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官炉铸币始于1888年,币面无纪值无纪重,当时贵州没有造币厂,只有官方银炉设备。光绪十四年至十六年间,贵州巡抚潘蔚在任内,指定贵州官炉铸有少量“黔宝”银饼流用于苗疆一带。其铸造方式与新式机器所铸银元迥然不同,外观古朴,成色良好,风格独特。由于贵州黔宝存世罕少,前辈收藏家均对此十分珍视,认为是中国钱币收藏不可或缺的珍品。近代钱币鉴赏家张璜在其《中国银圆及银两目录》中,对贵州黔宝的论述如下:“贵州官炉早期(1888-1890)曾铸有银币流通市面,因无记录可查,故只得从现存者稍作描述,该币至今入藏家手中者仅数枚,每枚均不同版……未注明面值或纪重,约其大小而言当系作一元之用,发现如是之少则每一枚均属大珍品,若有精品则系珍品中之珍品矣。”
光绪十六年贵州官炉造黔宝银币是清代贵州官炉铸造的一种珍贵银币,铸造时间为1890年(光绪十六年)。这种银币由贵州巡抚潘蔚在任内指定贵州官炉铸造,主要用于流通于苗疆一带。
光绪十四年至十六年间,贵州没有现代化的造币厂,只有官银炉设备。潘蔚在任内指定贵州官炉铸造了少量“黔宝”银饼,主要用于苗疆一带。由于贵州地方贫瘠且偏远,开发较迟,这种银币的铸造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地方特色。
“(黔宝)银饼”的由来:据贵州省已故钱币专家“钱杰”先生的记述,光绪十一年(1885年),贵州巡抚“潘蔚”曾在贵州“青溪”利用“同治”末年修造“火炮”的机器设备开办了一座“炼铁厂”。贵州省由于是一处多民族集聚地,人们的贸易往来,大多还是以“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法。时任贵州巡抚的“潘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令其原“宝黔局”的技工人员,利用“炼铁厂”的设备,用铸制(制钱)的手工方法,熔铸了一批“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黔宝)银饼”,故“(黔宝)银饼”的称谓由此而来。
此币始铸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银币正面中竖镌“黔宝”二字,外由一线圈和珠圈环绕,珠圈外及银币边缘间由两枝镌铸的花枝藤蔓环抱,花枝藤蔓间镌铸不规则的“珠点”纹饰;两花藤蔓下缘中以“花结纹”饰相交;两花藤蔓上缘中镌一“太阳花”纹饰。银币背面“线·珠”圈中镌一“卧龙”图,“卧龙”图间镌铸各式“珠点”纹;珠圈外与银币边缘间环镌“光绪十六年贵州官炉造”十字。此币铸工考究而精良,纹饰繁而不乱,书法流畅而明快。纵观此币纹饰,充分体现出了贵州地方民族的浓厚特色。
综上所述,光绪十六年贵州官炉造黔宝银币不仅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历史背景,还因其稀少的存世量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其收藏价值极高,想了解更多关于黔宝银元的,可以关注或者是私信小编共同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