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佼案背后:14岁女孩被侵犯228次,还有40多名未成年被性剥削

爱八卦的喵呜 2025-03-28 12:50:00

愤怒,黄子佼案件又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可不仅仅是持有几千部未成年性爱录像那么简单,在这背后有很多少女,因为黄子佼这样的人而被人侵犯,年纪最小的一个才十岁。

根据黄子佼的二审判决书显示,黄子佼作为创意私房的高级会员,拥有很高的权利,除了浏览视频内容之外,还可以进行“私人定制”。

其中一名年仅14岁的女孩,就因为高级会员的定制,而被侵犯了228次。

只要高级会员点她一次,她就要被性侵一次。

更令人气愤的是这名女孩,并不是最小的一个,年纪最小的女孩才10岁,而最大的一个女孩子,才17岁。

光黄子佼手里拥有的未成年性爱录像,就多达七人之多,警方追加起诉的更多了,多达四十多人,也就是说因为黄子佼这样的高级会员,至少有四十多名未成年少女,被人性剥削。

从案件细节可见,这是一起有组织、长期性、产业链化的恶性犯罪,涉及对未成年人系统性侵害,其恶劣程度远超公众此前认知。以下几点值得深入关注与反思:

一、犯罪行为的结构性危害

产业链特征明显:涉案平台“创意私房”作为犯罪枢纽,通过会员分级制构建供需链条。高级会员的"点菜"特权实质是犯罪订单,直接驱动对特定未成年人的持续性侵害,这种产业化运作模式暴露出黑色产业链的成熟度。

技术赋能犯罪升级:数字时代性剥削呈现新特征,犯罪者利用网络匿名性、支付便利性及加密技术,形成“定制化侵害-即时传输-跨境扩散”的闭环。本案中黄子佼十年会员身份,映射出此类犯罪长期隐匿且难以根除的顽疾。

二、司法实践的争议焦点

主观恶意认定困境:黄子佼辩称“不知涉及未成年人”,但判决书显示受害者手持学生证入镜,校服等身份标识明确。这要求司法机关在电子证据审查中,需建立更严密的主观故意推定规则,避免加害者利用“技术性抗辩”逃避重罚。

量刑失衡的社会焦虑:一审8个月刑期与受害者遭受的197次侵害(最小10岁)形成刺眼对比,暴露出性侵儿童案件“犯罪成本过低”的结构性问题。此类案件亟需推动“以被害人创伤程度”替代“单纯数量累计”的量刑标准改革。

三、社会治理的多维缺失

平台责任追溯不足:涉案论坛运营长达十年未被取缔,反映出网络空间治理存在监测盲区。需建立“区块链存证+AI内容识别”的穿透式监管体系,对暗网交易、加密通讯中的犯罪线索实现动态捕捉。

创伤修复机制缺位:35名受害者面临二次伤害风险,包括隐私泄露、社会污名化等。建议参照国际经验设立“性犯罪受害者终身援助基金”,提供法律、心理及社会融入支持。

四、系统性防治路径

立法层面:推动设立“性剥削儿童罪”独立罪名,提高法定刑幅度,引入化学阉割等附加刑。

技术层面:研发“儿童影像DNA数据库”,通过哈希值比对实现全网违法内容秒级下架。

教育层面:将“数字自我保护”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培养未成年人识别、拒绝、举报网络侵害的能力。

此案警示我们,守护未成年人安全需构建“技术防御-法律威慑-社会支持”三位一体防护网。正如台湾同胞赵逸帆所言,这是对人性底线的保卫战。我们坚信在法治框架下,通过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强化国际司法合作,定能斩断黑色产业链,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0 阅读:139

爱八卦的喵呜

简介:讨论热播剧剧情,最火的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