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在建筑业摸爬滚打十余年的小吴~
专业解答各种建筑问题!
根据最新通报的住建部监管动态及公开信息,近3个月全国建设工程领域因资质造假问题迎来“强监管风暴”:
3家建企特级资质、11家建企19项一级资质被撤销,2家建企升级业绩升级业绩造假被通报警告,其中不乏地方大型国有龙头建企和建筑央企子公司,处罚周期追溯至8年前的造假行为,处罚力度空前!
这场覆盖全国的建设工程"大体检"持续加码,资质造假企业正在批量退场,特级资质"免死金牌"时代终结!
资质监管,已从“准入审查、抽查”步入“全生命周期治理”时代!
撤销3家建企特级资质《建督撤字〔2025〕12号》:5个项目共涉及相应7项业绩不属实,山西省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及其相应设计(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建筑行业(人防工程)专业甲级)资质3项资质被撤销,三年不得再次申请;
《建督撤字〔2025〕10号》:2项工程已竣工验收不属实,深圳市建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及其相应工程设计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工程设计建筑行业(人防工程)专业甲级资质3项资质被撤销,三年不得再次申请;
《建督撤字〔2024〕59号》:决定撤销福建省华荣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及其相应设计(建筑行业甲级)2项资质。
撤销11家建企19项一级资质11家建企19项一级企业资质均因业绩不属实或不存在被撤销:
撤销了四川协同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撤销了中兴大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曾用名:河南隆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撤销了安徽忆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撤销了浙江飞云建设有限公司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撤销了中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决定撤销旭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桥梁工程专业承包一级、隧道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冶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共五项资质。
决定撤销中地寅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共五项资质。
决定撤销湖北江能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决定撤销武汉汉源既济电力有限公司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决定撤销四川德政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决定撤销义峰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决定撤销宜宾戎坤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市政公用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决定撤销中环城乡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市政(燃气工程、轨道交通工程除外)行业甲级资质。
对2家建企作出警告申请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填报的技术负责人刘明个人业绩及任职经历不属实,对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作出警告且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申请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所使用的14项代表工程业绩不属实,对山西华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作出警告且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其实早在2024年,随着住建部各系统之间数据全面共享,省级与国家系统对接,企业、个人项目信息被推送至全国平台。业绩造假、虚报材料等情况早就无处遁形了。
数据互联使工程领域进入透明化监管时代,通过“四库一平台”实时比对社保、纳税、项目入库数据,能够精准识别“业绩注水”、“证书挂靠”等行为。资质造假企业的问题之前没有引爆,只是因为当时监管这只手还没有缩紧。
而今年以来住建部的资质监管力度前所未有,价值上亿的特级资质就一连撤销了好几个,撤销其他各级资质的通报处罚也越来越频繁。
今年2月,住建部的“四库一平台”系统正式上线了“动态核查”功能。这标志着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资质核查已经趋于常态化,月月查、实时查,核查和处罚力度在步步加码!
此外,在住建部的要求下各省监管系统也在每月自动对比核查,这场风暴会一步步发酵起来,最终形成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全国性风暴,让全行业达不到标准的建企退出,最终完成对全国建筑企业的清理!
建造师的身价暴涨?
资质合规意味着要配齐人员,企业对建造师(尤其是注册轨迹干净的建造师)的需求会上升。那么建造师的身价会随之暴涨吗?会涨!
但不至于暴涨。原因主要有三:
一、核心制约因素
建筑行业产能收缩直接抑制证书需求总量。基建与房建项目在收缩。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新开工面积同比减少18%,部分城市商品房库存消化周期超过30个月。
基建领域受地方债务约束,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放缓,导致重大工程项目开工率下降,企业投标需求减少,建造师证书作为投标必备条件的应用场景收窄。
行业重心转向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存量市场,此类项目对建造师证书需求强度低于新建工程。例如,某建筑企业2024年承接的10个项目中,7个为改造类工程,仅需匹配少量持证人员即可满足资质要求。
二、用证需求增量有限
价格波动受政策周期影响。短期政策会有窗口期,而长期政策使市场需求波动趋稳:2023年资质集中延期导致价格暴涨,但2024年过渡期结束后需求回归平稳;
长期监管趋严使资质造假企业批量退场。浙江255家建企因业绩造假被倒查,到手的资质证书被废。各地资质造假企业被清退消息也有很多。合规企业转向“精而专”用人策略,抑制价格无序上涨。
另外企业资质审批趋严,实际能完成资质升级的企业数量有限。因此,需求增量并未完全释放。
行业结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转型。住建部2025年重点推动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和城市更新,企业更需绿色建筑工程师、BIM技术人才等复合型人才,而非单纯增加传统建造师数量。例如,市政工程企业虽多,但市政资质审批通过率低(东部省份每年仅10余个),实际新增持证需求被政策限制。
存量证书供应充足。建筑专业建造师因持证人数庞大(占一建总人数的40%以上),即使资质要求本专业化(如市政企业需替换非本专业证书),市场仍可通过内部调配满足需求,不会造成整体短缺。
三、企业用证意愿转向理性
监管高压下“挂证”风险剧增。住建部通过“四库一平台”实时比对社保、纳税数据,精准打击证书挂靠行为。企业为避免资质被撤或招投标受限,更倾向于雇佣真实在岗人员,而非依赖挂靠证书。资质造假成本远超证书溢价。2025年处罚力度空前,企业若因虚假材料被查实,将面临3年禁申资质、限制投标资格等重罚(如中地寅岗建设被撤销5项一级资质)。企业权衡风险后,更愿意通过内部培养或合法招聘满足需求,而非支付高价购买证书。
资质动态核查常态化,倒逼企业优化人员结构。频繁、深入的对比核查下,企业需持续维护资质合规性。这种持续压力迫使企业长期规划人员配置,减少短期证书租赁行为。
资质维护成本飙升,中小企业面临生死大考
企业维护资质的意愿降低,大批企业主动注销资质。
2023年至今,全国已有超4.3万家工程企业注销,同比激增37%。其中,光2024年第四季度,住建部挂证大整顿期间,注销/吊销的企业达1.7万家,同比增幅高达215%。
以北京为例,近几个月来,申请注销的建筑企业数量不断攀升。仅今年,北京就已有1882家企业申请注销其全部或部分资质,虽然这一数据占据了北京建筑行业企业总数的不到2%,但从趋势来看,企业注销的速度显然在加快。每个月都有大批建筑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维护成本与收益失衡人员成本激增。住建部动态核查常态化后,企业需长期维持注册建造师社保唯一性。符合资质标准的技术负责人挂靠价格从17万/年飙升至30万/年以上,且需承担人员社保、个税等附加费用。部分企业为维持一级资质,年维护成本超500万元,远超中小企业的利润承受能力。
业绩真实性投入剧增。新规要求申报业绩必须为全国平台A级数据,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补录历史项目(如BIM模型重建、验收资料数字化),单项目补录成本约20-50万元。而2024年新开工项目减少18%,资质使用频率下降,进一步削弱企业投入意愿。
行业趋势与未来影响注销资质的企业中,大部分是生存困难的中小企业。
比如2023年注销企业中,61.3%为成立1-5年的新企业,51.2%注册资本低于100万元。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在行业增速放缓、项目回款周期拉长的背景下,资金链断裂风险显著上升。
大量中小企业退出后,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具备技术优势(如绿色建筑、BIM应用)的企业将主导市场。
随着资质监管常态化与行业技术升级,市场将进一步分化,合规化、专业化将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情形下,中小企业可通过合法的联合体投标、专业分包等方式参与工程,减少自主资质需求。2024年二级资质企业使用二建证书比例提升40%,降低一建证书采购成本。与此同时,也建议中小企业聚焦绿色建筑、智能改造等新兴领域,如参与住建部BIM应用率≥60%的试点项目,获取政策倾斜。
住建部的主动清理,清除僵尸企业,严控挂靠企业,减少资质到期企业,这是一场全行业的大洗牌,机遇也许正是在这种变动之中孕育而生的。
在眼前的困境下,企业若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依然能够在这片冰天雪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春意。
还有其他想了解的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给小吴发私信~
欢迎大家来咨询建筑资质或职称评审的细节问题或者更多建筑领域的知识。
我是小吴,专注建筑领域咨询的工程人,工程项目管理咨询百问百答。
(内容来源于东方/度川管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