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李立三拜访毛主席,走后主席面露不悦:让后勤部给他换套衣服

崔崔不是催 2025-01-14 09:46:50
前言

1946年,李立三自苏联返回中国,而后抵达延安。到延安之后,李立三表达了想要与毛主席会面的愿望。他们二人本就是旧相识,毛主席得知李立三的想法后,当下便应允了。

毛主席原本也十分期待此次会面。虽说彼此间有政见不合之处,但毕竟是旧相识。可谁能想到,见到李立三之后,毛主席的面色就变得阴沉起来。待李立三离开后,毛主席说道:“让后勤给他换套衣服!”这到底是为何?

一、换套衣服

李立三抵达延安不久后,便寻到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师哲,表达了想要拜会毛主席的想法。毛主席与李立三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已结识,而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二人还有共事的过往。

于是师哲把李立三的想法告诉了毛主席,主席听闻后欣然应允,马上就说自己明天上午有空闲,能让李立三明日上午前来相见。随后,毛主席还特意嘱咐身旁的勤务员,明日若有客人到访,莫要忘了给客人奉茶。

由此亦能看出,毛主席对李立三的到来是颇为期待的,可为何后来又让毛主席心生不悦?次日清晨,李立三早早来到王家坪面见毛主席,然而见到他之后,毛主席昨日的那种情绪便全然不见,转而变得冷淡起来。

毛主席问起他在东北的状况,李立三兴味盎然地向毛主席讲述了东北的情形。然而,毛主席回应甚少,简直可以说是寡言少语。在一旁作陪的师哲也十分迷惑,他原以为是由于当年之事,毛主席难以释怀。直至李立三离开后,师哲才知晓个中缘由。

李立三在毛主席那儿并未久留,不多时,这场谈话便匆匆画上了句号。李立三离开之后,毛主席吩咐师哲告知后勤部,给李立三发一套干部服。直至此刻,师哲方才恍然大悟,为何毛主席见到李立三时态度有些冷淡,并非是因为往昔之事,而是李立三身上的着装使然。

那一回,李立三前来见毛主席时,身着一身美国军衣,瞧着还挺笔挺的。这军衣乃是美国的救助物资,毛主席见了,心中颇感不适。

师哲在这方面亦有深刻感触,常言道“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着装往往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毛主席一贯是个细致之人。

与人交往时,毛主席往往会细致地观察对方的衣着、表情和举止等。毛主席看人,不单单着眼于其能力与自身表现,这些外在的展示也是考量因素。李立三回国后初次见毛主席时,身着美式军衣,这可没给毛主席留下什么好印象。

仅仅这一回,后来毛主席到了北京,李立三又前来见毛主席一次。这一回,李立三同样着装十分气派,身上披着一件新缴获的国民党子大衣。如同上次那般,毛主席瞧见他这身衣服后,眉头就蹙了起来。

在着装这件事上,李立三并非是唯一让毛主席皱眉头的人。据在毛主席身边多年的师哲所述,饶漱石当年也曾有过类似的情形。

二、“坦克”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彼时清末乱世,可他并未受到太多波及。说来,他出身于书香之家,其父身为高级知识分子,还在当地执教,做教书先生。

彼时,封建迷信在人们心中仍颇有市场。李立三出生之际,李家后院的凤尾草绽放出一朵硕大的白花。大家都晓得,在人们的说法里,凤尾草就如同铁树一般,开花是极为罕见的事。于是,当地百姓都把李立三的诞生与这朵花联系起来了。

众人皆言李立三日后必前程似锦,李父闻此心中亦是激动万分,遂为其取乳名“凤生”。待李立三长至入学年龄,李父便送他入学堂念书。彼时清朝尚未覆亡,于许多人而言,读书报国仍是不二之选。

国家的局势瞬息万变,这诸多变化对李立三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李立三,一位胸怀壮志的青年,将国家的兴亡视作自己肩上的重任。然而,身处乱世,恰似在茫茫迷雾中探寻路径,想要找寻一条正确的道路谈何容易?自那之后,他便踏上了探索拯救中国之路的征程。

清朝覆灭未久,他便投身程潜帐下从军。而后参与护国运动,可惜最终结局非李立三所愿,他的学业也因此中断。两年过后,勤工俭学之热潮如风暴般席卷中原大地,众多学子奔赴法国,李立三亦在其中。

当然,这一番经历对李立三产生了颇为重大的影响。他在此处勤工俭学,日间打工赚取学费,于求知之际,还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宛如熠熠生辉的北斗星,引领李立三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彼时的李立三也寻得了拯救中国的正确方向。

在法国时,李立三便投身于工人运动,为当地的中国工人谋求应得的权益。每次工人运动,他总是一马当先,其英勇无畏之举众人皆有目共睹。彼时在法留学的中国学子还赠予李立三一个外号——“坦克”。

由此亦能瞧出李立三于革命征程中的性情,其性刚直,宁断不弯,但凡他认定之事,鲜有人可使之回转。而且在法国时,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那便是他的演讲极富感染力,宛如一阵强劲的春风,吹进当时工人和学生的心田,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坚定了他们踏上革命道路的信念。

三、三个半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李立三这个名字乃是毛主席所改。二人的相识,得从1915年毛主席还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发布征友启事说起,那时的毛主席渴望在长沙结识同样意志刚强的热血青年。

正是凭借这一启事,毛主席结识了“三个半朋友”,这其中那半个朋友正是李立三。毛主席借由这一启事还结识了罗章龙,二人相见,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关系亲近之后,罗章龙便打算给毛主席介绍自己的一位好友。

这位好友恰是李立三。可叹的是,毛主席同李立三的交流,远不及与罗章龙那般融洽,甚至可以说,二者的交谈颇为不投机。不多时,李立三便寻个借口离去了。后来,毛主席在回忆与李立三的会面时,也曾给出解释。

毛主席说完话后,李立三未提任何建议便离去了,于是两人间的友谊未能得以发展。不过这也情有可原,毕竟那时李立三才十六岁,尚显稚嫩。李立三由于在法国参与革命活动,很快就被遣送回国了。

回国之后,李立三旋即投身于我党的队伍。紧接着,他被调配至毛主席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当中。恰在此时,毛主席称他的名字不但难认而且难写,随即便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李立三。李立三的前半生可谓相当辉煌,年仅28岁就当上了中央常委。

然而,当李立三登上权力的顶峰之后,也难免犯下错误,作出了不当的决策。他推行了一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政策,即后世所谓的“立三路线”,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错误路线,给我们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造成了众多伤亡。

李立三秉持攻打中心城市的主张,所幸他很快便觉察到自身的错误,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三中全会上进行了检讨与反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在七大时毛主席率先为他争取支持,助其成为中央委员。

结语

毛主席的支持,才使李立三得以当选为中央委员。直至今日,毛主席那宽广的胸襟仍令人不禁心生敬仰。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