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代,有两户人家,他们是邻居,其中一户比较富裕。那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席卷了整个村庄,农田被淹没,颗粒无收。穷的一家失去了生活的来源,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富的一家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他们看到邻居的困境,便慷慨地送去了一升米,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穷的一家感激涕零,他们对富人说:“你的大恩大德,我们永生难忘!”渡过了难关后,他们前往富人家表示感谢。谈话间,他们谈到了明年播种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人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还有许多粮食,你可以再拿一斗米去。”穷人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
在家中,穷人的家人对他们的慷慨表示怀疑,他们说:“这一斗米能解决什么?根本就不够明年的种子,他们太过分了,既然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这些话传到了富人的耳朵里,他感到非常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了你们这么多的粮食,你们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于是,原本和睦的两家人,从此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过度地给予,就会让对方觉得理所当然,甚至会产生贪得无厌的心理。一碗米可以解决一个人的生存问题,但是,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你应该一直给予。欲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三国时期,吴国有个叫赵姬的女人,在女儿出嫁前,她告诫女儿:“到了婆家,你可千万不要做好事哟。”女儿不解,问母亲:“您不让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坏事吗?”母亲立刻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况是坏事!”赵姬的这番话意味深长,其中有一层意思是说,当你好心帮人的时候,第一次帮他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但次数多了,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当你好心帮人的时候,第一次帮他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到了N次以后,他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你应该为他做的,甚至当没有了这种帮助时,他会对你心存怨恨。
我们都知道做人要讲义气,也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然而,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当我们全心全意地帮助别人时,可能会让对方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我们一直在为他们背负重量。而当我们停止帮助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习惯或者失望。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我们应该学会适度地帮助别人。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应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拒绝或认为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意味着我们软弱无能,而是展现我们的勇气和智慧。
我们应该珍惜那些愿意帮助我们的人。他们的慷慨和善良让我们感到温暖和感激。让我们学会感恩他人的帮助,珍惜这些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