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人的记忆中,渭河煤化工集团是渭南发展的基石,没有它,就没有渭南的今天。 30 年的风雨历程,养活了三代人的生活依靠。然而,最近一则“渭化要搬了”的消息,在渭南人的朋友圈里疯狂刷屏,掀起了轩然大波。

曾经,渭南高新区还只是一片郊区,渭化在此落地生根。随着城市的发展,高新区逐渐成为城区,居民楼紧紧贴着厂区而建。随之而来的,是投诉异味和噪音的电话日益增多。每一个投诉电话的背后,都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与追求。终于,在 2024 年陕西省环保督察组的点名批评下,渭化被列入了“退城入园”的名单。

新厂的选址传闻众多,先后传出了三个版本,最终定在了咸阳彬县。那里有着现成的化工园区,排污管道可以直通专业处理厂,从环保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

然而,搬迁并非简单的物理移动,其中牵扯到的问题复杂而棘手。首先面临考验的便是税收和就业。渭南高新区去年的税收中,有 17%来自渭化。这一庞大的数字意味着,渭化的离去将在高新区的财政收入上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其损失之大,足以建设三所小学。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教育资源的投入至关重要,而税收的减少无疑给这一计划蒙上了阴影。

车间主任老李的眉头紧锁,他心中的忧虑写在脸上。“55 岁以上的工人,谁愿意拖家带口去 100 公里外上班?”对于那些在渭化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老员工来说,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圈子,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他们的青春和汗水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如今却要面临这样的变动,心中的不舍与无奈可想而知。

除了现实的利益考量,人们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更是无法用金钱和数字来衡量。厂区的篮球场曾见证过职工子弟的幸福婚礼,澡堂子里下班时挤满了说笑的女工,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构成了渭化人的共同回忆。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对此感受颇深:“以前拉活就蹲厂门口,现在得琢磨去高铁站蹲生意了。”曾经热闹非凡的厂门口,如今即将变得冷清,这不仅仅是生意上的变化,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渭化的搬迁,对于上下游二十多家小厂来说,更是一场生死考验。卖阀门的老周已经开始打算转行:“大厂搬走,小厂要么跟去,要么关门。”这些小厂在渭化的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与渭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如今渭化的搬迁,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让这些小厂陷入了困境。

在这场搬迁的浪潮中,渭化和渭南都站在了十字路口。一方面,环保的压力迫使渭化不得不搬,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搬迁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又让人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对于渭化来说,搬迁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新的厂区、新的设备、新的管理理念,或许能够让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但同时,这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如何妥善安置员工,如何保证搬迁过程中的生产不间断,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迅速适应并打开局面,都是摆在渭化面前的难题。

对于渭南来说,渭化的搬迁既是损失,也是机遇。失去了渭化这个税收大户和就业大户,短期内必然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这也为高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腾出了空间。可以引进更环保、更具创新力的企业,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渭化的搬迁工作,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帮助企业顺利完成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弥补渭化搬迁带来的损失。同时,还要关注因搬迁而受到影响的员工和周边企业,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确保他们的生活和生产能够平稳过渡。

渭化的搬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环保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也看到了政府的努力与作为。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渭化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腾飞,渭南也能够在产业转型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