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四川的历史,总是不缺少那些叱咤风云的军阀,赖心辉,正是其中具争议的一位。
年轻时,他英勇无畏,屡建战功;晚年却落得如此悲惨,甚至一顿饭都吃不起。
曾经声势浩大的军阀,最后却在成都街头,孤苦无助地死去。他是如何走到这个凄惨结局的呢?
赖心辉出生在四川三台的一个商人家庭,家里富裕,却未给他铺设一条,锦绣前程的路。
小时候的他,无论是气度还是气质,都和那些出身高贵的子弟,有所不同,他的心思始终停留在,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闯出一番天地。
1909年,赖心辉以卓越的军事才华,成功考入了云南讲武堂。
讲武堂,这个当时培养了,无数未来军事将领的地方,给了赖心辉第一块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在这里,接触到了更多的军事理论,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
与他同窗的刘存厚,就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两人志同道合,互为支持,悄然间,革命的火种就在他们心中悄然点燃。
辛亥革命爆发后,赖心辉跟随刘存厚来到云南,参与了革命党人组织的起义。
他们成功攻占了云南总督署,宣告云南独立。
这一战,使赖心辉一战成名,也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赖心辉的革命道路,始于这一场起义。
赖心辉的早期革命,屡建战功,但身处的时代不简单,激烈的军阀混战中,与不同的势力周旋,面临着时刻可能改变的政治环境,每一次的选择,都充满了变数。
赖心辉的崭露头角,始于与戴戡的那场战斗。戴戡,时任黔军总司令,统领着贵州、四川一带的军队。
两军相遇于四川边境,形势一度非常胶着,赖心辉当时被任命为,四川省第二师炮兵团团长。
他指挥的炮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出色,尤其是在打击敌军的军火库时,精准的炮击,几乎摧毁了对方,所有的弹药储备。
敌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此战大大削弱了黔军的战斗力,也让赖心辉获得了“赖大炮”的外号。
“赖大炮”这个称号,迅速传遍了四川一带,也让赖心辉的声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战斗结束后,被调任为川北边防军总司令,开始负责保卫四川省北部的边疆。
这个位置不如省长那样显赫,却是一个真正的战场指挥官角色,赖心辉在军事上的实践,将进入另一个阶段。
他所领导的川北防线,面临着复杂的局势。
北方的敌人,时刻都可能对川北发起进攻,本地的地形复杂,山川交错,防守阵地,一度变得相当难以掌控。
赖心辉凭借多年的作战经验,与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这些严酷的条件下,成功守住了大部分的边疆线。
此时的赖心辉,已经是一个在战场上,积累了足够经验的军事将领。
不断的战斗中,赖心辉逐渐获得了更多的信任与重任。
从四川的驻军指挥,到参与护国战争,名字在川军中树立了威信,他也毫不犹豫地把握住了这些机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称道的战果。
可当赖心辉的权力逐渐扩大时,四川内部的局势,却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四川的军阀,彼此之间的争斗越来越严重,靠实力站稳脚跟的赖心辉,在这片土地上,军阀之间的争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残酷。
无论赖心辉在战场上的表现多么英勇,终究只是局外人。
在一次次选择立场的过程中,无论自己如何竭力争取,最终的胜者,总是那些能够巧妙玩弄权术的人物。
权力的游戏,远比军事上的对抗更加复杂。这一点,赖心辉很快意识到了。
四川的政治环境动荡不安,各种势力角逐,军阀之间的纷争,远远超出了他,可以控制的范围。
1922年,四川爆发了“一二军之战”,赖心辉站在了战火的中心。
这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四川军阀之间争夺权力的矛盾。
赖心辉在战争初期屡次获得胜利,但很快就遭遇了,权力更迭的剧烈波动。
熊克武等人,渐渐显露出更强的政治手腕,与军事指挥能力,赖心辉原本支持熊克武,但局势变化,熊克武与刘湘、刘文辉联合,对赖心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赖心辉被迫失去一线的支持,他的军事力量逐渐被削弱。
当年,赖心辉曾经指挥川军,北上镇压粤军,此战之后,赖心辉开始面临,更多的外部挑战,自己失去的地盘一再增多。
赖心辉看到了自己,不再是原先那个,可以指挥川军战斗的军事强人。
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这种失势的局面,逐渐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这场战争的后期,赖心辉被迫撤离四川,几乎成了一个流亡的军阀,流落到外地,成为了“光杆司令”。
曾在四川一度高高在上,权倾一时,当其他政治力量崛起时,他的名字迅速被边缘化,甚至被许多人淡忘。
这段时间,赖心辉的生活堕入了低谷,与曾经的战友、同僚渐行渐远,孤立无援,政治失去了他以往的控制力,命运仿佛被命运的齿轮,无情碾压。
赖心辉依然在探索着,自己重新站稳的机会。
在短暂的休整后,依然力图在四川的动荡中,找回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1929年,曾短暂地归于四川,试图恢复自己的实力,可是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熊克武与刘湘联合的势力,在当地早已牢牢把控,赖心辉几乎没有,能够改变局面的一丝机会。
不断尝试调动,自己残存的势力与支持者,希望借此复兴自己的军阀势力。
往往事与愿违。各种各样的政治斗争与背叛,使赖心辉始终未能,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
失去权力的赖心辉,不再是那个当年,敢与任何人对峙的强硬将领,而是沦为一个,被逐出权力中心的边缘人物。
1933年,赖心辉回到了成都,过上了贫困潦倒的日子。
战争与政治斗争,已经把他原本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人脉网络,摧毁得体无完肤。
没有收入来源,因为染上了鸦片,身体状况也迅速恶化,那时的他,几乎成了成都街头的一个常见景象:脸色苍白、衣衫褴褛,走在路上时,甚至会被人当作乞丐对待。
原本熟悉的权力斗争与军事调动,已经不再属于他,他不过是一个陷入贫困、孤单无助的老人。
他的晚年,境遇越来越差,由于长期的经济困窘,赖心辉甚至连一顿饱餐都成了奢望。
根据当时的记录,他身上仅剩下1元法币,甚至没有足够的钱买一碗饭吃。
早已不复当年那个屡立战功、身负重权的川军将领,而是一个靠政府,和亲友施舍为生的孤寂老人。
他的人生似乎注定,要走向这样的结局。
赖心辉的晚年,饱受疾病、贫困和孤独折磨,最后在成都的街头死去,成为历史上悲惨的军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