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明那么成功,怎么会抑郁?”——我们对抑郁症的最大误解

心理咨询师陈实 2025-04-18 11:23:44

4月16日,一则讣告在绍兴悄然发布。浙江金点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光钧先生,因长期受抑郁症困扰,于2025年4月16日离世,年仅56岁。

讣告中的那几个字眼——“长期受抑郁症困扰”,如同一记重锤,敲在许多人的心头。这样一位创造了上千就业岗位、带领企业走向世界的人,在外界看来是“成功人士”,却在精神世界里经历着旁人无法想象的风暴。

首先“抑郁”不是单纯的情绪低落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在生活中感到情绪低落,尤其在面对挫折、失败、人际冲突时。这些低落属于“抑郁情绪”,它是一种暂时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就像感冒一样,几天内可能会自己缓解。

但“抑郁症”,不是普通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种医学上明确诊断的心理障碍,涉及情绪、生理、认知和行为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它可能使人失去生活的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整夜失眠、对未来彻底绝望,甚至让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其次表面“成功”,并不意味着内在“安全”

很多人以为:一个人有事业、有家庭、有声望,就不会得抑郁症。实际上,很多患有抑郁症的人,恰恰是在外人看来“一切都好”的状态下崩溃的。

因为在他们身上,责任、压力、隐忍、完美主义、自我压抑往往共存。加上身居高位的他们更难开口倾诉,也更容易把情绪压到极限。于是,那些“从不抱怨”“总是替别人着想”的人,反而成了最容易被忽视的高危人群。

而且我们对抑郁的误解,正在让它更难被看见

有些话你可能听过:

“你就是太矫情了”

“多想开点不就好了?”

“你那么有钱,有什么好抑郁的?”

这类说法,不仅无法帮助患者,还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自我否定和羞耻感。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抑郁”:

它不是懒惰,而是一种能量枯竭。

它不是想不开,而是认知系统出问题。

它不是“自己作的”,而是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该怎么觉察“抑郁”的信号?

以下这些表现如果持续两周以上,并影响日常生活,就需要引起重视:

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情绪低落,感到空虚、无望

对曾经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

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

明显的食欲变化

注意力无法集中

频繁感到内疚或无价值

出现“我是不是活着没意义”的念头

那么如何陪伴一个可能有抑郁症的人?

倾听,而不是急着开导:“我在,你慢慢说”远比“你别想太多”有用得多。

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精神科评估,是科学有效的出路。

不要羞耻他或替他下定义:他们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而不是被评判。

最后如果你是正在挣扎的人,请听我说一句话:

你不是一个人。你经历的一切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不够努力。你不需要装作没事,也无需强颜欢笑。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接受专业的支持。咨询师不是“给你讲道理”的人,而是懂得如何陪你走过情绪黑暗、找到力量的人。如果你需要,可以随时来找我倾诉、求助。

毕光钧先生的离世,是一个巨大的警钟。他的沉默告诉我们:情绪疾病,不会因为身份地位、财富名声而豁免。

愿我们都能学会温柔地对待自己,也勇敢地伸手求助。当我们开始正视抑郁,它就不再是吞噬生命的黑洞,而变成可以被照亮、被理解的情绪地带。

欢迎关注我,我会持续分享心理学知识、情绪调节方法、真实案例解析,陪你在复杂世界中找到内在安宁。

转发这篇文章,也许就能帮助一个正在黑暗中挣扎的人。

1 阅读:85
评论列表
  • 2025-04-18 13:08

    觅食行为根植在我们的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