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发现:能活到85的糖尿病患者,基本上,会有这4个生活习惯

垌菲随心养护 2024-11-03 09:04:43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清晨的阳光透过医院走廊的玻璃窗洒进来,照在张医生的白大褂上。她站在重症监护室外,望着病床上昏迷不醒的病人——一位刚刚确诊糖尿病的青年企业家刘明。

"张医生,我爸他会醒过来吗?"刘明的女儿红着眼睛问道。张医生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回忆起两个月前遇见的那位特殊的病人。

那是位85岁高龄的糖尿病患者王阿姨,在她的门诊遇见时,王阿姨正精神矍铄地和老伴下棋。让张医生惊讶的是,王阿姨确诊糖尿病已经30多年,血糖控制依旧相当稳定。

"刘小姐,你知道吗?在我行医生涯中遇到过许多糖尿病患者,有人与病魔抗争数十年依旧活得精彩,也有人确诊不久就出现严重并发症。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选择。"

故事回到两个月前,王阿姨坐在诊室里,向张医生分享着她的生活经验。

"我年轻时是舞蹈团的演员,退团后开了家舞蹈培训班。确诊糖尿病时才50岁出头,当时也吓坏了。"王阿姨说着,眼神中闪过往事的痕迹。

张医生翻开王阿姨的病历本,三十多年来的各项指标都维持在理想范围内。"您能和我详细说说这些年是怎么调养的吗?"

"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我现在还坚持每天晨练,太极拳、广场舞都来一遍。下雨天就在家做做瑜伽,活动活动筋骨。"王阿姨说着,还做了个舞蹈动作。

张医生记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教授的研究表明,规律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适度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达50%以上。

"饮食上也很讲究。"王阿姨继续说道,"每餐都会搭配足量蔬菜,主食以糙米、燕麦为主。荤菜偏爱鱼类,红肉吃得少。"

这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的饮食原则不谋而合: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控制动物性脂肪摄入。

"压力调节也很重要。"王阿姨说,"我喜欢和老伴下棋,跟老姐妹们聊天,心情好了,血糖自然稳定。"

张医生想起中国医科院代谢病研究所李研究员发表的论文:长期心理压力会导致血糖升高,增加并发症风险。

"睡眠千万马虎不得。"王阿姨强调,"我雷打不动晚上10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这么多年从未改变。"

近期《糖尿病学杂志》刊登的研究证实:规律作息能改善血糖代谢,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张医生站在ICU外,将这些记忆串联起来。她转向刘明的女儿:"您父亲还年轻,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活出健康精彩的人生。"

医院走廊里,一位护士推着轮椅经过,坐在轮椅上的正是王阿姨。她来做定期检查,看到张医生,笑着挥手打招呼。

"张医生,要对你的病人有信心。"王阿姨说,"生命会给予每个人第二次机会。"

一周后,刘明终于转醒。在漫长的康复期中,张医生将王阿姨的故事讲给他听。刘明深受触动,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

半年后的随访中,刘明的各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他放慢了工作节奏,每天清晨在公园里打太极,午餐不再草草了事,晚上按时休息。

张医生在诊室里看着眼前形形色色的病人:有开货车的李师傅、经营小餐馆的赵老板、教钢琴的孙老师......他们都在学习调整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和平共处。

复旦大学的这项研究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数据显示: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帮助糖尿病患者延长寿命15-20年,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张医生常常想起王阿姨说过的话:生命会给予每个人第二次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珍惜这份馈赠,用科学的态度善待自己的身体。

医学文献参考: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版

《糖尿病学杂志》2023年第15期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第3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研究报告(2024)

中国医科院代谢病研究所临床研究数据(2023)

1 阅读:45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