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表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100个单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198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表彰名单刊登于2024年12月23日《中国文化报》4版)。这一消息在广大非遗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本报选取4家获得荣誉称号的先进集体,分享他们的非遗故事。
山西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
“守”的是技艺 “新”的是内容
本报记者 朱 萌
木偶剧演出 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供图
“台上笑是台下笑,台上台下是笑惹笑……”跟随着梆子声,手举木偶人的演员们用地道的孝义方言赋予木偶生命,开启了对宋元戏本《张协状元》的演绎。
在山西省孝义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孝义皮影戏和孝义木偶戏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碗碗腔并称为“孝义三绝”。
孝义皮影戏源于宋金,兴于明清。历史上,当地村村都有乐楼、社社都闹秧歌,鼎盛时期有上百个皮影戏班。孝义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戏,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极具北方特色。
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皮影木偶艺术专业官方表演团体,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组建于1954年,2013年7月改制为国有独资性质的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演出有限公司。在小剧场里,“白天木偶作怪,晚上皮影成精”的描述毫不夸张。
国家级非遗孝义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团长刘亚星和团员们是在方寸舞台间“执掌乾坤”的追梦人。多年来,他们通过守正创新、打造精品,传承非遗,惠及观众,走向市场。
在台上,木偶人的一动一静、一颦一笑都栩栩如生。演员们用木偶人表演帽翅功、长绸舞、翎子功、变脸、喷火等高超绝技,指尖对内部机关的每次牵动、旋转,和演员自身的肢体表演配合都要十分精准。
淋漓尽致的表演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与探索。大型木偶情景剧《偶艺乐园》,是对孝义木偶戏各种特技、绝活的一次集中展示。剧团演员刘亚丽说,其中一个看似简单的挥舞彩带的动作,实际上需要演员依靠手腕功,直接托着手杆转动整个木偶,带动彩带飞舞。
学艺之路艰辛漫长,剧团也曾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技艺,孝义市人民政府与吕梁艺校签订皮影木偶碗碗腔后继人才战略计划,于2022年招收第一批学员56人,后续招收皮影木偶表演及制作方向学员30人。同时,剧团演员也积极走进校园,以演出、授课、手工制作实践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300余次。
“大型情景剧对演员数量有要求,在排练《偶艺乐园》的过程中,我们启用多名在校学生,为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刘亚星说。
守正创新,是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的原则。在恢复《美猴王》《三打白骨精》《八戒戏村姑》《长绸舞》等传统剧目的同时,也创作了诸如大型木偶情景剧《偶艺乐园》、大型红色题材木偶剧《战马红旗》等新创剧目,“守”的是传统技艺,“新”的是表现方式和内容。
刘亚星介绍,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从“被看见”开始。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剧团积极将演出与高科技相结合,不断探索新剧目编创、表演形式、人才培养、木偶制作等,让传统文化更符合时代审美。
将木偶戏、皮影戏从幕后搬到台前是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的创新举措之一。考虑到观众对幕后工作的好奇,剧团采取人偶同台入戏的表演形式,让演员们全身心投入,实现人偶合一。同时,相比旧时“扯一块白布,亮一盏青灯”的简单布景,剧团在多个新剧目中融汇木偶、碗碗腔、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声光电特效,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孝义木偶戏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设有皮影雕刻室、演艺部、木偶道具服装制作部及多功能展示馆等专业部门和功能区。剧团每年完成送戏下乡、非遗进校园、各类调演200余场,并受邀到多个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在“走出去”和“兴文化”上深耕不辍。
前不久,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份荣誉让孝义非遗的知名度更加响亮。对剧团来说,亦是对多年坚守与付出的见证,让全团上下为之振奋。
眼下,随着春节的临近,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愈发忙碌。刘亚星说:“下一步,我们计划结合当地文旅景区的特色创作不同的剧目,力求以更精湛的表演技艺、更出彩的舞台效果向观众展示‘孝义三绝’的独特魅力,讲好孝义故事、山西故事。”
广东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动做好“非遗+”大文章
本报记者 谭志红
“笑傲岭南”广东省武术类非遗项目展演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2024年12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中国代表团向前来祝贺春节申遗成功的代表赠送了印有“金榜题名”年画的礼物。这幅年画的创作者便是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这不仅是刘钟萍和佛山木版年画在国际上的一次重要亮相,也是佛山非遗面向全球的一次传播。
近年来,在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开始尝试跨界融合,创作更适应当代人需求的非遗文创作品。佛山彩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宏宇融合彩灯和醒狮两项国家级非遗创作了醒狮彩灯,还推出了龙舟彩灯、太空兔灯笼制作等非遗体验项目,深受年轻人喜爱。“传统手艺要跟上时代,吸引年轻人主动了解,还要积极接纳新的创意和技法,为非遗带来新的生命力。”黄宏宇说。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动做好“非遗+”文章,推动传统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比如,将非遗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剪纸、陶塑等传统项目元素亮相地铁站、公园等公共空间;将佛山舞狮及狮头扎作技艺、佛山武术植入人气手游《王者荣耀》等。当地还推动非遗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香云纱染整技艺、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海天酱油酿造技艺等得到优化提升;与现代产品相结合,带动石湾陶艺家为石湾玉冰烧、佛山灯饰设计制作造型,佛山剪纸非遗传承人为企业设计产品包装与主题礼品,激发市场潜力;引导传承人对接年轻人审美需求,如改良佛山铜凿剪纸工艺装饰文房用具,将金箔锻造技艺与佛山木雕、彩灯、剪纸相结合,开发工艺精品,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2024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佛山8项非遗亮相在韩国京畿道举办的非遗盛典活动,成为佛山非遗“出海”、向世界讲述中国非遗故事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醒狮、武术等非遗项目编排故事性强、有人气、接地气的节目,赴澳大利亚、沙特等国开展文化交流,提升了佛山文化的海外影响力。2020年至2022年,连续3年承办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物以载道——中国非遗数字展”,用“科技+非遗”的方式展示中外优秀特色非遗及文创产品。已连续举办5届“遇见·非遗——佛山非遗文化体验交流活动”,共有来自23个国家的驻穗领馆人员到佛山感受传统文化、体验非遗技艺,塑造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佛山城市形象。
佛山还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广东省率先出台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重点资助木版年画、木雕、龙舟说唱等濒危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至2024年共安排扶持资金逾2000万元。佛山秋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信说,之前的工作室很简陋,教学效果不理想,得益于佛山市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展示提升工程,他的工作室如今大变样,每逢寒暑假,都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体验。
禅城区成立非遗剧团、研发非遗课题、开发校本课程,把陶艺、剪纸、粤剧等传统非遗的传承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环节中;三水区在小学成立少儿粤曲培训基地、少儿戏曲培训基地等,开展辅导培训;高明区举办非遗技艺进校园系列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进中小学校……此外,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开展“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秋色赛会、“乐享中国节”、非遗DIY等非遗进校园和青少年非遗体验活动,近年来受益青少年超10万人次。
佛山非遗出圈、出新、出彩的背后,是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扎实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佛山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社会公众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与积极性不断增强。近日,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目前,佛山有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15个、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2人。佛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广东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谢中元表示,佛山各界对非遗价值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佛山的非遗保护方式不断迭代升级,推动佛山非遗以新产品、新服务逐渐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浙江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信息中心:向生活 向人民 向未来
王 果
“非凡同学”锡雕体验课 金华非遗中心供图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华的浦江板凳龙出现在申报文本与视频中。
从两年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金华非遗连续参与我国人类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在此过程中,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信息中心(简称“金华非遗中心”)作出了积极努力。日前,该中心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对其工作的又一次褒奖。
金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资源丰沛的非遗大市。近年来,金华始终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努力推进非遗事业绽放时代华彩。
目前,金华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个、省级非遗项目13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5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数量均居浙江省前列。
“徐老师,您什么时候回来?想提前跟您约个时间,我们继续上个月的口述史拍摄工作。”“冯导,您的拍摄团队最近有档期安排吗?”每年的5月至7月,金华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忙着跟高龄的省市级传承人联络,协调拍摄团队档期,确保非遗记录工程顺利进行。截至2024年12月,金华非遗中心已累计拍摄17部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短视频,对23位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记录,形成影像约3350分钟,记录文字约17.25万字。
除了做好基础性保护工作,金华非遗中心一直注重活动品牌打造升级,为非遗传承培育新的动力。
“婺风遗韵,入火为婺窑,入诗为八咏,入画为宾虹,入医为丹溪,入戏为婺剧,入茶为举岩……”2024年5月21日,2024国际茶日“婺风遗韵”系列活动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主题舞蹈《洞天福地 仙人举岩》将现场观众瞬间带入古婺金华。
近年来,金华非遗中心立足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提档升级原有品牌,陆续推出“京韵·婺风”非遗南北交流展、“婺风遗韵·春天里”金华非遗周、2024国际茶日“婺风遗韵”系列活动等,服务观众48万人次,辐射海外受众4000万人次。
提升老品牌、创设新品牌,非遗传承的路才能越走越宽。2023年9月起,每个周末或节假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都会响起稚嫩的口号声:“非凡同学,美在传承!”从非遗体验课、非遗公开课(演艺版)到非遗美作展、非凡市集、品牌IP文创产品、非遗研学游新线路,金华非遗中心创新推出的“非凡同学”品牌“花式整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2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体验课程达658课时,金华非遗馆也入选金华市首批儿童友好场馆、金华市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
在金华非遗中心的耕耘下,享受非遗魅力、参与非遗活动,成为金华人日常生活中的“小美满”“小幸福”。
新春文化庙会、非遗一台戏、“婺风遗韵·少年非遗说”大赛、明月书场、匠心工坊等活动层出不穷,“非遗+”产品形态不断涌现。近5年,金华非遗中心开展活动1167场,走进370余个社区、乡村、学校、景区、文化礼堂,服务群众近1869万人次。
金华非遗中心还加大非遗项目市场转化力度,组织非遗企业参加“非遗购物节”等促销活动。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线上、线下参与企业(店铺)近200家,累计销售额达5.93亿元;创立(创建)省市县三级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188家,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1万人,年销售额近300亿元。
立足丰厚资源,聚焦文旅融合发展,金华非遗中心一直与时俱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发展,讲好金华故事,书写时代篇章。“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金华非遗中心迎着新年春风,继续向生活、向人民、向未来。
宁夏隆德县文化馆(隆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县级文化馆打造成非遗传承创新示范地
马 霞
杨氏彩塑工作现场 隆德县文化馆供图
在六盘山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隆德县文化馆(隆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仅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园,更是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传承单位。日前,该馆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全馆工作人员倍感振奋,干劲更足了。
走进隆德县文化馆,精美的剪纸、栩栩如生的泥塑、巧夺天工的砖雕……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隆德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在这背后,则是隆德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实践,是他们对非遗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杨氏彩塑,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隆德县的一项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丰富的红胶土和纯黄土为彩塑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杨氏彩塑也以其明快强烈的色彩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艺人们以泥为材,通过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以及配料、酿泥、造像、敷彩等20多道工序,塑造出威武雄健的武士、体态婀娜的舞者、端庄清俊的书生等栩栩如生的形象。这些彩塑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学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手工艺受到冲击,杨氏彩塑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挑战。近年来,隆德县文化馆不仅为杨氏彩塑提供了展示平台,还积极组织各类活动,推动非遗的传播与普及。他们邀请杨氏彩塑的传承人走进校园、社区,通过现场展示和教学,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手工艺。同时,积极与旅游主管部门合作,将杨氏彩塑作为隆德的旅游名片进行推广,吸引众多游客参观体验。
在创新方面,隆德县文化馆鼓励杨氏彩塑传承人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题材和形式。他们支持传承人将现代元素融入彩塑作品,使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文化馆还积极开发杨氏彩塑文创产品,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潮流非遗文创产品。如今,杨氏彩塑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还远销国内外,成为隆德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与杨氏彩塑有着同样“命运”的还有魏氏砖雕。这项非遗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为了更好传承这一技艺,隆德县文化馆联手当地成立了非遗扶贫车间,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魏氏砖雕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多措并举、多方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了砖雕技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在隆德县文化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停留在技艺层面,更体现在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广泛传播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非遗保护,隆德县文化馆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广泛普及非遗知识,激发了人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非遗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校园正是培养这些年轻传承人的重要阵地。“我们希望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触非遗,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隆德县文化馆馆长陈伟荣说。
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平台搭建方面,隆德县文化馆充分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的资源优势,设立了多个传习工坊和研学培训教室,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技艺的平台,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学习和传承非遗的机会;举办非遗技能大赛、设立非遗奖学金,有效激发了年轻人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
“希望通过培养非遗保护传承队伍、广泛开展非遗相关活动,让非遗更好走进群众生活。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将隆德县文化馆打造成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示范地,为隆德县乃至宁夏的文化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陈伟荣说。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