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共享了什么?国民素质的现状还是大思维的格局?

柳公子说 2017-02-28 20:59:17

应该说,从去年开始,共享单车这个词,俨然成了热点,经常刷屏。当然,一起出现频率最高的还有,“国民素质”这个词。各种乱象,各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有时真的,不得不配合群众的脑洞大开。

不过这也给运营者一些提醒了,再美好的愿景下,也有不按常规出牌的买单者。如何规避与协作,在我看来,乱象的原因无非几点:

1、运营模式的冲突

2、贪小便宜的心理

3、无秩序无固定场所而造成的困扰

因而升级方案,像固定桩,黑名单全行业联网,与自行车实体店形成售后互补,等等。无序到有序,无为到有为,这也是实践验证想法的第一步。

当然,这里并不想过多讨论这些乱象,只是好奇,这共享单车,共享了什么?如果黑名单共享,也算的话。

最后三公里的战役,应该说,共享单车的初衷是好的,不论是解决及时需求,还是从健身环保角度出发,从更远的角度来说,押金的模式,更是一种玩转小型金融的升级,更明目张胆。

但,共享了什么了吗?单车是用来租用的,不论是app上,还是微信公众号上,应该说,最多能看到的数据,都是自己的信息,包括行程之类,离“共享”的意义还有点不擦边。

而另一边,微信运动,运动类app像咕咚,running,等,也是早就如火如荼的存在。可以看到好友的数据,可以跟好友pk数据等互动行为,我想,这也是他们火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互动的行为,也正是满足人类交流攀比的心理。

因而,我想,共享单车的下一步,如果真正跟“共享”沾边了,潜力应该会更大。在大数据的运作下,在硬件设施的配合下,结合微信运动的模式,打通所有用户的数据,交友路线,周冠军路线等等,相信都能引起很大的流量导入。

全民参与,这,应该才是“共享单车”未来要走的路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