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民医保实现20年连涨
喜讯:居民医保缴费从2003年的10元上涨到2024年的400元(2024),突破性的实现每年都在涨。
200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为2622元,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20年间收入翻了不到10倍),居民医保缴费翻了40倍,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参加能力和意愿,一旦家庭参保人员过多,有些农民可能会选择放弃参保或者降低参保标准,是否应该建立医保筹资与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二、催缴员又要忙坏咯保费征缴的压力首先落到基层干部头上,有地方会将各乡镇医保缴纳率进行排名,基层公务员不得不利用周末入户催缴。另外,催缴的任务还会分派给公立学校老师,社交平台上,许多乡镇教师发帖称,他们需要落实班内学生100%参保,不然需要去家访,并做出情况说明。
农村里千奇百怪的断缴、拒缴理由:有些老人年纪大了,觉得与其花钱治病,不如一走了之,省得给儿孙添麻烦;还有些农民文化水平有限,不了解政策,不知道怎么使用医保;有的老人观念非常保守,生了病,会自己去山里摘草药,觉得没必要买医保,真的遇到重大手术,自己压根掏不起报销比例外的那部分钱,“那不如把钱省着留给家里,自己就这样儿了”。
基层干部每次催缴时也总结出了“心得”:
①编织几个唬人的案例,比如谁家当年没交医保,后来生病了,医疗费的金额相当夸张,可惜这招对村民来说效用有限。
②“迂回战术”:打电话给老人的子女,让子女代缴。毕竟跟年轻人更容易沟通,讲医保的必要性要相对容易些。
③借力打力:实在是遇到一家子都不愿意缴纳的,工作小组也有自己的“话术”,“比如说不缴纳的话可能会影响你们家拿什么补贴。”现在的地方上特别是乡镇级别,有新农合缴费率的考核指标(一般须达到90%),直接关系到主官的考评升调,因此农村医保缴费成为了压向基层的一项摊派任务,罚款、排名竞争、未完成检讨、开会批评甚至冻结升调都成为催动“催缴员”们去催收的手段。基层治理“指标化”、“政绩主义”等现象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是不少落后地区治理能力不足,只能以固定式的指标任务来循规蹈矩;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增加基层农民家庭的收入,而非一味地“催缴”。三、新农合不香了?虽然现在叫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但是我还是喜欢叫新农合,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新农合参保人数从2019年开始逐年下降,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别同比减少0.3%、0.8%、0.8%和2.5%。其中下降最厉害的2022年,比2021年少了2517万参保人。2020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17亿人;2021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09亿人;2022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9.83亿人;2023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9.63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