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外号飞熊。也就是说姜子牙的本名其实应该叫姜尚才对。
我国古代最早的时候其实是母系社会,所以“姓”就代表了母亲的血缘,代表一个宗族,防止后代跟自家人结婚。
而“氏”则是代表一个姓下面的分支,代表的是父亲,以及一个宗族的分支。到了先秦时期呢,“氏”代表的就是封地、封国,这个时候的“氏”就变成了只有贵族才拥有的,因为一般百姓不会有封地的。
那姜子牙的这个“吕氏”是怎么来的呢?
姜子牙的先祖曾是四岳之官,后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封王,王国就在吕地。而姜子牙的这个“吕氏”,就是这么来的。后来等到姜子牙准备出世的时候,他的家境已经大不如前了,但即便如此姜子牙还是刻苦学习,什么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几乎是全面学习全面发展。
但即使是这样一位近乎于全能的姜子牙,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没能遇到属于自己的那位明主,直到他七十岁的时候,还只是个无业游民。每天要么闲在家里看书钓鱼,要么出去摆摊做点小买卖糊口。
后来,有一天姬昌打算外出狩猎,姬昌在出门之前曾给自己卜了一卦。据说,这卦象显示姬昌今天所得到的猎物并不是一般的飞禽走兽,而是能够辅佐姬昌成就王霸之业的人才能臣。姬昌看这卦象也十分惊奇,打算这一天就仔仔细细的游猎一番。
之后姬昌果然在渭河的北岸边上发现了一个钓鱼老头,这老头就是姜子牙。后来姬昌就跟姜子牙聊了聊天,聊着聊着姬昌就发觉这姜子牙其实是个奇才,卦象上说的能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人才估计就是他。
之后姬昌还惊喜的对姜子牙说道:“从前我国的老祖宗就说一定会有圣人来周,大周也会因此而兴旺,这说的应该就是您吧?我们太公期盼您期盼很久了。”
因此,姜子牙也被称为“太公望”,后来姬昌还与姜子牙坐一个车回去,并尊姜子牙为太师。
有传言,姜子牙曾在纣王的手下做过事,但不知道为何并没有得到纣王的重用,因此姜子牙就辞官回家了。后来姜子牙周游列国,也没有得到任何君主的重视,最终只能向西依附到姬昌手下。
还有传言说,姬昌有段时间被囚禁在羑里,姬昌的大臣们为了拯救自己的主公,于是就找姜子牙来想办法拯救姬昌。
而姜子牙听说姬昌这个人德行又好、又关爱老人,于是抓紧起身去四处寻找奇珍异宝、美女佳人献给纣王,最终姬昌得以释放。
姬昌在重获自由之后,就一直与姜子牙商议要如何才能推翻商朝政权的统治。姜子牙给姬昌的建议是,在国家内部多多行善积德;国家外部多多拉拢其他对纣王不满的诸侯国。并且提高生产,筹备金钱,练兵养马。姬昌在姜子牙的帮助之下,拉拢了一大半诸侯的支持。
但没过多久,姬昌就“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只好由的他的儿子姬发继位,继续伐商大业。姜子牙高举周国大旗,号令各国诸侯,抓紧集结部队,迟到者斩首。众诸侯集结之后,姬发命令大家静待时机。
两年之后,姬发认为时机合适,顺势发起了灭商大战。此战大胜,纣王在朝歌自尽,周朝顺利建立。
因为在秦朝之前的朝代都是实行分封制的。周朝成功建立之后,姬发也要开始给自己身边的功臣们论功行赏,分发封地。只要是姓姬的,或者功劳大的,姬发决定统统分封诸侯,建立自己的王国。而姜子牙此时,就被封到了齐地的营丘建都立国,为齐国。姜子牙就这么成为了齐太祖,被姬发安排镇守边疆。
按照当时的法规来说,有了自己封地的诸侯们就不允许在待在京城了,都得到自己的封地去。即使像姜子牙这种需要在京都继续任职的,前期也得去自己的封地内安顿整治一番。
姜子牙也带领着自己的人马赶往营丘,创建首都。或许是因为此行是到封地建都,而不是行军打仗的关系,所以姜子牙一行人走的十分缓慢,当天傍晚打算停在离营丘不远的地方露宿一夜,好好休息一晚明日在赶早进城。
但此时军营中却有人感慨了一番,大致意思是,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可以睡安稳觉的机会了,看看大家都睡得如此安心,丝毫没有个赴国建都的样子。这句话在传到姜子牙耳朵里之后,却让姜子牙警惕了起来,而后命令大家抓紧时间快速赶往营丘。
因为营丘边上挨着的是一个叫莱国的国家,算是商朝的附属国。而当姜子牙带着士兵们赶到营丘的时候,果然看到莱国的军队正在准备过河赶往营丘。
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姜子牙一声令下,将士们都纷纷举起自己的武器与莱军交战,最终战胜莱军,将敌方打了个落花流水,之后大家开始着手为建立都城做准备。
姜子牙在治国政策方面采用以法治国、唯贤是用的原则。对于妖言惑众、阳奉阴违者该斩就斩,做好榜样带领大家遵守法律。在官员的任用方面姜子牙也尽量任用本地土著的人才,只有当地人才最了解此地,所以让本地人治理本地,大家会配合的更积极。
姜子牙在文化习俗上,也非常的尊重当地习俗,秉承着“能不折腾就不折腾的原则”。姜子牙认为自己刚刚来到此地,如果此时以强硬手段实施周礼,很容易与当地百姓们产生矛盾,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骚乱。
所以姜子牙在尊重当地习俗的前提之下,逐步加入周朝的礼法,给百姓们一个温柔的过度阶段。
之后姜子牙又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在开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开采齐国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鱼盐资源。施行发展工商业、修建齐国交通、推行列国货币外贸等政策,实现农、工、商三业全面发展。
姜子牙虽然是齐国的国主,但他还兼职周朝的“太师”,辅佐了多位姬姓皇室。姬发死后,姜子牙父子负责辅助周公旦守卫京城,辅佐周成王姬诵治国。待姬诵去世之后,姜子牙父子又接着辅佐太子姬钊登基,为周康王。
后来周康王登基六年之后,姜子牙在首都镐京去世,享年一百三十九岁。一个七十多岁才出世的老头,竟然连续耗死了姬家三代,直到第四代皇帝继位之后才去世。不得不说,活的长有时也算是一种本事呢。
姜子牙虽然后来有了封国,但是因为姓氏问题,在当时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份证一样,基本上是不会更改的。所以即使后来姜子牙有了自己的封国,但他的“氏”仍然是吕氏。
而同时他的封地建都在营丘,则他的子孙后代们,就可以以“丘”字做为自己的氏,因此也就出现了“姜姓丘氏”。
齐国开国之后,姜子牙与大儿子齐丁公基本上都不在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官职。姜子牙负责辅佐皇室,大儿子齐丁公则负责统领军队守卫京城。
而他们的王都营丘,则一直都是姜子牙的三儿子丘穆公在镇守。丘氏的开姓始祖,也正是这位丘穆公。
后来的“邱氏”也是由“丘氏”演变来的。因为在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开始了独尊儒术的时代,孔子在当时就是圣人,圣人的名字当然是独一无二的,而孔子的名就是丘。因此,丘氏就改“丘”为“邱”,方便后世区分,认祖归宗。
之后的丘吾子、丘明等人,就都是姜子牙的丘氏后代。加上“丘”氏,姜子牙的后代就共有三个姓氏了,分别是姜、吕、丘。
而姜子牙的大儿子齐丁公,名伋,他是“丁氏”和“崔氏”的祖始。
姜子牙死后,吕伋在周康王时期担任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的“丁”也可以作为吕伋后人的氏。而吕伋死后原本应该由他的长子继承国君之位,但后来长子让位给了弟弟叔乙,自己则生活在了崔地,所以后来又发展出了“崔”氏。
而在姜子牙的后代当中比较有名的,共有四位。
第一位就是齐桓公吕小白。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是齐国的第十六位国君,是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孙,同时也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
齐国齐襄公在位时,内部政治比较混乱。当时吕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得以生存。几年之后,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害,公孙无知打算自己称王。
结果又没过两天,公孙无知也被人杀了,这下子齐国一时间没了领头的,下面的人就开始商讨要重新选一位君主。听到消息的吕小白与哥哥公子纠分别从莒国与鲁国赶回齐国,公子纠半路派管仲带人到莒国回齐国的路上埋伏吕小白,导致吕小白中了一箭。
中箭之后的吕小白顺势倒地,让管仲以为吕小白已死,然后回报公子纠。公子纠得到消息之后本以为大局已定,于是开始慢慢悠悠的赶回齐国。等到公子纠到达之后,吕小白已经当上了君主,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上位之后,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不仅强大了齐国的国力,还联合其他诸侯王一起阔大地盘,顺带还收拢了周边的一些小弟,成为了一代霸主。
但齐桓公的晚年生活却不尽人意,因为宠信奸臣,最后的下场也是比价凄惨。
第二位就是春秋末期的文学家左丘明。左丘明是姜子牙的第二十一世孙,和孔子一样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左丘明家几乎历代都在鲁国担任史官,代表作有《左氏春秋》、《国语》等,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界的开山鼻祖。
左丘明在创作《国语》时,已经是双目失明的状态。即便如此,他还是克服苦难、坚持信念,将他的所见所闻,以及各国诸侯的要闻和君臣之间的对话都记述下来,最终汇聚成了《国语》,流传千古。
第三位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吕不韦据说应该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曾担任秦国丞相。在赵国救助并保护过身为人质的秦庄襄王异人,又将赵姬献给了异人,后来俩人生下了嬴政。之后吕不韦又帮助异人返回秦国,最后成功坐上秦国王位的宝座。
吕不韦所编写的《吕氏春秋》也成为了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这其中包含的学科包括史学、政治、天文、地理等不下九种科目,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学术类著作。
但因为吕不韦曾与赵姬有染,后又介绍嫪毐给赵姬的关系,吕不韦的人生结局最终以自杀收场,没能得到善终。
第四位就是汉朝开国皇后吕雉的家族。据说吕雉的家族,很有可能和吕不韦他们家是亲戚。原本吕家应该是居住在山东地区,也就是原本的齐国地区。
但后来吕公似乎是为了躲避仇人才搬家到了沛县,而后一眼就相中了“相貌不凡”的刘邦,将自己的大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成为了一代国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