以给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意义,少设计肯定是对的,要做经典的负责任的设计。今天这个世界,同质产品过多,比如杯子、椅子这类生活用品,满足我们需求的已经数不胜数,我们就不必去做同样的东西,而要做差异化设计,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这就是对社会的负责。

从产品思维来说,少设计体现在产品上,就是不增加无谓的细节,一个产品越处于原点的状态,越处于原始的状态,可能性越多。增加一个细节,产品的维度就更窄一些。比如我们设计一支枪的握把,国外的设计会在握把上增加一个手指休息位置,增加这个细节,受众面就更窄。像欧洲一些国家,他们的国土面积比较小,人口较少,他们男性手指的尺寸在一个较为具体的尺寸范围之内,设计师可以按照这个尺寸范围定义这个手指空间,定义这个凸起,就能带来较为舒适的体验。但中国的国土面积大,人口多,手的大小有较大的差别,如果也增加这样一个细节,反而不一定能够产生良好的使用体验。

总之,我认为,造型上的少,带来的是更多的可能性。用古人的智慧来讲就是“舍得”——有舍才有得。

HK417 VS MK17 步枪

李臣参与设计的20式枪族在珠海航展亮相

轻:国外枪械设计最欣赏哪一款产品的设计?

李:国外许多产品我觉得都很不错,比如一些手枪设计,或者像HK417步枪的设计。

轻:你最欣赏的设计师是哪位,为什么?

李:不一样的时期,欣赏的设计师不同。早期欣赏迪特拉姆斯、深泽直人,目前最欣赏佐藤大。

李臣加入枪械元素设计的笔筒

轻:美不美不是工业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那核心问题是?

李:我认为工业设计的核心是带给人惊喜。工业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视觉上,设计要实现协调和美;从用户角度,体验要好;从生产层面,要方便生产;从品牌层面,要符合定位;从整体的社会层面,设计出来的产品是进步的、有意义的。以上都是工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美只是一个方面,比如拿汽车设计为例,你会发现许多汽车设计的外观都差不多,都大同小异,但特斯拉的赛博皮卡出来后,不少人会惊呼:汽车还可以这样设计?这样的设计,这样的方向,一下就让人感觉不一样了。

轻:你说设计一款产品就要努力成为一款产品的行业专家,这个目标很高,迄今为止,你觉得你对自己设计的每一款产品的了解都足够多吗?

李:首先,我说的行业专家更多是一种泛指,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做设计之前,要用大量时间去做设计研究。其次,我们团队2024年做了40多款产品设计,的确做不到行业专家这样一个要求,所以对于新的一年,我们希望可以做一些深度设计、精品工程,聚焦在一些值得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项目或产品上,少即是多。如果产品设计不深入,效果也不过是浮于表面,虽然包装得很好看,但功能很差,其实没什么发展潜力。

特斯拉公司设计生产的“赛博皮卡” (本文发表于《轻兵器》2025年第4期,文有删改) 重要通知! 帆布包已经上架,全新图案全新的尺寸等你选购! 编辑:丁涌强 校对: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