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莱说
编辑:豆莱说
作为山东魏桥创业集团的董事长,他带领着无数的老百姓致富,即便是多次登上山东省的首富榜,张士平一直以来都是很低调。
为了让员工员工更安心的工作,他不惜花费千万为厂里的每一位员工盖房,所以厂里的人提起张士平没有一个不赞叹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尊贵的人却比员工上班还要早,甚至身边连一个秘书都没有,穿着低调就不说了,用的也还是200元的手机。
而张士平之所以这么低调,还要从他的发家史开始说起。
从白手起家到开疆拓土初创的魏桥,规模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张士平借了5万元,租用了第五棉油厂的一个小车间,招兵买马,自己充当销售员,一切从零开始。
在最初的日子里,企业资金紧张,订单寥寥,员工们的工资常常都发不出来,张士平只得挨家挨户去推销产品。
有时候为了一笔生意,他可以在客户那里蹲上一天,可是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白手起家的"草根"。
创业第二年,魏桥就遭遇了一场危机,当时全国的棉花市场突然疲软,棉花价格暴跌,而魏桥手上却囤积了大量棉花。
如果按照原计划加工棉花的话,势必血本无归,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张士平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当机立断,改变经营策。
他决定将棉花加工成毛巾、床单等纺织品来销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棉花的附加值,还可以减少库存积压。
为此,他四处筹资,购买了大量的纺织机械,招聘了上百名工人,昼夜加班生产,危机蕴藏着转机,魏桥生产的毛巾、床单,以高质量和低价格,很快打开了销路。
此后的几年,是魏桥的高速成长期,张士平以前瞻的眼光和魄力,大手笔投资,先后建起了毛巾厂、印染厂、服装厂等一系列纺织企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
他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使魏桥的技术装备水平一跃成为国内一流。
经过5年的发展,到了1994年,魏桥纺织已经跃升为行业的龙头老大,年产值超过5亿元。
纺织业的成功,并没有让张士平止步,1990年代末,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如火如荼,电价逐步放开。张士平敏锐地看到电解铝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1999年,第一座魏桥电厂建成发电,从此,魏桥集团有了自己稳定而低廉的电力供应。
有了电力保障,张士平加快了铝产业的布局,从铝土矿的开采,到氧化铝的冶炼,再到电解铝的生产,魏桥集团以惊人的速度,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
到2001年,也就是进军电解铝行业的第三年,魏桥铝业已跻身世界铝业10强,从纺织到铝业,从棉田到电厂,张士平一步步开疆拓土,将魏桥集团打造成了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担当大爱,济世安民之心事业的辉煌,并没有让张士平迷失本心,作为一名农家子弟,他始终没有忘记苦难中的兄弟姐妹,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始终把员工冷暖放在心上。
2004年,张士平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那就是投资数亿元,用于为魏桥的员工修建住房,他要让跟随自己打拼多年的兄弟姐妹,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
于是,一个大型生活区拔地而起,生活区占地3000亩,建筑面积达300万平米,可容纳10多万人居住。
曾经只能蜗居在简陋工棚里的工人们,开始陆续乔迁新居,截至2018年,"魏桥城"已开工建设16万余套,为职工圆了"安居梦"。
在张士平眼中,给员工发工资不是企业家的全部责任。他坚信,只有员工过上体面的生活,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为此,他要求集团在每个生活区配套学校、医院,让孩子就近上学,让员工看病不再难,他还在厂区开办培训学校,让员工学习文化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
在外人看来,这完全是一本万利的"赔本买卖",但张士平却表示,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为员工解决,那老板也太失职了,何况企业的效益,不就是员工辛勤劳动创造的。
行善于无声处,大爱满人间,这就是张士平的情怀。他用企业家的慈悲和担当,照亮了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生活。
信息来源:平邑融媒2023.4.12——山东隐形首富,生前给16万员工盖房,自己却只用200元手机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在外界看来,身家过百亿的张士平,本应是锦衣玉食的人生赢家,但在生活中,他却始终保持着令人惊叹的节俭,尽管事业蒸蒸日上,尽管资产不断攀升,但他的生活却丝毫没有改变。
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舒适的沙发,更没有秘书贴身服侍。他的办公桌,永远堆满了各种文件、资料、报表。
即便已年过七旬,他也照旧一大早赶到公司,亲力亲为地处理公务。下班了,他就骑一辆28大杠的自行车回家,从不让司机接送。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人生观,张士平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到了事业中去。他不是在厂房,就是在工地;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出差。
更令人吃惊的是,张士平至今还在使用一部市价只有200元的手机。在这个人人都用上智能手机甚至换代频繁的年代,这位亿万富翁却坚持用着一部"老掉牙"的手机。
对家人,张士平也总是严格要求。他的子女从小就跟着他在厂里劳动,从车间学起,一步步历练。
张士平的为人处世,堪称一代商人的楷模。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父辈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箴言。
2019年,时光的嘀嗒终究停摆在了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命表盘上,73岁的张士平,带着他的隐忧和牵挂,与世长辞。
魏桥失去了一位好掌舵人,中国民营经济失去了一面旗帜,讣告的字里行间,是人们发自肺腑的悲悼。
然而,张士平留给我们的,岂止是悲伤?他用劳作过的双手,勾画出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一幅壮丽的画卷。
从贫瘠的农村到车间的机器,从简陋的厂房到雄伟的工地,他的足迹,踏遍坎坷崎岖,也丈量了时代变迁。
他用汗水浇灌出的事业,用情怀播撒下的大爱,已然化作新时期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指引后人砥砺前行。
结语一路走来,张士平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没有忘记肩上的担当,他是一个孝子,始终把感恩父母、回报家乡刻在心头,他是一个企业家,始终把事业发展、回报社会扛在肩头。
张士平深知,个人的成功源于时代的机遇,源于无数人的帮助。因此他始终心怀感恩,用所有的努力去回馈时代,去奉献社会。
尽管张士平已经走远,但他的音容笑貌还留在人们的心间,那个热爱生活又执着于事业的身影,还徜徉在鲁北大地、魏桥厂区,那个朴实无华却智慧锐利的话语,还回荡在会议室、车间办公室。
张士平留下的,是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魏桥;是一支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的魏桥队伍;更是一种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魏桥精神。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在民营经济的蓝海里,让更多"张士平"奋起直追,让更多"魏桥"傲立潮头,让亿万普通劳动者在不懈奋斗中,尽享安居乐业。