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此人不死,李渊就没资格称帝,百姓给他修庙纪念,名字人尽皆知

楚风文史 2025-02-07 02:53:2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能建立大唐,看似是天命所归,可如果这个人没死,李渊连称帝的资格都没有!

他是当时真正的“定海神针”,只要活着,谁也翻不起浪。但命运弄人,他终究没能挺过去,给了李渊崛起的机会。

他死后,百姓自发为他修庙纪念,名字更是传遍大江南北。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又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百姓眼中的“救星”

窦建德年轻时在漳南县当过一名小官,担任百人长。当时的他虽然官职不大,可为人处世相当讲究。

见不得乡亲们受苦,常常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贫困的村民。他不贪不占,秉公办事,在当地口碑很好。百姓们都说,有窦建德在的地方,就没有冤假错案。

窦建德虽出身平民,但他的为人处世却令人敬佩。他待人接物真诚友善,与乡亲们打成一片。

每逢佳节,他都会带着自己的一点心意去看望那些孤寡老人。村里有人生病,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帮忙照料。

村民们有什么烦心事,也愿意找他倾诉。大家都说,窦建德虽是个官,但一点官架子都没有,和我们一样,就是个普通人。

这份朴实的品格在后来他领兵打仗时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严格约束士兵,不准骚扰百姓,不准抢夺财物。

攻下城池后,缴获的财物从不自己独占,都分给将士和百姓。

这在当时可是稀罕事,其他起义军占领一地后大多是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窦建德这么做,自然赢得了民心。

窦建德的军队所到之处,都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他们知道,窦将军是个善良正直的人,绝不会伤害百姓。

有时候窦建德的军队吃不饱饭,百姓们就自发把家里的粮食送过来。

窦建德对此很是感动,他对将士们说,我们打天下,不是为了做恶霸,而是要为百姓造福。将士们听了,个个热血沸腾,对窦建德更是死心塌地。

兄弟情深,患难与共

孙安祖这个人在窦建德的人生中尤为重要。当时隋炀帝征高句丽,搞得民不聊生。

孙安祖被强征入伍,一怒之下杀了县令,逃亡在外。按说窦建德作为朝廷命官,遇到这种重犯应该立即抓捕。可他不但没有抓捕孙安祖,反而收留了他。

窦建德和孙安祖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他们经常整夜长谈,畅想着未来。

窦建德对孙安祖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咱们就合力起事,为百姓谋点福利吧。

孙安祖一拍大腿,这正和我的心意,我早就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了。就这样,两个人一拍即合,开始了他们的起义大业。

两个人后来一拍即合,决定揭竿而起。他们从最初的一千多人发展到十万大军,这期间经历了不少艰难时刻。

窦建德对兄弟们特别讲义气,和将士同吃同住,有肉大家吃肉,没肉大家啃窝头。这种患难与共的精神,让他的军队上下一心。

在起义的过程中,窦建德和孙安祖遇到过很多困难。有时候粮草短缺,大家只能靠野菜充饥;有时候武器损坏,只能就地取材自制兵器。

但无论多么艰难,窦建德从不退缩,总是冲在最前面。他常对将士们说,兄弟们,受苦了!等咱们打下天下,保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就是这种亲兄弟般的感情,凝聚了军心,成就了窦建德日后的霸业。

一步之遥的帝王梦

窦建德在河北经营多年,积累了深厚的根基。隋炀帝被杀后,他高举为隋炀帝报仇的大旗,吸引了不少隋朝旧臣投靠。

当时天下群雄割据,各路诸侯纷纷称帝,只有窦建德依然保持着夏王的称号,显得特别谦逊。

窦建德虽然没有称帝,但他的气度和胸襟却不输任何一个皇帝。

他常对属下说,打天下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要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我们要以德服人,不要简单靠武力征服。

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其中不乏一些才华横溢的文臣武将。

他在用人方面也很有一套,对人才特别爱惜。当时有个叫凌敬的国子祭酒投靠了他,这人很有才干,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窦建德对后宫也很节制,不像其他诸侯那样搞三宫六院,他的后院加起来也就几个人。有人送美女给他,他都给打发回去了。这种克己奉公的作风,让他在河北声望越来越高。

窦建德的这些为人处世之道,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难得了。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而且为人谦逊有度,深得人心。

不少隋朝遗老看到他的作为,都由衷地感慨,窦将军真乃天下豪杰,将来必成大业。

一时间,"窦王"之名响彻河北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人甚至预言,窦建德将来必能一统天下,成就帝业。

致命的决定

窦建德和王世充的这段合作堪称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时李世民准备攻打洛阳的王世充,窦建德本可以按兵不动,或者趁机偷袭长安,给李世民来个围魏救赵。可他偏偏选择了最冒险的一招:带兵增援王世充。

窦建德做出这个决定,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如果放任李世民吞并王世充,那自己的势力就会受到巨大威胁。

不如主动出击,趁李世民腹背受敌之际给他一个致命打击。这个想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低估了李世民的实力。

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他的覆灭。在虎牢关,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和李世民展开了决战。

当时他的国子祭酒凌敬劝他避其锋芒,不要硬拼,可惜他没听。结果军队在连续进攻虎牢关后士气低落,而李世民的军队则士气正盛。这一战,窦建德败得很惨。

战败后,窦建德仓皇逃回河北。他知道大势已去,自己再无翻盘的可能。

在绝望中,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山穷水尽的悲凉。

不久后,他被李世民的军队抓获,凄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生命不息,精神永存

窦建德被抓到长安后,李渊很快就把他给杀了。这位从底层爬起来的枭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他的死讯传回河北后,当地百姓都很悲痛,纷纷为他修建祠堂,立碑纪念。在河北一带,百姓们自发建起了窦王庙,香火不断。

窦建德虽然壮志未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百姓心中。人们记住了他的仁德,他的勇气,他的不屈。

每逢清明,总有许多百姓自发来到窦王庙祭拜,诉说着对他的思念之情。多少年过去了,山河变迁,但窦建德的故事还在一代代传颂。

对窦建德的评价,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从一个小小的百人长做起,凭借自己的本事拉起一支军队,最终成为一方诸侯。

要不是最后的决策失误,历史很可能改写。即便如此,他留给后人的印象依然是正面的,百姓们记住的是他的仁义和担当。

之所以窦建德能得到百姓如此爱戴,是因为他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从不把自己当官,而是把自己当百姓的勤务员。无论身居何位,他的初心从未改变。

或许他没能建立一个持久的王朝,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份情怀,无人能及,也无人可以磨灭。

《——【·结语·】——》

窦建德可以说是个实打实的草根英雄,他有能力有魄力,对百姓好,对兄弟义气,这些都让他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

可惜在最关键的时刻,他看错了形势,选错了队友,白白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时至今日,人们提起窦建德,说的都是他的为民情怀,而不是他的功过得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资治通鉴》《新唐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