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突然疯了?把他的官职放到现在,或许你也会疯

养护科普小陈 2024-10-05 21:54:47

范进中举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位读了一辈子书的老书生,终于在50多岁那年考上了举人。

可谁能想到,好不容易熬出头的他,却在得知自己中举的那一刻,突然疯了。

事情听上去好像有点荒诞,但仔细想想,这背后的压力和情绪堆积太久了,一朝释放,没控制住,疯了似乎也不是那么难理解。

范进能当上的到底是多大的官?他又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呢?

一、科举——范进的唯一出路

科举制度在古代被视为翻转个人命运的关键路径,尤其对寒门子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范进的人生轨迹恰似这段历史的缩影。他从小就展露出对学问的热爱,虽然天分平平,又背负着经济拮据的重担,求学之路格外坎坷。

范进内心或许怀揣着梦想与渴望,但在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结构的局限性,让他几乎别无选择,唯有刻苦攻读。

借由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才是照亮他前程的希望之光。

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个考试制度,而是整个社会的阶级跃升通道。

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不仅仅是一场文化考试,更像是一场人生赌局。那些年少的才俊和年长的书生同场竞争,录取率却低得让人望而却步。明朝和清朝的乡试录取率,平均下来不过1%左右,清朝举人中更是凤毛麟角,进士的录取人数,每次只有两三百人。

范进考了一辈子书,五十岁才考上举人,这还是他被幸运女神眷顾的结果。

不仅仅是他一人,整个社会都把科举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乡里乡亲们,都盯着他这个“秀才”能不能出头。

要知道,没考上的寒酸书生,生活是相当艰难的。

他的岳父,那个“胡屠夫”,从不掩饰对范进的轻视,连米都不给他借,生怕这个不中用的女婿把家拖垮。

社会对落榜者的态度,让范进更加坚定,要考出来才是人生唯一的解脱。

这条道路确实严苛,不乏数十年寒窗未果的例子,而能如范进这般,步入晚年仍满怀激情坚持的,实属凤毛麟角。

多数人在反复的挫败循环中,渐渐失去了起初的心志火光。

范进却独树一帜,他默默承受着所有辛酸与屈辱,心之所向,唯有那份金榜题名的荣耀。

因此当他终于高中之时,情感的爆发就显得尤为情有可原。

这不仅仅是科举的成功,更是他在绝境中寻得重生,于漫长黑夜中捕捉到了希望之光的瞬间。

二、范进为何在得知自己中举后发疯?

范进在中举的瞬间发疯,听上去有点戏剧化,但其实这背后是多年的情绪压抑,突然爆发的结果。

他年近50,苦读几十年,眼看着自己和家人生活一天天艰难,终于一朝翻身,所有的期待、焦虑、紧张、害怕,统统在那一刻爆发了。

在心理学领域,存在一种现象称为“急性应激反应”。

指的是个人在极端压力环境下,遭遇重大变故时,可能引发精神状态的剧烈波动。

范进所经历的,正是这一瞬间的情感大坝崩塌。

长年累月累积的心理重负,使他对这突如其来的喜讯,毫无招架之力。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喜悦,反而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极限,导致了失控的局面。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现代也时有发生。近年来,有不少关于考公务员、考研考生,在多年努力未果后,出现精神崩溃的案例。

例如,四川就有一位考生,连续五年参加公务员考试未果,最终被确诊为精神分裂。

这个例子跟范进的故事如出一辙,反映出在高压考试环境下,人的精神状态有多么脆弱。

范进的状况远非“高兴过头”这么简单,而是经年累月的心理重压骤然得到释放的结果。

将他的经历移植到当代背景,那种持久备考、频遭挫败、身心饱受摧残的过程。

同样足以让众多奋斗者,在胜利降临之际感到茫然,甚或导向某种极端反应。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无人能够笃定自己能始终屹立不倒。

三、范进的官职放到现在有多大?

范进中举之后,得到了举人身份,接着又继续考进士,最后走上仕途。那么范进最终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位置呢?

其实他最终的官职叫通政使,相当于现代政府部门的高级秘书长或信访局局长,负责处理朝廷的文件和奏章,权力不可小觑。

要知道在古代官场,哪怕是一个小官,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范进从一个贫困潦倒的书生,一跃成为朝中官员,这种身份的转换非常迅速。

在古代,举人就已经拥有一定的免税特权,比如明朝举人有400亩免税额度。

富人会争相将自己的土地,记在举人的名下,从而免除税务。

范进获得这些好处后,自然也开始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过去那些瞧不起他的人,纷纷来巴结送礼,甚至包括曾经最讨厌他的岳父。

范进在考取举人功名前,生活极其拮据,与家人常处贫困线边缘,靠着变卖家中仅有的母鸡,换取些许粮食度日。

在周围人眼中,他无异于一个,贫穷且无足轻重的“寒窗苦读之人”。即便考取了秀才,生活境遇并未显著改观,毕竟秀才头衔只是科举征途的起步,未能赋予其实质权力或经济上的实惠。

而一旦他跃升为举人,一切瞬息万变。举人之位不仅让他步入仕途,更开启了财富的闸门。

彼时,举人享有土地免税特权。

即便他自己并无田产,富有的地主也会争相与他结交,将土地挂靠其名下以求免税之利。

这种一夜之间从贫困到富贵的巨大反差,让范进的心理经历了巨大的冲击,这也是他中举时,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举不仅是获得权力的途径,更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唯一方式。

如今的社会,尽管机会多样化了,但类似的情况依然存在。

通过考试或获取某种资格,实现阶层的跃升,这种压力和冲击依然不小。

四、现代社会的“范进”也不少

当今社会,范进式的经历并非罕见。

不论是高考、考研,抑或是公务员考试,这些被视为社会晋升的阶梯,如同昔日科举,成为众人追逐的“独木桥”。

以公务员考试为例,其热门职位的竞争,激烈到堪称“万里挑一”,仿佛数百万人共挤一条狭窄通道,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面对如此现状,众多学子毕业后,即刻投身于备考大军,甚至放弃立即就业,全心全意准备考试。

一旦初战不利,便毅然选择再战一年,这意味着新一轮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倾注,以及心理负荷的日益加重。

对他们而言,考试失败不仅仅是对一次努力的否定,更似乎是对个人价值与未来希望的全面质疑。

在这重重压力之下,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在考生群体中变得普遍。

更有甚者,在长久备考未见成果的压力累积下,精神防线终告失守,无奈走向了极端的选择。

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的“范进们”依然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考试成为了人生的唯一“独木桥”,通过了,就能过上好日子,未通过,则意味着继续面对贫困和失败。

这样的社会竞争,让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压迫感。

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考研、考公,仿佛这是他们唯一能逆袭的机会。

科举制度表面看似一视同仁,给予每个人相等的竞争舞台,实则也加深了社会层次的板结状态。

范进的故事,是一个贫寒家庭出身的学者,通过科举跃升,只是少数人的幸运。

多数寒门子弟,即便耗尽青春勤学苦读,依旧难以冲破贫困的枷锁。

清代的进士选拔,录取比例极低,科举之路对很多人而言,不是希望之梯,而是通向失望的幽径。

反观今日,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制度,虽为大众多开了一扇晋升之门,却也遭遇相似的困境。

就算有幸进入名校,入职心仪单位,这背后往往伴随着代价。

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铺垫着众多挫败者的默默无闻。

结语

范进的故事像是一面穿越时代的镜子,映照出科举时代的激烈角逐之余,也折射出现代社会高强度竞争下人的心理微妙与脆弱。

它讲述的不仅是过往的历史,也是当下人们,在命运改写之路上的共同挑战。

无论是在古代科场还是现代职场,奋力向上攀登时,如何妥善处理个人的心理福祉与外界重压之间的矛盾,始终是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范进的遭遇警示我们,通往成功的路途中,比努力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承载压力的能力,和面对挑战时的心态调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百科 科举制度

罗sir财话

2023-04-09

现代版范进中举:四川一女子连续五年考公失败后,被确诊精神分裂

2020-11-06 澎湃新闻

范进中举后,到底当了多大的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