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的加时赛,和中国车企的循环赛

陈思远聊车 2025-03-21 14:39:50

蔚来和小鹏这些新造车势力最近都在说自己还在复读,好像高考没考好要再来一年似的,挺有意思。李斌说别人家孩子都上大学了,他们还在复读,何小鹏也说自己从ICU病床挪到ICU门口,听着都挺惨的。不过仔细想想,这些车企好像也没那么惨吧,至少还活着呢,而且还能卖出不少车。

蔚来和小鹏这些新势力车企最近都在说自己还在复读,听起来怪可怜的,但仔细想想也没那么惨。他们现在卖的车也不少,至少还活得好好的,不像有些品牌都快倒闭了。李斌说别人家孩子都上大学了,他们还在复读,这话听着有点自嘲的意思,但也说明他们还在努力,没放弃。复读虽然辛苦,但也有机会考得更好,说不定明年就能考上更好的学校呢。不过这个比喻也挺有意思的,把造车比作高考,确实都不容易。

汽车行业现在变化挺快的,不像以前那样稳定。以前可能就那么几家大厂,现在新品牌层出不穷,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人说现在更像是联赛而不是淘汰赛,意思是不会一下子就把谁淘汰出局,而是大家长期竞争。这种说法挺有道理的,毕竟造车是个长期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分晓的。而且现在市场这么大,也不太可能就剩下一两家独大。

现在市场上的情况确实挺复杂的。10-20万这个价位区间竞争特别激烈,各家都在打价格战。以前可能有些细分市场还不太饱和,现在基本上都被填满了,想找到一个没人做的领域越来越难了。而且现在一旦有什么新技术或者新功能,其他品牌很快就会跟进,根本就占不到太大优势。这种情况下,怎么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就变得特别重要了。

说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供应链管理就变得特别重要了。李斌和何小鹏都说过,供应链一定要亲自管,而且要懂。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汽车零部件那么多,供应商那么复杂,如果不懂行的话很容易被坑。何小鹏就说过他们公司曾经因为钢材采购的问题,导致成本虚高,花了9个月才解决。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一家刚起步的车企身上,可能就直接倒闭了。所以老板亲自管供应链,确实很有必要。

不过光管理还不够,还得懂。汽车行业技术发展这么快,如果不懂技术,很容易被供应商忽悠。比如说电池技术,现在发展得那么快,如果不懂行,怎么知道该选哪种技术路线怎么知道供应商给的价格合不合理所以车企老板不仅要会管理,还得懂技术,这对他们的要求确实挺高的。不过话说回来,既然选择了做这一行,那就得接受这个挑战。

蔚来最近在搞组织变革,核心就是这个CBU机制。说白了就是把公司拆分成一个个小单元,每个单元都要独立核算。这种做法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可以让每个部门都更关注效益。以前可能就是要预算,现在变成拼经营了。这种变化对员工来说压力可能会更大一些,毕竟以前可能只要完成任务就行,现在还得考虑盈利。不过从公司整体来看,这样做确实更有利于提高效率。

这种变革肯定不容易,毕竟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传言说蔚来最近在精简人员,如果是真的,那肯定会有不少人不满意。不过从长远来看,如果这种变革能让公司变得更有竞争力,对留下来的人来说未尝不是好事。当然,前提是公司要真的能做好这个变革,不能只是换汤不换药。如果只是换个名字,实际上还是老样子,那就白折腾了。

有人说蔚来和小红书有点像,都有种文科生的气质。这话听着挺有意思的,不过仔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小红书现在还在学怎么做直播、视频、搜索,这些在其他平台看来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了。但小红书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特色,用双列图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蔚来也是,明明大家都觉得换电没什么前途,他们偏偏要坚持做。这种执着确实有点像文科生,不那么讲究效率,但是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不过这种执着也有好处。比如说蔚来的换电,虽然很多人不看好,但它确实给蔚来带来了独特的优势。至少在市场上,蔚来是唯一一个大规模推广换电的品牌。这种差异化在竞争中还是很有价值的。而且换电站作为资产,也是可以估值的。所以有时候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看起来不那么理性,也未必是坏事。关键是要找到平衡,既不能固执己见,也不能随波逐流。

说到底,造车这个事情真的是个长期的事业。中国的汽车工业虽然这些年发展很快,但跟国外那些百年老店比起来,还是太年轻了。现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只是个开始,远远不是终点。所以不管是蔚来、小鹏,还是其他车企,都需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不能指望一两年就能成功,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

这个行业的竞争确实很激烈,但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淘汰赛。更像是一个长期的联赛,大家都在不断进步,不断调整。可能今年落后了,明年就追上来了。反过来,今年领先的,如果不努力,明年就可能被超过。所以每个企业都要有耐心,要有长期发展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销量和利润,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

最近这些车企的变化,其实也反映了整个行业的变化。以前可能大家都在激进扩张,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市场都占领。现在慢慢开始回归基本面了,更关注成本控制、效率提升这些实在的东西。这种变化其实挺正常的,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激进扩张可以快速占领市场,但如果基本面不扎实,迟早会出问题。

现在这些车企开始关注供应链管理、组织效率这些事情,其实是好事。说明他们开始重视长期发展了,不再只是盯着短期增长。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会有阵痛,可能会有裁员、业务调整之类的。但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是必要的。只有把基本面做扎实了,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不过这个过程肯定不容易,需要管理层有魄力,也需要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有人把汽车行业的竞争比作足球联赛,这个比喻挺有意思的。杯赛和联赛确实是不一样的,杯赛要求每场都得赢,一输就出局。但联赛不一样,输几场没关系,关键是要保持长期的稳定性。现在的汽车市场就更像是联赛,不是看谁能一下子就赢得多大,而是看谁能长期保持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有更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得失。

而且联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会控制节奏。不能每场都拼尽全力,那样很容易力竭。要懂得在关键时刻发力,平时保持稳定。对车企来说也是一样,不能为了短期业绩就不顾一切地降价促销,那样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推出新产品,在合适的时候调整策略。这种长期博弈的能力,可能比短期的爆发力更重要。

0 阅读:0

陈思远聊车

简介:陈思远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