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卫了我国西北之北区划领土新疆阿勒泰的英雄杨增新功绩研究

规划君何方洪 2024-05-03 16:26:47

众所周知,我国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因为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收复了新疆。当时李鸿章等主和派不愿意发兵,69岁高龄的左宗棠力排众议,带领6万湖湘子弟抬棺西征,清军“一月驱骤三千余里”,让新疆重新回到了中华版图,收复了中国六分之一的领地,左宗棠就这一个大功劳就值得名垂千古和流芳百世了。

但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对于新疆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可不止左宗棠一人,还有保住了我国“西北之北”区划领土——新疆阿勒泰(曾经叫阿尔泰)的民族英雄杨增新。在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看来,杨增新就是一位能够与左宗棠齐名的民族英雄。

新疆民间有一种说法更为深入人心,近代收复祖国领土和保卫新疆的民族英雄,能数得出来的两位,一位是晚清抬棺西征的“左公”左宗棠,另一位就是保住阿勒泰11万平方公里疆土的杨增新(实际上约为6.7万平方公里)。当国人铭记左宗棠的英雄豪迈时,杨增新的勇毅担当是不应该被人们忘却的。因为两人都是民族英雄,而杨增新则是左宗棠英雄事业的继承者和守卫者。

杨增新在新疆近代史上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尽管有人说杨增新守旧、昏聩、独裁等,但是从清末民初新疆的实际情况来看,杨增新在新疆任职21年时间,特别是担任都督和新疆省长等要职,主政新疆17年,对于我国领土完整和新疆稳定是做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的。所以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杨增新是在我国新疆当时处于内外交困之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新疆安定、领土完整、百姓休养生息的治疆大吏,其一辈子只求守住新疆一片净土。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为何下此结论呢?因为如果没有杨增新,可能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11.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就会在当时就失去了。今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来专题研究保卫了我国“西北之北”区划领土——新疆阿勒泰(阿尔泰)的民族英雄杨增新的功绩。

一、关于我国阿勒泰与科布多的分治奠定了阿勒泰领土永属中国的历史研究

1754年,阿勒泰乌梁海、札哈沁等部落归附清朝,阿勒泰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归乌里雅苏台将军下辖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1867年,清朝为了管理避居于布伦托海的塔城难民,设立了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管理包括布伦托海在内的阿勒泰事务,是为科(布多)阿(勒泰)分治之始。1869年,布伦托海办事大臣裁撤,阿勒泰归科布多帮办大臣管辖,仍隶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1904年,清政府决定将科布多帮办大臣改为科布多办事大臣,由科布多移驻承化寺,不再隶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科(布多)阿(勒泰)正式分治(下文简称科阿分治)。在科布多办事大臣锡恒等人的努力下,阿勒泰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尤其是在管理哈萨克、练兵、邮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的设立

科阿分治,最早可以追溯到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的设置。布伦托海,即今阿勒泰福海境内的乌伦古湖。布伦托海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非常适合农牧业生产。布伦托海原属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辖区。1802年,布伦托海改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以作为阿勒泰乌梁海与新土尔扈特的游牧地。1864年以后,天山北部各地连续发生暴动,当地各族人民纷纷迁移到当时较为安定的布伦托海一带,以躲避战乱。

1867年,清政府采纳了乌里雅苏台将军麟兴的建议,将厄鲁特十苏木赐给喇嘛棍噶札拉参作为部众,并令棍噶札拉参前往布伦托海驻牧,管理布伦托海的各族军民。棍噶札拉参实际上暂时成为清朝驻布伦托海的政治代表。

1866年6月,李云麟奉命出任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代理伊犁将军帮办北路军务,参与规划收复塔城、伊犁事宜。为此,李云麟向清政府提出了由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以及布伦托海三路出兵,会集于奇台,然后进击乌鲁木齐的计划。1867年初,李云麟上奏清廷,认为当时的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两地仅有兵力400多人,防守力量十分薄弱,而且离新疆前线有数千里之遥,呼应不便,如果在布伦托海设官经理,加强防守,则可以起到联络中枢、屏障蒙古的作用,并且可以作为将来收复新疆的前进基地。

因此,李云麟建议设立布伦托海办事大臣以取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并裁撤塔尔巴哈台之满蒙领队大臣2员、参赞1员。1867年10月,乌里雅苏台将军麟兴也上奏清政府,认为布伦托海是保障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两城的关键,如果在此修筑城署,可以与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两城互为犄角,“则北路形势固已。”1867年11月,清政府正式将李云麟加副都统衔,为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兼理塔尔巴哈台事务,并调明瑶为帮办大臣,督率该喇嘛(棍噶札拉参)经理,即在布伦托海适中地方建署治事,办理各旗游牧定界事宦。至此,布伦托海办事大臣正式设立。

1868年2月,李云麟正式接奉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印信。回他立刻上奏清政府,认为布伦托海东西狭窄,耕牧不够用,因此建议将科布多参赞大臣所辖之阿勒泰乌梁海七旗,图尔扈特(新土尔扈特)一旗归其所辖。这样,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的管辖范围涵盖了整个阿勒泰。

1868年4月,李云麟到达布伦托海。棍噶札拉参向李云麟交出了厄鲁特十苏木以及布伦托海的管理权,自己带队前往阿尔泰山内驻扎。1868年4月26日,李云麟逃往青格里河,帮办大臣明瑶也逃往科布多。至此,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形同虚设。

由于布伦托海新城未曾建立,办事大臣无处栖身,所以他们或称病不去,或长期滞留于科布多或乌里雅苏台不去办事。因此,1869年9月,清政府决定裁撤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将其应办事宜统归科布多帮办大臣经理,阿勒泰仍归隶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

(二)塔城借地问题与科阿分治的实现

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区与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辖区原以额尔齐斯河为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定约后,游牧于斋桑泊附近、原归塔尔巴哈台管辖的老百姓一万余户,在首领阿吉公的带领下迁到额尔齐斯河以北阿勒泰境内放牧。清政府准许他们借用哈巴河作为游牧地。哈巴河为阿勒泰乌梁海牧地,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

此后,陆续有塔城所属的牧民迁徙到阿勒泰。随后,科布多方面一方面驱逐这些牧民,一方面就哈巴河借地问题与塔城方面进行交涉,要求塔城归还哈巴河等处借地。一场长达几十年的塔城借地风波由此而发。

除了哈巴河外,塔城借地问题还包括承化寺(今新疆阿勒泰市)的归还问题。1868年,李云麟就任布伦托海办事大臣时,棍噶札拉参带领部众离开布伦托海,前往阿尔泰山游牧。1870年,棍噶札拉参率领僧众占据了克兰河一带,建立了承化寺,长期驻扎下来。1883年,中俄边界完成勘定后,伊犁将军金顺曾经奏请让棍噶札拉参率领部众归还旧牧,以免发生纠纷。

1886年,科布多参赞大臣沙克都林札布明确向清政府提出了收回塔城借地的要求。为此,清政府命令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纶与新疆巡抚刘锦棠会商,准备棍噶札拉参部众迁回新疆,择地安置。1889年,刘锦棠才回复朝廷,打算把棍噶札拉参部众迁移到乌苏巴音沟安置,承化寺问题得以解决。

至于哈巴河问题,则比较棘手。哈巴河原属塔尔巴哈台管辖,其原有牧地基本上已被划给俄国,塔尔巴哈台已经没有地方安置这些牧民。另外,当时的塔尔巴哈台辖境已大为缩小。其西部、西北部均为俄国割去,东部为沙漠、戈壁,无处伸展,只有东北部一直延伸到哈巴河。哈巴河水草丰美,可资防守,已经成为塔城北部重要的战略延伸以及护卫新疆的重要屏障。因此,塔城与新疆方面都不愿意归还哈巴河。

1887年,刘锦棠上奏清政府,要求将哈巴河以至承化寺的地方划归塔城。1889年,刘锦棠与伊犁将军色楞额上奏,表示为防止俄国趁虚而入,南下古城,危及边防,哈巴河已由塔城派兵驻守,尚称安静,未便委去,拒绝归还哈巴河,甚至提出了将哈巴河划归塔城的要求。而沙克都林札布则认为,哈巴河如果归塔城,则数万牧民无处安置。因此,塔城应将借地归还科布多。

为此,1891年,清政府综合了两方面的意见,表示应将哈巴河归还科布多,哈巴河边防仍由塔城驻守,并令沙克都林札布会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额尔庆额,前往哈巴河办理归还借地事宜。1892年,塔城方面又以塔城无地安置牧民为由,请求将哈巴河借地延期三年归还,借地问题暂时搁置起来。在此期间,塔属牧民仍不断进入阿勒泰各地,甚至开始向新疆北部扩散,塔城借地问题又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

1902年1月,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上书清廷,提出了以“练兵、垦田、畜牧,索还乌梁海借地”为主要内容的新政措施,并把索还借地列为首要问题。1902年,清政府即派伊犁将军长庚与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一道前去哈巴河办理勘界事宜。1903年,双方勘界工作完成,仍以额尔齐斯河为界,以北归科布多管辖,以南仍归塔城管辖,哈巴河归还了科布多。固按照人随地归的原则,哈巴河的牧民改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吉木乃与恰勒奇亥的牧民仍归塔城管辖。

1904年,科布多、塔城共新增属民5000余口,并分别在吉木乃、哈巴河等地进行了安置。在处理塔城借地的过程中,阿勒泰在边防上的重要性以及边防力量的薄弱引起了伊犁将写长庚与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的密切注意。在清朝同治以前,阿勒泰八卡伦的防守力量只有自喀尔喀换防兵360多人,换防时不仅路途遥远,而且经常因为大雪封山不能及时到位。1869年,由于沙俄侵略军的侵逼,清政府不得不将科布多西路八卡伦全部撤消,守军全部撤回。

1881年,西路八卡伦虽然复设,但防线已经大为退缩,而且守卫兵丁下降到80名。1883年,《中俄科塔界约》签订后,西路八卡伦再次内撤。1886年,科布多西路八卡伦,共设协理台吉二员,四等台吉八员,共有卡兵80名,由阿勒泰乌梁海官兵担任。近千里的边境线只有80名士兵防守,可见阿勒泰边防之空虚。

1902年,玛呢图噶图勒于卡伦侍卫报告瑞洵,俄官布勒胡布随带俄兵前来中国所属阿拉可别克河地方居住,并锄除了越界占地,俄国人还大肆掠夺阿勒泰丰富的自然资源。另外,额尔齐斯河自东向西流入俄境,而且水量丰富,可以通航。俄国对于额尔齐斯河早已垂涎三尺,据驻哈巴河章京延年面呈长庚:1900年8月,俄人曾经乘坐架有大炮的轮船驶至哈巴河口捕鱼,经该章京阻回。至此,阿勒泰形势已形同危卵。

1903年,科塔借地问题办理完竣后,瑞洵与长庚先后上呈清廷,提出了科阿分治的意见,其中长庚的《拟筹阿勒台山防守事宜折》讲得比较全面。长庚认为:阿勒泰为西北要地,中外之大防,它东、北两面隔阿尔泰山与科布多相邻,南面以准噶尔戈壁与新疆相望,西面则向俄境完全敞开。如果阿勒泰被俄人占据,那么东可进攻科布多、西可威胁塔尔巴哈台、南可直插新疆省会迪化。特别是布伦托海更是要地,如若边情紧急,沙俄由布伦托海南下,可轻易到达古城(今奇台县城),继而将伊犁、乌鲁木齐隔绝在西,新疆全局便处于危势之中。

同时,作为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地,阿勒泰与科布多以阿尔泰山相隔,交通极其不便,若由科布多城前往承化寺,夏天可以直接翻越乌希岭,骑马十日方能到达,其余时问必须绕行,最快也要二十余日才能抵达。塔城与承化寺有二十驿站,也需二十余日时间的路程。1870年,中俄在建立塔城界碑过程中,沙俄又将察罕鄂博界碑建于中国界内侵入百余里,导致塔阿交通从中被截断,即便新疆的古城(奇台)、绥来(玛纳斯)到承化寺(阿勒泰)也得二十余日。所以,阿勒泰一旦有事,根本无法得到科布多、塔城或者新疆的及时援助。

因此,长庚向清政府提出将科布多参赞大臣下辖之科布多帮办大臣移驻阿尔泰山或恢复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的建议。清政府认为长庚“所陈固疆域、重巡防、辑哈部各条,不为无见”,同时,对于长庚提出的有关改革阿勒泰建置的建议,“著马亮、春满、瑞洵、崧蕃、潘效苏会同悉心通筹,详拟具奏。”当时,马亮为伊犁将军、春满为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瑞洵为科布多参赞大臣、崧蕃为陕甘总督、潘效苏为新疆巡抚。清政府广泛征求这些西北地方大员的意见,说明了对于此事持谨慎态度。

阿勒泰为科布多辖区,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的意见对于清政府的决策起决定性的作用。1904年,瑞洵再次上奏朝廷,对于阿勒泰改建一事表示支持。但是他不同意长庚提出的仅将科布多帮办大臣移驻阿尔泰山的建议,而是认为阿勒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阿勒泰“未便仍由科布多参赞遥领,致有鞭长莫及之虑”。而是应该完全脱离科布多,单独设官管理。只有这样,“方足以资统率,而备非常。”

于是,清廷在综合了长庚和瑞洵的意见后,决定改科布多帮办大臣为科布多办事大臣并常驻承化寺,实行科阿分治。1904年4月,清廷“赏热河兵备道锡恒副都统衔,为科布多办事大臣”面。又谕军机大臣等:“阿尔泰山距科布多、塔尔巴哈台均属遥远,现已简放锡恒为科布多办事大臣。著即驻扎阿尔泰山,管理该处蒙哈事务。”科布多办事大臣俗称阿尔泰办事大臣,管理范围包括阿勒泰乌梁海七旗、新土尔扈特二旗、新和硕特一旗、厄鲁特十苏木以及哈萨克克烈部十二部事务以及昌吉斯台等阿尔泰山以西八卡伦。

自此,科阿分治最终实现。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正是因为科布多与阿勒泰分治,才真正为今后阿勒泰地区永远保留在祖国怀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否则,如果没有科阿分治,那么阿勒泰可能就会跟着科布多一起被划到了外蒙古。

二、出兵援助科布多的历史研究

1912年沙俄唆使外蒙古出兵侵占科布多,时任新疆都督的杨增新积极出兵援助科布多,确保了阿尔泰地区的安全。

科布多自与阿尔泰(即阿勒泰)分治后,处于新疆与外蒙古中间,东邻喀尔喀所属之扎萨克图部,北邻唐努乌梁海,西北与俄接壤,西枕阿尔泰山,南接当时新疆省。外蒙古宣布“独立”后,沙俄唆使其侵占科布多城,并进而图谋阿尔泰地区。外蒙古多次派使者前往游说科布多、阿尔泰地区的牧民随其反叛,但均未果。

1912年5月,外蒙古派兵围攻科布多,随后兵力增至4000余人,科布多告急。北京政府电令杨增新“派兵赴援,以固北路藩篱”。杨增新当即表示:科布多为全国西北门户,万一有变,攸关新疆大局,乃至全国安危,并立即指派巴里坤镇总兵王佩兰拨兵赴援,另急电商古城守尉忠赐招募马队一营前往援科,并希望中央指示有关部门接济粮饷。科布多参赞大臣延年要求先开旗兵一营到科镇抚,另外一营则暂驻古城。

杨增新对派兵赴援科布多十分重视,在军事布置上做了细密考虑。1912年7月25日,杨指示王佩兰与忠赐援科军队要迅速起程,沿途须十分小心,尤在扎哈沁旗哲尔噶沙一带更要加意提防,同时要注意后勤保障。考虑到援科部队兵力单薄,虽然新疆兵力不足,但“拟加派步队一营,炮队一队,与前所派之马、步队一并开拔”。当时新疆方面兵单将寡,而王佩兰原为前都督袁大化嫡系,难以调动,杨增新援科之困难处境于此可见一斑。

当时新疆援科部队,除人员缺乏、部将心属不一、粮饷支绌外,在出兵过程中还遭到沙俄的干涉。沙俄驻迪化领事曾向杨增新照会:“本国政府近闻科布多之变,贵都督业经遣派官军前往剿办。倘不及早清厘,延至激成中俄两国重大交涉,本国政府彼时睢认专归贵都督暨新疆地方官员之责也。”

对此,杨增新一方面电示中央政府,向沙俄领事表示此事为中国内政,外国无权干涉,一面继续筹划援科方案。然而,由于前述多种原因掣肘,援科新军马队两营于1912年8月14日才携带三个月粮料由古城开拔。同时张鸿畴统领马步两小营、炮队50名,带炮两尊,亦准备于8月16日前由省城开赴。截至8月,新疆方面援科兵力总数在1000人以上。

为解决兵力的不足,杨增新还电请伊犁镇边使广福选拔步队一营,由伊犁方面出人和武器装备,省城方面准备军饷,赴援科布多。而此事亦遭到沙俄干涉。为此,杨增新向广福表示:援科、援阿是伊犁与省城方面应尽的职责,俄领事之恐吓,切不可听,“吾辈只知以平定内乱,保全领土为宗旨,一切交涉政府自能主持,恪守政府命令办理,自不致误”。杨增新对俄国的态度,表现了一个传统爱国封建政治官僚应有的民族气节。

外蒙古军队于1912年8月20日攻占科布多后,继续向阿尔泰逼近,北疆形势遂告严峻。阿尔泰是北疆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与塔城、伊犁成鼎足之势。设若阿尔泰不存,北疆则无险可守。反之,固守阿尔泰,可以稳定塔城、伊犁,从而保住全疆。杨增新充分认识到阿尔泰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为此,杨增新的部署便立足于固守阿尔泰:“所有新疆援科兵队,亟应改援阿城及分扎距科扼要地方,以固门户。”

他将由省城派发的步队300多人、马队100余人、炮队一队“改由古牧地取道绥来”,前赴阿尔泰救援。“至于元湖地方,即由严有两管带速筑营盘,稳扎稳守,俟全象所招步队一营成军后,一并开赴元湖,帮同修筑营垒”,要求部将“奋发精神,从速前进”。还继续加强支援部队的武器装备,又加拨当时新疆先进的克虏伯炮两尊予援军。9月8日又电阿尔泰长官帕勒塔亲王,告之已调新疆精锐部队回队两营,汉队两营及炮队一队出发援阿,要求稳守阿尔泰城。

在外蒙古军队攻陷科布多后,杨增新要求镇西、奇台、孚远、阜康、迪化等处地方官员,在所属各地严设关卡,示喻商民,不准粮食、茶叶流入外蒙古境内。时阿尔泰办事长官帕勒塔尚与杨增新同有收复科布多之心。10月21日,杨增新电请中央命令,希望进军收复科布多:“俾得收回领土,接续东图”。表现出收复科布多之后继续消除库伦独立的愿望,是其国家大一统政治理念的反映。

在收复科布多的部署上,希望“(阿尔泰帕部军队)应俟行抵青格里河一带,与新疆现扎察罕通古等处陆军严保清、李华桢、杜发荣各营会同进取。此项陆军仍归帕勒塔节制,以一事权。此外,再由增新于元湖、鄂伦布拉克一带厚集兵队驻扎,以顾后路而壮声援,布置就绪,即可锐意进取”。同时要求新疆援科部队积极做好准备。此时援阿各军士气高涨,“援军及阿营官兵均愿从速东取,纷纷呈请痛剿,舆论兵心如出一辙”。然而,由于俄国干涉,中国自身实力不济,杨增新的这一计划终究落空。

然外蒙古在俄国的支持下越来越猖獗,7月4日夜,约有四五千敌人袭击我驻察罕通古军营,战至天明,敌军始退,这是当地军队与外蒙古第一次正面交锋。7月11日,两军再次交锋。这两次交逢,我军均取得胜利。

外蒙古的行动当然是俄国支持的结果,中国政府对蒙交涉实质是对俄交涉。虽两次冲突中国军队均获胜,但亦不敢轻易冒进。在实力远不如沙俄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最终向沙俄妥协退让。杨增新收复科布多城之计划已成泡影。坚守察罕通古等地,是为保全阿尔泰及新疆不再受蒙军侵扰,在客观上亦支持了对俄谈判,粉碎其通过科布多,进而图谋阿尔泰、新疆的企图。

1913年11月5日,中俄两国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声明文件》五条及附件四条,根据这个条约,阿勒泰不属外蒙古辖区。以阿尔泰山最高分水岭为阿、科分界线。直至1913年12月21日,双方才正式签订了《科阿临时停战条约》,相比之前临时停战条约草案,该条约对于科阿“界线”的划定没有什么变化,但在第一款写明了“此条约均系指双方驻军地点而言,与科、阿疆问题绝无干涉”。

三、有关阿勒泰归并新疆的提议

科阿战争结束后,刘长炳代替帕勒塔主政阿勒泰。为了巩固边防,刘长炳正式提出了将阿勒泰归并新疆的方案。接着,包括谢彬、陈毅以及杨增新等在内的各级官员,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阿勒泰归新的意义以及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建议长期遭到搁置。

刘长炳,云南定远人。1908年来到新疆,在新疆法政学堂任教,并担任新疆司法司司长等职。科阿战争期间,他奉命协助筹备援阿军事,并被派往阿勒泰调查蒙古、哈萨克状况,负责调解蒙古、哈萨克纠纷、划分牧地等事宜。1914年1月19日,北京政府任命刘长炳为阿尔泰办事官。他上任后,与杨增新在阿勒泰事务上通力合作,使得阿勒泰的内政外交渐有起色。刘长炳首先遣回了承化寺的各地援军,并且将阿勒泰驻军2000多人缩编为骑兵1营、步兵1营与炮兵1连约1000余人,以节约开支。

在外交上,刘长炳奉命对科阿停战界线进行了实地勘察,他认为:停战界线多位于阿勒泰境内,长此以往,不但受外人干涉,在军政上大有障碍,而且对于人民住牧也大有影响。因此,刘长炳建议在该条约8个月期满以后,将条约修正或取消。于是,1914年6月29日,中国外交部通知俄国驻华代办,声称《科阿临时停战条约》已期满,不再续定。

然而,俄国并没有放松对阿勒泰的侵略。当时,刘长炳奉命就俄军撤出一事进行交涉,俄方却以六项条件进行要挟。这些条款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当然遭到中方的拒绝。于是,俄方不仅拒不撤兵,而且还加大了武力挑衅。1914年,俄军多次非法入侵哈巴河、布尔津河等地。俄军还以考古与游历为名,带领俄属哈萨克人在阿勒泰勘察并开采煤矿。

对此,刘长炳提出抗议,俄方非但置之不理,还在布尔津河与哈巴河长期驻兵数十名。同时,俄商凭借水路之便,将大量免税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阿勒泰,而华商则由于道路不便,业务日渐萎缩,阿勒泰市场很快为俄商垄断,凹再加上阿勒泰没有自己的金融机构,以至于卢布充斥市面,成为阿勒泰的流通货币。

面对如此形势,自中华民国成立伊始,有关将阿勒泰归并新疆的提议便持续不断。早在1912年3月,当时的伊犁军政府首脑杨缵绪等人就致电袁世凯,提出统一新、伊军政,并以迪化为总枢,以伊犁、塔城、阿尔泰、科布多、喀什设分府的建议,田首次提出了将科布多、阿勒泰并入新疆。

1912年5月17日,北京政府将帕勒塔“以科布多办事大臣改任为阿尔泰办事长官”,至此,“科布多办事大臣”的名称终于被“阿尔泰办事长官”取代。虽然阿尔泰办事长官的职权与辖区相比科布多办事大臣并无多大变化,然而这个改任是有重要意义的。至此,阿勒泰终于在名称上与科布多区分开来,这就基本解决了清末“科阿分治”不彻底的问题,这对于抵制俄国、外蒙古对阿勒泰的觊觎,对进行有关问题的交涉是有利的。

1912年5月26日,贺家栋再次致电北京政府:要求将伊犁、塔城、阿勒泰统归新疆管辖,统一事权。这个提议遭到了帕勒塔的坚决反对,杨增新也认为不妥。最后,杨增新建议新、伊双方暂时搁置阿勒泰问题,待新、伊大局已定,再将此问题上报中央核夺。

到1915年7月,身为阿尔泰办事长官的刘长炳,首次正式向北京政府提出了阿勒泰归新的具体方案,即将阿尔泰办事长官改为镇守使或设置道尹,归并新疆。刘长炳的这个提议是否为杨增新暗中授意,不得而知,但是北京政府对此很快作出回应,让杨增新与刘长炳会商具体办法,但因刘长炳不久即称病辞职而中辍。

1916年,程克担任阿尔泰办事长官。他反对改设镇守使或设置道尹的方案,而提出了在阿勒泰设新疆军务帮办,遇事与新疆将军商办的办法,实际上否定了阿勒泰归新的原则。对此,杨增新非常不满,因此劝程克缓办。1917年8月,杨增新又致函程克,他认为:阿勒泰为新疆屏藩,而俄国经营阿勒泰日久,如果阿勒泰落人俄人之手,则新疆亦难以保全;现在俄人之所以还没有对阿勒泰下手,是因为欧战的牵掣,所以阿勒泰应该趁机设立县治,巩固内政,保全领土。

同时,为了打消程克对于新疆“吞并”阿勒泰的忧虑,杨增新认为:新疆对阿勒泰鞭长莫及,阿勒泰与新疆统一,非所宜也;但是,基于新阿唇齿相依,安危与共,如果阿勒泰设立县治,新疆可以暂时担负经费。总之,杨增新是从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对于程克循循善诱,希望阿勒泰能够改行郡县,可谓用心良苦。然而,这个建议也被拒绝了。

阿勒泰归新一事虽然暂时被搁置,但是其必要性却得到了谢彬的高度赞同。谢彬,湖南人,早年参加同盟会,后在湖南督军署任职。1916年,他受北京政府的委派,到新疆及阿勒泰考察当地的财政状况。1917年,在阿勒泰考察期间,谢彬对当时阿勒泰经济凋敝、财政紊乱、防务废弛的状况深有体会,他认为:阿勒泰地味膏腴,物产丰富,金矿尤盛,应该着力经营,然而中央迭经更变,国库如洗,协饷经常拖欠,导致其庶务、政务皆已停顿,如欲图根本解决办法,惟有改道归并新疆,或者仿照伊犁改为镇守使,以镇守使兼理民政,或者仿塔城改为道尹,以道尹兼办军务。

谢彬还提出了经营阿勒泰的具体措施:重建道署,设置县治。巴里巴盖位于克伦河下游,土地平坦、肥沃,农牧皆宜,交通发达,可将道署由承化寺移至此处,起居中控驭之效;阿勒泰可设县者八:承化寺、布尔津河、布尔根河、阿拉克别克河、布伦托海、哈巴河、吉木乃、青格里河,可设县佐者三:萨伦托海、哈喇通古、察罕河。

另外,在防务方面,谢彬提出驻兵察罕通古、吉木乃、哈巴河、布尔津河等地,与承化寺互为声援。而且,谢彬还特别重视阿勒泰的交通与通讯建设,他提出在吉木乃设立邮局,自办吉木乃到承化寺的邮政,夺回被俄国人侵占的邮权,同时整理阿勒泰与迪化、奇台、塔城、科布多的道路与驿站。最后,谢彬认为:由于欧战原因,当时卢布已大幅贬值,俄货断绝,而新疆官票已有取代卢布之势,所以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着力经营阿勒泰,“不然欧战一停,俄人元气恢复,势必卷土重来,侵我阿山以偿所失,吾恐西陲益多事矣。”

谢彬虽然积极主张阿勒泰归新,然而,由于他人微言轻,其主张并没有引起北京政府的重视。1918年8月与1919年1月,库伦都护使陈毅先后两次上呈北京政府,提出了相同的建议。陈毅,湖北黄陂人,曾任大总统府秘书、蒙藏院参事,并于1914~1915年参与了中俄蒙恰克图会谈。1915年,陈毅被任命为中国驻乌里雅苏台佐理专员,1917年又被任命为库伦都护使,为当时外蒙古最高官。

陈毅认为阿勒泰归新的理由有以下几点:阿勒泰经费人不敷出,而且长期从新疆挪借。如果归并新疆,可以解决经费问题。阿勒泰驻军,名虽上千,实不过三百余人,而且多老弱,归入新疆以后,则可由新疆对其进行整编、补充,增强实力。阿勒泰沃野千里,金矿丰富,但苦于人力、财力不足,未能开发,如果归新,可利用新疆丰富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发。阿勒泰孤悬塞外,势单力孤,归并新疆以后,外交由新疆办理,可少受外人挟制。阿勒泰困居一隅,官员无法升迁,而且俸禄低微,生活艰苦,如果官员改由新疆派遣,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阿勒泰所属之新土尔扈特部、新和硕特部以及阿尔泰乌梁海等,名义上归阿勒泰管辖,但在地理与感情上均与新疆更近,归并新疆,于办理蒙务有益。外蒙古一向觊觎阿勒泰,而阿勒泰兵弱,如果归新,新疆即可派兵进驻。阿勒泰社会、文化落后,如果归新,实行郡县管理,可以大力发展教育、工商、司法等事业。阿勒泰为新疆屏障,只有控制了阿勒泰,新疆才能确保无虞。

最后,陈毅还很有预见性地指出,当时俄国内战正酣,战火随时可能引向中国,阿勒泰更是首当其冲,如果阿勒泰不归入新疆,而届时中央又无力支应,则将面临灭顶之灾。从后来的形势发展看,陈毅的这种看法是很有远见的。同时,作为库伦都护使,陈毅还从经营外蒙古的战略高度论述了阿勒泰归新的必要性。

当时的外蒙古虽然名义上取消“独立”,重归中央,四但内忧外患依然严重。按照陈毅的规划,外蒙古边防可分为东西两线,东线以库伦一除克图为主轴,然后与察哈尔、绥远进行联防,而西线则以科布多一乌里雅苏台为主轴,与阿勒泰、新疆进行联防。而阿勒泰兵单力弱,如果归并新疆,可以大大加强西线的防御力量。另外,阿勒泰、科布多的蒙古族在文化与血缘上相近,阿勒泰归新,有利于争取科布多归附中央,这对于稳定整个外蒙古的局势是很有利的。

“特别区域”是北京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的一种军政机构,直辖于中央,其长官由中央委派。到1918年,北京政府共设立了阿勒泰、察哈尔、绥远、热河、川边等五个特别区域,其中察哈尔、绥远、热河、川边,既辖有道、县等民政机构,也保留了少数民族的盟旗、土司建制,阿勒泰则不辖郡县,只保留部落组织。阿勒泰归新是将由中央直辖的特别区域改为道而改隶行省,这在当时是个创举。

因此,有人就以察哈尔、绥远、热河三个特别区域为例,反对阿勒泰改制。对此,陈毅指出,阿勒泰的情况与察哈尔、绥远、热河有所不同。察哈尔、绥远、热河离北京很近,即使不隶行省,万一有事,中央可以就近救援,而阿勒泰离北京绝远,万一有事,中央鞭长莫及,无力兼顾。察哈尔、绥远、热河之所以建立特别区域而不改省,是内蒙王公抵制的结果,相反,阿勒泰的蒙古王公都主动要求隶属新疆。建立特别区域只不过是为了照顾蒙古王公的利益而采取的临时性、过渡性措施,实行郡县制是大势所趋,即便是察哈尔、绥远、热河也下辖有道的机构。田总之,“论地、论事、论时、论势,阿山决无单独成一区之理。”

在此之前,塔城改道归新成功,为阿勒泰归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阿尔泰蒙古三部(新土尔扈特、新和硕特、阿尔泰乌梁海)原为阿勒泰所辖,一直诚心内向。1912年,外蒙古“独立”,阿尔泰蒙古三部受到库伦当局的欺压,东奔西逃,阿尔泰办事长官却无力保护。最后,他们得到了新疆都督杨增新的保护和接济。当时,阿尔泰蒙古三部的薪俸均由新疆垫付,与北京政府的联系也多由新疆中转。塔城归新以后,同为蒙古族的北路吐尔扈特、察哈尔、厄鲁特等部归新疆管辖,不但得到了安全上的保障,而且免除了纳税负担。这对于处境困难的阿尔泰蒙古三部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爆发后,俄军在承化寺的驻军被迫撤走,只留了两个骑兵连。1918年3月,由于俄国内战爆发,连这部分俄军也撤走了。这样阿勒泰终于摆脱了数年来受俄国军事控制的局面,从而排除了因新疆军队进人而引发俄国干涉的可能性。

1918年11月22日,阿尔泰蒙古三部的王公贝勒上呈杨增新,表示愿归新疆管辖。因为有了阿勒泰蒙古王公的支持,杨增新对于阿勒泰归新开始积极起来。1918年12月16日,杨增新将此事呈报北京政府,正式陈述了对阿勒泰归新的意见,其中的理由包括:一是之前塔城自立门户,迪化(乌鲁木齐)与阿勒泰之间受到阻隔,所以交通不畅,现在塔城已经改道,归属新疆,新阿交通已无阻碍。二是改以前,塔城经费出自中央,改道以后,经费核减十之五六,且概由新疆负担,如果阿勒泰改道,可使中央财政大为缓解。三是阿勒泰改道以后,边防由新疆维持,可纾中央西顾之忧。

另外,杨增新还提出了改道的具体方案:即仿照塔城例,设一道尹加副都统衔,仍驻承化寺;道尹兼办通商事宜,下设外交局,直接与俄国领事办理交涉;道尹兼管防务,拟将阿勒泰原有军队裁弱留强,并以新疆军队补充,三年一次由新省换防;汉、回、蒙古、哈萨克仍分别管理,在布尔津河设县,布伦托海设县佐,阿尔泰蒙古三部归督军直辖,由阿山道尹节制;至于道尹人选,可由现任阿尔泰办事长官改任,或由中央直接调用均可。总之,杨增新的阿勒泰归新不可谓不深谋远虑,计划周详。对此,北京政府表示将进行“核办”,仍未明确表态。

1919年4月1日,杨增新呈请以周务学暂代阿尔泰办事长官,并建议如果阿勒泰改道,仍以周务学为道尹。对此,北京政府不得不于1919年6月1日正式发文,撤消阿尔泰办事长官,改设阿山道,将阿山归并新疆,1919年6月13日,又任命周务学为首任阿山道尹。四1919年7月1日,阿山道正式成立,原阿尔泰办事长官公署改为阿山道尹公署,同时规定,阿山道的经费除军政费用归于新疆项下,民政局、蒙哈科以及外交局经费,均由道尹向新疆省库支领,阿勒泰全境自此归属新疆。

1919年阿勒泰归并新疆,主要是基于当时阿勒泰“孤悬塞外”、内忧外患的形势。然而,阿勒泰归并新疆,只是实现了阿勒泰在行政隶属关系上的变化。阿勒泰的边防危机并没有解除,反而因周边局势的恶化而更加严峻。对于杨增新来说,归并后的阿勒泰如何经营,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课题。

对此,杨增新充分估计了当时新疆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外局势,对阿勒泰的内政、外交的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对内,坚决收回主权,加强管理,促进阿勒泰的开发;对外,则以柔性和灵活的外交手腕,应变和处理历次危机。事实证明,杨增新的这种做法维护了阿勒泰的稳定,巩固了其作为新疆北部战略屏障的作用,并使得阿勒泰归新后所形成的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最终确定下来,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关于杨增新最终保住的领土面积,网上一般认为是11万多平方公里。事实上我国阿勒泰地区的范围(11.8万平方公里)要大于杨增新所保住的领土范围,因为不包括今天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吉木乃县和部分青河县面积。所以把阿勒泰地区面积简单等同于杨增新所保住的领土面积是极不严谨的。那么杨增新最终保住的领土面积究竟有多大,经粗略测量,约为6.7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今天宁夏自治区这样一个小省的面积,非常了不起,不是一般的了不起。

四、关于杨增新对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让新疆阿勒泰地区领土永存中国的功绩分析

杨增新担任新疆都督后曾发表演说,“保卫新疆的重任,委之于增新”,“当此国家危机存亡之秋,正是大丈夫担当事业之际,个人的成败利钝,增新决心一概置之不顾!”新疆的首要任务是“保境安民”。

在《进入民国的新疆》一章中,记录了杨增新力保阿勒泰没有被分割出去的详细经过。清朝灭亡,在俄罗斯的策划逼迫下,外蒙古脱离中华民国而独立,而阿勒泰在清朝时期归属外蒙古,外蒙古军队挑起科布多与阿勒泰的战争,企图迫使阿勒泰并入“独立”的外蒙古。杨增新在既无钱又无兵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谋略取得当地各民族的支持,将阿勒泰收归新疆建制。

把阿勒泰办事大臣改为“阿勒泰办事长官”,不再从属科布多,而是直接隶属中华民国政府。瓦解了俄罗斯等外国势力进一步吞蚀、肢解新疆的图谋,并努力使西部边界划定了合理走向,保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杨增新是一个正统官吏,进士出身,长期为官,深受孔孟思想影响。他在治理新疆过程中,一贯坚持新疆不论哪个民族,都不应强调以往曾经出现过的矛盾纷争,而应提倡共同点,强调作为“新疆人”的责任感,即不论在绿洲城镇还是在偏远乡村,各族群众都应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老爱幼,和谐共存,促进发展。

杨增新以“勿使新疆断送在我辈手中”为座右铭。他在《补过斋文牍》中写道:“虽将新疆之事办好,未必有分毫之功。若将新疆之事办坏,必致获丘山之罪。断不敢轻举妄动。⋯⋯万不可误听人言,改变数年抱定之宗旨。”正是杨增新对自己的这种警醒、自省、笃行,进入民国的新疆才能在杨增新竭尽全力的治理下,各族群众安定和谐、团结一致共度难关,并肩携手步入现代时期。

与杨增新有过交往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对其也有过一段评价:“差不多是过去时代的最后一个代表者,具有最高度的中国伟大的旧道德、傲气和爱国心,他唯一的梦想是中国的统一。”很显然在外国人眼中,杨增新是那一类让人尊敬的中国人。

包尔汉在《新疆五十年》一书中曾给出过这样评价:“他在新疆十几年,同帝国主义国家或他们的代理人没有签订过丧权辱国的条约或做过类似的口头默契。他没有依靠过他们谋求什么,也没有借过外债。”

1924年,杨增新在给女儿的电报中曾说:“增新老矣,生入玉门关,死又不知何处。吾当忠于新疆,终于新疆。”四年后的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7日,在新疆唯一的高等院校——俄文法政学堂毕业典礼上(这里正在举行第一届毕业生典礼),中午时分,宴会现场,突然传来一阵枪声,64岁的杨增新当场遇刺身亡。

杨增新的尸骨经西伯利亚铁路遥遥几个月才运回北京安葬葬在北京昌平区。2003年,杨增新的墓碑被公布为北京市昌平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忠于新疆,终于新疆”成了杨增新的誓言。如今的他静静地躺在京郊南沙河一个被隔绝的地方,就是去往八达岭的高速公路边上的一块陵墓,向西遥望着数千里外那150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那片他曾经倾心守护的地方。

五、我国美丽富饶的阿勒泰地区

阿尔泰山,是新疆北部的制高点,阿勒泰的得失将影响到我国伟大祖国的西北边防。“左宗棠在新疆的继承者”——杨增新以微弱的力量和超然的智慧保全了阿勒泰11万8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阿尔泰划归新疆,标志着杨增新最终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网上文章说杨增新收复了阿勒泰。本人细细百度了大量资料,杨其实是保住而非收复了阿勒泰这片领土。当然没有杨的努力,阿勒泰近乎百分百会丢失,成功保住阿勒泰依旧不减其伟大的历史功绩。

可以说,如果没有杨增新的果敢、坚决与担当,阿尔泰极可能丧失在当时的乱局中,今天的中国西北国境线就要后撤不少,当然也就没有了如今祖国“冰雪名城”和“金山银水”的新疆阿勒泰。今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带每一位华夏同胞看一看我们国家美丽富饶的阿勒泰(资料全部来源于阿勒泰地区行署官方网站)。

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边境线长1197公里,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下辖6县1市均为边境县(市),自然风光旖旎、民俗风情浓郁、地理区位独特、资源禀赋富集、生态环境优越,素有“金山银水”的美誉。

根据阿勒泰地区公开对外发布的《2023年阿勒泰地区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3年1—12月,阿勒泰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85亿元,同比增长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56亿元,同比增长30.1%。

分县(市)看,阿勒泰市完成生产总值119.20亿元,同比增长4.8%;布尔津县完成生产总值43.04亿元,同比增长4.4%;富蕴县完成生产总值78亿元,同比下降0.4%;福海县完成生产总值58.04亿元,同比增长9.3%。

哈巴河县完成生产总值68.70亿元,同比增长6.7%;青河县完成生产总值34.44亿元,同比增长10.2%;吉木乃县完成生产总值19.43亿元,同比增长0.4%。

一是阿勒泰地缘优势得天独厚。有4个国家一类陆路口岸,是新疆边境线最长、相邻国家最多、陆路口岸最多的地区,有“一关通四国”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和新疆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及发展基础,是新疆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2022年中俄哈蒙“环阿尔泰次区域合作机制”上升为自治区层级。

二是阿勒泰生产资料多元富饶。有622万亩耕地,现有后备耕地资源157.9万亩,占全疆耕地后备总量的34%;有1.33亿亩天然草原,人均草地面积198亩。

阿勒泰地区有大小河流272条,有125.9亿方水资源,占全疆地表径流量的15.65%,有北疆“水塔”之称;有林地面积6995.68万亩,森林面积4002.06万亩,是新疆第一大天然林区。

三是阿勒泰生态资源绿能无限。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达99%以上,地委、行署驻地阿勒泰市PM2.5平均浓度仅为13.4微克/立方米,在全国名列前茅,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阿勒泰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被国务院确定为水源涵养型山地草原生态功能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布尔津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四是阿勒泰能源资源潜力巨大。是全疆唯一同时具有丰富太阳能、风能、水能资源的地区,也是自治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储备地和待开发区,额尔齐斯河谷风区是新疆十大风区之一,清洁能源资源总量超过5.26亿千瓦。

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富集,已发现矿产10大类84种,20种矿产位居全疆前列,铍、钾长石、白云母储量位居全国首位。

五是阿勒泰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旅游资源单体724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三级及以上旅游资源)占资源单体重量60%,五级旅游资源(世界级)33个,四级旅游资源(国家级)122个。现有3A级以上景区41家,其中5A级3家(喀纳斯、可可托海、白沙湖<北屯市>)。

特别是地处北纬45°至47°世界滑雪黄金纬度带,雪质雪量雪期、气温风速湿度环境等滑雪条件均为世界一流,冰雪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雪都”“人类滑雪起源地”享誉世界冰雪运动界,是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阿勒泰地区有高山森林、河谷风光、湖泊温泉、岩画石刻等旅游资源。有被誉为“人类净土”、“中国一绝、世界一流”的国家5A级生态旅游景区喀纳斯,被列为在新疆的两个优选项目之一,具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自然风光、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潜力,将逐步建设成为高品位的世界级生态旅游胜地。

以布伦托海黄金海岸、蝶泉谷度假区、富蕴可可托海大东沟景区为主的疗养保健、休闲度假旅游。

以中国唯一的欧洲、西伯利亚动植物区系泰加林、中国海拔最低的友谊峰冰川、可可托海地质三号矿坑、富蕴地震断裂带、五彩城和硅化木为代表的科普科考旅游;阿尔泰山是新疆草原历史文化汇聚之地,有大量岩刻、岩画、洞窟彩绘、鹿石、雕刻石人等草原历史文化遗产,有“千里岩画长廊”之美称,具有很高的科学和旅游观光价值,有“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之称。

0 阅读:0

规划君何方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