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2亿美元欠款!刑事诉讼!李嘉诚的长和集团,在巴拿马运河的生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巴拿马审计署的突然发难,正值美国国防部长访问巴拿马,这桩港口经营权的交易,瞬间被卷入中美地缘政治的漩涡。
四月初的巴拿马城,潮湿的加勒比海风中,一场关于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较量正悄然展开。
93岁的李嘉诚和他的长和集团,意外地成为这场中美地缘政治博弈风暴的中心。
原本只是一桩港口经营权的交易,却因其牵涉到全球航运命脉——巴拿马运河,演变成了牵动世界目光的世纪之争,更将商业交易的暗流裹挟进地缘政治的漩涡。
——【·巴拿马政府的突然反戈·】——
2025年4月7日,这一天注定载入巴拿马运河的史册。
就在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专机抵达巴拿马的几个小时前,巴拿马审计署如同引爆一颗深水炸弹般,发布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审计报告,目标直指李嘉诚的长和集团。
报告声称,长和集团在巴拿马运河两端——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经营中,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和违规操作,累计欠款高达12亿美元,并计划对相关官员提起刑事诉讼。
这份报告犹如一记重拳,直接威胁到长和集团在这两个关键港口的经营权。
如果指控最终成立,长和集团不仅将失去经营权,还可能面临巨额罚款。
巴拿马审计署的这一举动,时机之微妙,令人难以不将其与美国高官的到访联系起来。
报告细致地列举了长和集团的“罪状”:2002年,长和集团与巴拿马政府修改了分成条款,将原本的毛利润分成改为净利润分成,导致巴拿马政府的年收入从2700万美元暴跌至130万美元,二十年间累计损失高达12亿美元。
审计报告质问,如此巨大的收入落差是如何产生的?其中是否存在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
此外,2021年,长和集团与巴拿马政府续签了25年的港口特许经营权合同,但审计报告指出,这次续签并未经过合法的审批程序,涉嫌违规操作。
报告还质疑长和集团通过关联公司转移利润,涉嫌偷逃税款和特许权费,金额高达3.5亿美元。
这些指控,如同利刃般直指长和集团的软肋。
更令人感到蹊跷的是,审计结果的公布时间,恰好与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到访“巧合”地衔接在一起。
很难不让人怀疑,巴拿马政府的这一举动,是否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压力或暗示?
巴拿马政府的这番操作,对外宣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追回被侵吞的国有资产。
然而,考虑到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战略野心,以及美国贝莱德财团对长和集团港口的收购计划,巴拿马政府的真正意图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他们更像是在中美两国之间玩弄着一种危险的平衡游戏,试图通过牺牲李嘉诚的利益,来换取美国的支持,同时避免彻底得罪中国。
这场突如其来的审计风暴,将李嘉诚和他的长和集团推向了风口浪尖,也预示着围绕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争夺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李嘉诚与长和集团的“运河生意”:从黄金时代到危机边缘·】——?
时间回到1997年,李嘉诚的长和集团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标中胜出
获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经营权,并于2021年将合同续签至2047年。
这两个港口,不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更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每年有21%的中国商船货物经此中转,对中国的全球贸易和战略布局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经营权,一直是长和集团商业帝国的重要支柱,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然而,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长和集团的“运河生意”逐渐蒙上了一层阴影。
曾经的“政商关系红利”,在如今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反而成了“致命伤”。
巴拿马政府的审计报告,以及美国咄咄逼人的姿态,将长和集团置于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巴拿马政府的审计报告和潜在的法律诉讼,给长和集团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其市值在短短十天内就蒸发了256亿港元。
更糟糕的是,这场风暴还引发了严重的声誉危机,长和集团旗下的屈臣氏、百佳超市等知名消费品牌也面临着被抵制的风险,这无疑是对李氏商业帝国根基的沉重打击。
曾经风光无限的长和集团,如今却站在了危机边缘,其命运如何,令人担忧。
——【·地缘政治的精心布局·】——
美国在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争夺中,展现出了其老练的地缘政治手腕,采取了军事威慑和外交施压的双线策略,步步紧逼,意图将巴拿马运河重新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军事上,美国与巴拿马于4月3日联合举行了代号为“巴拿马极限2025”的军演,演习地点就在巴拿马运河附近。
表面上,这是为了保卫运河安全,应对“潜在威胁”,但实际上,这场军演更像是美国在向中国和长和集团发出武力震慑信号。
美国不仅出动了F/A-18“大黄蜂”战斗机、“大力神”运输机、巡逻机和舰艇等先进军事装备,还派遣了数千名士兵参与演习,规模空前。
美国高官的频繁访问,也给巴拿马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
继2月份国务卿鲁比奥访问巴拿马之后,4月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到访,更是将美国的战略意图表露无遗。
半年内两次内阁级高官访问巴拿马,这在美巴交往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足以显示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重视程度。
外交上,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访问巴拿马期间,公开施压巴拿马政府,要求其退出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
特朗普政府也多次公开威胁要“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甚至扬言不排除使用军事或经济胁迫手段。
这些强硬的言辞,无疑给巴拿马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商业层面,美国贝莱德财团以228亿美元的高价收购长和集团的港口,这一价格远高于市场估值,充分暴露了美国志在必得的野心。
同时,美国媒体大肆渲染“中国控制运河”的威胁论,为后续可能的制裁行动制造舆论基础。
在司法层面,巴拿马总检察长出具意见书,认定长和集团的合同违宪,这为美国通过法律手段施压提供了有力武器。
美国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行动,将长和集团和中国置于了极其被动的地位,也使得巴拿马运河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守护国家利益的艰难博弈·】——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和巴拿马政府的突然转向,中方迅速做出反应,试图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博弈中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了对长和集团港口交易的反垄断审查,这被认为是中国政府在向美国和巴拿马发出信号,表明中国不会坐视不管。
与此同时,中国还派遣特使紧急访问巴拿马,与巴拿马政商界领袖进行密集会晤,强调“运河主权不容交易”的坚定立场,并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为了向长和集团施压,资本市场也做出了反应,导致长和系股票市值大幅蒸发。
然而,美国的行动迅速而果断,审计报告的发布,使得留给中方斡旋的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有限。
巴拿马政府的态度也更加暧昧,似乎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这使得中方的处境更加艰难。
如果美资最终控制了巴拿马港口,对中国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中国每年有超过1.2万艘货轮通过巴拿马运河,如果美国对这些货轮采取附加费、限流等隐形制裁措施,中国的物流成本预计将上升12%-15%。
更重要的是,这将严重破坏中国与拉美国家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供应链体系,对中国的全球贸易和战略布局造成深远的影响。
巴拿马运河的未来,不仅关系到全球贸易格局,更牵动着中美两国的地缘政治博弈。
李嘉诚的港口交易案,已经成为这场博弈中的一个关键棋子。
巴拿马政府的最终选择,以及中美两国未来的博弈走向,都将决定着巴拿马运河的命运,以及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的未来走向。
在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博弈中,各方都在谨慎地权衡利弊,寻找最佳的应对策略。
最终,谁将赢得这场博弈的胜利,巴拿马运河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等待着时间的检验。
参考信息
美防长在巴拿马就中巴关系说三道四,外交部:坚决反对恶意攻击中国、抹黑破坏中巴合作——2025-04-09 15:29·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